大学生"被就业" 新套路后有新"陷阱"
2021-12-29 15:48:32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丁慎毅
 

  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为追求就业率“好看”,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完成就业率的统计。去年6月下旬,教育部发布“三个严禁”和“四个不准”,可以说把一些高校原来惯用的学生“被就业”的路子堵住了。但近日发生在乌鲁木齐一大学的一件怪事,却呈现出大学生“被就业”新套路。

  该校多名学生日前向《中国青年报》反映,他们“被就业”了,“干”着脚手架工、电工、塔吊司机等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工种,企业为他们缴纳了职工社保,每月发放工资——尽管他们从未收到过。

  原来,老师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去考这些建筑工种的证书,说是“校企合作”。老师把参考答案放在手机文档里,学生去了考场直接拿手机搜索答案即可。通过考试后,企业资助考证学生每人5800元,学生拿证之后须让企业免费“借用”挂靠,一年后还可以把证书挂靠到别的企业取得收益。但多名学生表示,他们没有受到相关资助和所谓培训,他们更担心因为诚信问题而影响就业。

  这个套路说白了,是多方借着学生“薅羊毛”。学校和老师能得到企业给的好处,而且增加了“就业率”;企业能得到足够的职业证书以换取相应的企业资质,从而有相应资质接对应的工程;培训机构既可以得到企业给的好处,又可以得到国家的相应补贴。但是,学校弄虚作假,受害的是学生;企业弄虚作假,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受害的是工人;培训机构弄虚作假,受害的是政府。尽管涉事的老师已被解聘,学校相关领导也受到了处理,但这事儿不能因此画上句号。建议政府部门应组成调查组,彻查这一“产业链”。同时,各地也要因此引起警惕,自查一下当地是否存在这一现象。

  2021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909.4万,较去年的874万人增长4.1%。如果学生“被就业”,不仅给学生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而且直接影响国家就业决策。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发展。

  中办、国办近期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部署,其中许多提法和举措让人对职业教育前景充满期待。职业院校办学必须与当地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让教育链与产业链相互促进,让学生“好找工作”变“找好工作”,让制造业招人不再难。而不是像个别学校那样与企业、培训机构合谋制造“被就业”的产业链。

  当然,大学生也要守法守纪,不要被那些所谓“多赢”的举措迷失了自己。就业没有捷径可走,只要学好本领,自然会有单位向你伸出橄榄枝。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