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不倒 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述评
2021-11-15 15:30:24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孙楠
 

  巍巍大别山,绵延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横亘于神州大地腹地。

  英雄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支参加长征的部队源于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于中国,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后来人接续奋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这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附近的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主题雕塑(4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坚守信念,28年红旗不倒

  “只要我不死,就要闹革命!”黄麻起义时担任赤卫队队长的程儒香牺牲前口含鲜血大声疾呼。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此后,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

  1928年初,程儒香被捕。在滴水成冰的雪天里,敌人将他裸身露体钉在树上,逼其交出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名单。程儒香非但没有屈服,还厉声痛斥敌人,最终在受尽酷刑后壮烈牺牲。

  在整个大别山革命历史中,像程儒香这样不怕牺牲的英烈并不是个例。在极其艰苦的斗争形势之下,面对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和威逼利诱,是什么令他们如此无畏?

  “砍头只当风吹帽,甘洒热血绘锦绣”“共产党为穷人翻身,是劳苦大众的”“共产党好,为革命流血值得”……先烈们牺牲前写就的壮烈诗文、发出的声声呐喊道破答案,在大别山上空久久回荡。

  坚韧不拔的精神、矢志不渝的信仰,激励着大别山区共产党人奋勇向前,成为他们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最强大武器和力量。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永不熄灭。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大别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和22年革命武装斗争不间断的传奇,近百万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

  “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让大别山革命的红旗在我们手中倒下!”自1928年开始长期坚持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大别山的儿子”刘名榜,曾这样鼓励战友。

  勇当先锋,胸怀全局肯担当

  在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中,有一支虽不是最早出发却最早到达,并实现了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成功创建革命根据地壮举的队伍。这就是重建于大别山地区的“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

  这是吴焕先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共产党员跟我来!”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带领着这支队伍冲锋在前,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战略上牵制敌军力量,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吴焕先这一声呐喊至今听起来仍振聋发聩。红二十五军勇当先锋、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和伟大品格,深植于大别山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

  面对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围困敌军增至约20万人的极端艰苦斗争形势,刘邓大军毫不退缩。

  邓小平这样激励部队: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

  鲜血染红了大别山的沟沟岭岭,染红了中原大地!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战略展开如同一枚钉子楔入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组织需要的时刻甘于牺牲、顾全大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体现。

  团结一心,朴诚为民守本色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有一面青砖墙。墙上誊抄着《中国(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

  这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2016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发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法。1932年初,土地法传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当地苏维埃主席请秘书将全文誊抄在墙上,进行广泛宣传。

  这面墙,承载着无数农民成为土地主人的期盼,见证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从红军公田碑到《粮草通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党和军队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结成鱼水一般的情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大别山上一根藤,藤缠树来树缠藤。红军好比山上树,穷人好比树上藤。藤离树来无处挂,红军是咱救命人。”这首大别山地区曾经传唱的红色歌谣,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人民一条心的生动写照。

  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这是4月9日在新县郭家河乡拍摄的乡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90多年前,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描绘了乡亲们庆祝苏维埃政权诞生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他们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也昭示了大别山的未来。

  这是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2019年8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一代代大别山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不懈努力。

  2018年8月,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河南省新县、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湖北省红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4月,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正式甩掉“穷帽”。

  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村民在茶产业扶贫基地里采茶(2020年4月17日摄)。新华社发

  如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大别山精神正迸发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红旗不倒,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