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不再望“数”生畏
2021-10-27 11:19:05 |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向基层延展。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信息系统重建设、轻实效,数字化反而增加了基层工作负担的问题。数字化工具背后的“数字形式主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任务摊派有所不同,新的“数字形式主义”更具隐蔽性。在新技术运用、大数据驱动变革等口号之下,追求数字留痕成为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的泡沫化“副产品”。比如,一些地方将数字任务层层加码,使基层疲于应付不同主管部门的电子台账、数字表格,使数据多头上报、重复上报成为普遍现象。有的部门片面强调痕迹管理,把数据作为政绩展示的“秀场”,短视频、截屏、数字表格等既是工作过程的证明,也是政绩宣传的素材,重复制造,进入了“数字化循环”的怪圈。

  各类数字平台和公众号一哄而上,系统一个接一个地装,其中不少可谓华而不实。“短平快”的数字大屏、数字平台、公众号等异化了数字政府推动治理手段、方式改革的“长远实”,使得具体工作任务停留在网上“空跑”的状态,“停卡慢”现象出现。一些部门硬性摊派的移动应用App,不仅要求上传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个人资料,还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提交医保卡号、银行卡号,甚至与其他软件捆绑,令人望“数”生畏。更有甚者,个别地区在流动人口排查中,先是建群布置工作,后是硬性要求所有人员在群内报送个人身份和轨迹数据,导致隐私数据群内共享,徒增数据风险和群众怨言。

  上述现象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本质是以数字摊派、数字留痕等形形色色的数字挡箭牌来遮掩实际上的不作为,既加重了基层负担,也使各项工作流于形式,并造成数据封锁、数据欺诈、数据侵害等弊端,需要引起警觉。

  数据是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的神经中枢,有效的数字治理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与炫目的可视化展现,而是深层次数据洞察与应用融合的完美实现;不是高高在上的数字任务层层摊派,而是统筹各方促进数据共享的上下贯通。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数字治理的初衷是服务人民,而不是任务转移。因而,需要明确数字治理的权责清单,充分运用数字工具推动数据共享、实现数据洞察。通过跨系统、跨业务、跨层级的数据无障碍流通,包括技术、标准、工具、流程与制度的优化完善,为公众和企业服务真正带来数字化便利,并以高质量数据利用实现治理水平的集成赋能。

  有温度的数字治理更有效度,摄像头安装、个人信息填报以及App工具应用等,需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强化用户意识和服务导向。为此,应充分考量数据采集、流通的应用场景、规模、对象等要素要求,统筹管理数据资源。通过数据“聚、通、用”的实现,最大限度地保证数字化服务便利,避免数字服务的空心化、表面化。

  同时,还要加快数字服务环境的升级,以安全和人本化的数字生态来提升社会的数字信任。换言之,数据采集上报的尺度、频度应合法合规,努力做到让群众放心用、愿意用,不给用户添堵,并能够精准识别数据假象与无效数据,彻底挤压“数字形式主义”的延伸空间。(作者:夏义堃,系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