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趣是一个很常见的词语,说的是志向和兴趣,并由此衍生了一个成语:志趣不常,指的是志向和兴趣很不平凡。与志趣不凡意思相近,都是说志趣非比寻常。最早出自《晋书·阮修传》:“梁国张伟志趣不常,自隐于屠钓,修爱其才美,而知其不真。伟后为黄门郎、陈留内史,果以世事受累。”这句话释义为梁国张伟志趣不同常人,自隐于贱业者中,阮修喜爱他的文才,但了解他隐逸并不是出于真心。张伟后来当了黄门郎、陈留内史等,果然因为世事受到牵累。
从成语“志趣不常”的典故来看,不常的志趣并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相反,走的是歧路,更多的是给予人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不常似乎就预示了结局的不同寻常,与美好不沾边。其实,成语中含有“不常”二字的,“志趣不常”并不是孤例,还有诸如好景不常、出没不常、反复不常等,这些成语很容易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果”是指向不好的方向。志趣不常亦是如此,并不是让人走标新立异之路。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精力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想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必须要做到两点:远大的志向和认真的学习。由此可见,以上论述与志趣不常关联不大。
志趣不常与志趣远大二者的意思相差甚远,前者凸显的是与众不同,有另类之感;后者昭示的是目标远大,有励志之味。王羲之就是一个志趣远大的人,他自幼酷爱书法,自幼立志成为一个大书法家,并从小刻苦练字。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冲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被人们叫作“墨池”。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王羲之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梁国张伟和东晋王羲之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主要根由是出在志趣不常上,告诫世人有的不常是不可以追求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精力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的。在包容、开放的今天,我们习惯容忍一些有个性之举,其实一些不常的个性与追求,我们需要理性地去看待去甄别,不能在一味求新求变中迷失方向。若是志趣与现实脱钩,与准则相悖,与价值偏离,只会在不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的志趣不常并不是我们所求。在认识理解志趣不常时,切莫被字面意思所误导,只有跳过认识的误区,才知不常的真正危害,更能把握好志趣的选择与确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