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学习中诞生的“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21-06-11 14:54:30 |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 作者:严剑漪
 

  《要件审判九步法》是已故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的专著,很多人读过它,并赞之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本凝聚了邹碧华一生心血的专著,其实诞生在他中央党校学习的过程中。

  2010年2月22日,邹碧华正式接到通知,要求他月底去中央党校报到,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他赶紧召集院党组成员布置下阶段工作。

  “今年有几项重点工作大家要共同努力做好。第一,大楼改造工作,抓紧时机改造好现有大楼,加建附楼,扩大诉调对接中心和立案信访窗口。第二,诉调对接中心和少年审判这两项特色工作要继续抓。第三,新的特色工作机制要健全完善,信访软件、反馈工作、院庭长接待制度要进一步加强,让当事人有讲话的机会……”

  “好的。”众人异口同声。

  邹碧华很欣慰,在长宁法院做了两年院长,整个党组的沟通已经非常顺畅,政治部对全院做了两年的“干警满意度及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显示,九成以上干警认为院党组值得信任,认可党组开诚布公的沟通方式,干警对中层干部专业水平的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

  长宁法院对于邹碧华而言,就像一个“孩子”,他看着它成长,看着它跨过一个个困境,如今,他这个“家长”去充充电了。

  3月1日,邹碧华开始了在中央党校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的学习。

  “在党校学习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学习,第一个是执政信心的问题,也就是忠诚问题。第二个是执政能力的问题,也就是本事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经过千辛万苦探索得来的,来之不易。在增强党性提高修养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精神世界的整理,对精神垃圾的清除。”开班仪式上,培训部负责人在台上动员讲话,一百六十余名学员安静地听着。

  “我们每个人都始终处在三个‘上下左右’之间,在单位,是领导、同事、下属;在家里,是老人、孩子、亲戚;在社会上,是朋友、同学、熟人。我们不停地在这三个‘上下左右’里面奔波周旋,唯独没有了自己。所以,从工作中安静下来回到自我,只有在精神上不断地收获真善美,生存才有足够的动力,生命才能走向远方。反之,虚伪、仇恨、贪婪,这些邪恶的东西如果滋生起来,那么就会鸠占鹊巢,心灵世界必然鸡飞狗跳……”

  邹碧华连连点头,说得太对了!自从做了院长,他越来越体会到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他很欣赏科林伍德说的“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只能说是生存而已”,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地混日子,那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回到宿舍,邹碧华开始大量阅读各类政治、哲学、历史专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俄国革命》、《实践论》、《矛盾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毛泽东传》……一本接一本,他看得津津有味。

  与此同时,党校的课程让他大开眼界: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法律的国际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西方哲学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法律问题、我国农村和农村问题……邹碧华很喜欢这些与国家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思维讲座,一种悄无声息的力量在他身上延伸着。

  “邹院长,听说您来北京了,我们约个时间见面吧!”时任法律出版社大众分社社长的韦钦平给邹碧华打来电话,她与邹碧华于4年前在清华大学商法论坛上相识。

  “对了,我最近在整理以前讲课的讲义,我想把它写成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的书。”邹碧华笑着回答。

  韦钦平对审判实务领域的图书选题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在询问了书的大致内容后,她果断地对邹碧华说:“没问题,你把它写出来,我给你出版!”

  写一本关于法官职业核心技能的书,一直是邹碧华心中的梦想。身为法官,每次站在审判台前看着当事人,邹碧华总会从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里读出两个字——责任。

  法官的责任意味着什么?

  在法院工作了那么多年,邹碧华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拥有优秀法官的价值观,但仅有明确的价值观还不够,要有能力去实现这种司法的价值目标,这就需要一定的法律适用方法。

  常有老法官说:“我们办案子的办法都用了二三十年了,不都这样过来了吗?”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邹碧华的心里总有一丝遗憾,一个法官的办案方法再好,也只有他自己在使用,等到他退休了,他的方法很可能也就失传了。而且,每个法官的办案水平、办案能力差异很大,一些办案方法无法予以标准化、格式化,难以为他人所复制、沿用。作为法官,只有理清审判思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公正,才是最好的司法为民。掌握必需的职业方法,是每一名法官的天职,邹碧华开始了自己的尝试。2008年,他来到长宁法院担任院长,这给了他一个近距离观察基层法官审判思路的机会,结果正如他所料,问题还不少。一年后,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推行九步法,并对推行效果做了追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推行九步法后,民事法官当年人均结案224.42件,比全市基层法院平均水平高出57.29件;一审案件上诉维持率90.8%,比全市基层法院平均值高出4.23个百分点;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46.1天,同比减少9.8天,12个月以上未结案下降40%。

  此时,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人民法院报社社长的杨润时找到了邹碧华,邀请他参加法律适用方法课题组。2009年11月14日,人民法院报社与上海一中院、长宁法院联合举办“司法方法研讨会”,重点研讨“要件审判九步法”。

  “大家能否在司法实践中按照你所想的‘九步法’中一步步来做?”上海大学教授李清伟是研讨会的点评专家之一,也是邹碧华的北大校友。

  “目前,长宁法院的法官们已经这样做了。”邹碧华微笑着回答。

  “那你在全国能做到吗?”李清伟追问。

  “我们一步一步努力嘛,努力总比不努力强,九步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本源是法律的核心。”邹碧华坦然地说。

  司法方法研讨会结束后,人民法院报先后刊登了《长宁要件审判九步法创出新境界》、《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庭上的剑谱》两篇报道,开始有人把“要件审判九步法”称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天津、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北京等地的法院纷纷向长宁法院打来电话,希望学习九步法经验。来党校报到前,邹碧华收到的讲课邀请已经源源不断。

  2010年,邹碧华利用自己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间,把《要件审判九步法》紧赶慢赶地整理撰写出来了。

  每个学习日,邹碧华认真上课,潜心攻读8门必修课、6门选修课,聆听中央部委领导、专家教授所作的“形势与任务”报告、“当代世界”讲座,参加小组讨论、支部学习、学员论坛、从政经验交流、读书交流。到了下午5点,长宁法院的信息情况传真件准时从上海传来,邹碧华批阅后当晚传真回长宁。

  每个周末晚上,邹碧华在宿舍撰写“要件审判九步法”的书稿,同时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重点课题“关于执行权优化配置问题的调研”的课题组长。

  除此之外,邹碧华和其他4位党校学员还共同组成“党建工作评价标准主观化问题及对策——兼论‘可视力’理论之借鉴”课题调研组,邹碧华是组长之一,负责总报告的撰写。另外,他还参加了党校组织的延安革命圣地的现场教学,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领会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一瞬而过。7月13日,邹碧华和课题组成员启程前往新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党建工作的基本现状、评价标准、经验、存在问题进行现场观摩、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凌晨两点,车子穿行于茫茫的戈壁中。

  邹碧华仰起头望着天空,满天的繁星点缀在浩瀚的夜空里,无声无息,人一下子变得渺小无比。

  “你孤独吗?”有人问他。邹碧华一笑,没有回答。

  “人来到世界时是孤独地来,离开世界时也是孤独地走啊!”那人感叹。

  邹碧华屏息看着点点的星空,真正的孤独并非来源于空间,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不过孤独并不可怕,人可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从而为社会、为人类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时间和精力。“人是孤独的,又是不孤独的。”一个声音在邹碧华心里回响。

  8月9日凌晨两点,邹碧华终于完成了《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的写作,他在邮箱里填上了法律出版社编辑的电子邮箱地址,然后鼠标点击了“发送”。

  一秒钟后,电脑上跳出“邮件发送成功”。他有些莫名的感动,一个“孩子”即将诞生了!

  9月16日,《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沈阳召开的《民商事审判方法》研讨会上首次亮相,全国各地好评如潮,完全出乎邹碧华的意料,书的销量也直线上升。

  入夜,他兴奋得难以入眠,忍不住推开了宿舍的窗户。

  天气已经渐渐转凉了,校园里树影婆娑,空气中飘散着青草的味道,一切犹如梦境般。

  11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人民法院报社、法律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行了民商事审判方法研讨会。在会上,邹碧华介绍了“要件审判九步法”,最高人民法院和部分高、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专家以及律师对九步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0年底,邹碧华拿到了一份最新的长宁法院统计数据:2010年长宁法院审限内结案率达98.81%,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同比下降近18个百分点,平均审理天数同比减少近10天,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1.11%。该院在全市法院综合审判质量效率排名中位居前列,并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百万案件评查”上海复查组对长宁法院的案件评查工作十分满意,准备在最高人民法院以专报形式予以推广。

  “我们到党校来学什么?第一步夯实理论基础,第二步解决战略思维,第三步拥有世界眼光,第四步党性修养。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战略思维。你没有战略思维就看不到长远,怎么推进工作!”党课老师的话语犹在耳边,邹碧华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努力。

  人生的意义在旅途,而不是在目的地。邹碧华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