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从群众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
2021-06-11 14:29:17 |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 作者:李想
 

  “家住在陕北黄河边,黄河边走来了马专员,走来了马专员。问寒问暖拉家常,马专员和咱们分不开,和咱们分不开。”站在陕甘宁高等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前,电视剧《苍天》片尾曲那高亢嘹亮的歌声仿佛回响在耳畔。歌中所唱的马专员,便是开创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被群众亲切称颂为“马青天”的马锡五。

  5月20-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组织开展的“回望红色司法路寻根溯源再出发”采访活动第四站在陕西延安开启。踏上这片孕育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红色热土,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充满深情的回忆讲述,仿佛带着采访团穿越时光隧道,与马锡五相遇。

  马锡五这个名字,也许一些非法律领域的人并不熟悉,但他审理过的很多案件却家喻户晓。最著名的,要数后来被改编成评剧《刘巧儿》的陇东“封捧儿与张柏儿婚姻上诉案”。

  1943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加强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决定在各专员公署所在地设立边区高等法院分庭,由专员兼任分庭庭长。马锡五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后,亲自调查审理了这起“一女三嫁”案件。他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尊重当事人真实意愿,多方调解。经过公开审理,马锡五根据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当庭宣判:依法撤销华池县原判;封捧儿、张柏儿自愿结婚,依据边区婚姻条例规定,符合婚姻自主原则,准予结婚,但应履行登记手续;张金才聚众抢亲,扰乱社会秩序,依法判处徒刑;封彦贵把女儿当财物多次高价出卖,违反婚姻法令,科处劳役。马锡五当场为封捧儿、张柏儿颁发了结婚证,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评剧《刘巧儿》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后,“刘巧儿”的故事传遍了全国,推动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刘巧儿”成为争取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的象征,这起陇东民间的婚姻纠纷案件,也成为传颂于全国的佳话。

  “一刻也不离开群众”,是毛泽东主席为马锡五的题词,也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和灵魂所在。“我们所采用的审判方式是群众路线的审判方式。”马锡五说:“办案要走群众路线,如果离开群众任何所谓‘天才家’也不可能把工作办好。因之革命的司法工作者必须面向群众,随时征询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设身处地地体会群众真正的意见,比法律更厉害。”

  马锡五曾说:“作为法官,当你下乡找老百姓调查了解情况,恰好遇到他下地归来,这时候,你应该把他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把牛拴好,让他在一旁喝喝水、抽抽烟,好生休息后,再跟他了解情况。”

  同时,马锡五也曾告诫:“群众不是法律专家,不熟练于侦查技术,他们的意见可能一时为犯罪者造成的假象所迷惑,所以不是无条件采用,必须以政策法令作根据,看其是否合乎客观真实的证据。”

  “父亲的一生,总是和老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始终不离开群众。”马锡五的儿子马秦宁深情地说:“记得家里有时来些上访群众,特别是老区来的父老乡亲,父亲和母亲总是耐心的倾听他们的诉说,帮助他们分析、劝导。父亲常说群众找上门来了就是反映问题、有冤屈要向你诉说,这是对你的信任,怎么可以拒之门外?”

  马秦宁回忆说,父亲调研和检查工作走到青海时病倒了,他大口吐血,不停咳嗽,不得不终止调研和检查工作。他的病太重了,经多方抢救,他怀着对老区人民的眷恋去世了。在他的追悼会上,董必武挽词称:边区惠爱人思念,道马青天不置焉!谢觉哉挽词:你是从群众泥土里长出来的一棵树,群众泥土是你智慧的源泉。

  是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从群众泥土里长出来的一棵树。而今,这棵树正更深地扎根在群众泥土中,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红色基因在接力传承,马锡五精神也在发扬光大。不论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

  如今,传承陕甘宁边区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举措遍地开花,红色司法基因生生不息。例如在革命“红都”志丹,志丹县法院设立了“能源和苹果”两个巡回法庭。巡回法庭走访能源企业、进村入户宣传、召开涉果、涉能源法律问题座谈会、发放《果农果商实用手册》、《致能源企业、果农果商一封信》等,及时解答老百姓的法律问题,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诉前、化解于萌芽,用新时代的作为践行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司法理念。

  作为马锡五的后人,马娇娇追寻着高祖父的足迹,毕业到志丹县人民法院工作,成为一名行政庭的书记员。94年出生的她,是听着高祖父的故事成长起来的。“高祖父的人格魅力与为民初心,值得我一生学习和谨记。我也希望能为司法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把高祖父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她说。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