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办理的刑案,必须让人挑不出毛病”
2021-05-10 16:05:38 |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 作者:刘婧
 

  一切似乎都没变,但变化一直都在发生

  今年66岁的高贵君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他思维敏捷,逻辑清晰,保持着刑事法官的严谨和惊人的记忆力,讲起几十年前的案件依然能详细描述前因后果,审理过程甚至时间、人物、涉案证据等细节都记忆清晰……记忆的闸门打开,高贵君感慨刑事审判的司法理念与他刚参加工作时相比进步巨大,他说,“现在处理的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更好的。”

  34年刑事司法生涯中,高贵君一直从事着与死刑复核相关的工作,他核查的每一个证据,做出的每一个判断都与人最宝贵的生命息息相关,既肩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神圣使命,又担负不容瑕疵对生命负责的巨大职责。这份使命和职责对于高贵君来说,就是对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孜孜以求,对定罪的证据和死刑适用的标准反复推敲,端得稳心中的天平,才能握住这神圣的“刀把”。

  死刑复核标准变迁:“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谨慎”

  1982年8月,年轻的高贵君进入最高人民法院刑庭工作,30多年来他与我国刑事审判事业一同成长着。

  “死刑案件这些年来越来越谨慎了。”高贵君说,“不论是证据标准还是法律标准都越来越严格,这就体现出我们的司法理念的变化。现在要求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才可以考虑适用死刑。”

  高贵君还提到了贪腐案件和毒品案件在这些年中判处死刑的犯罪数额有了明显的提高。“贪腐的案件以前是开杀戒的。”高贵君回忆道,“现在经济犯罪一般都不适用死刑了,毒品犯罪判处死刑的犯罪数额也是越来越高。”

  30多年来桩桩件件的变化体现出的是我国刑事司法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不枉不纵”发展到“疑罪从无”,中国的刑事审判在实现司法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向不断迈进。在高贵君看来,疑罪从无的司法理念转变由理论走向了司法实践,并且得到了统一的贯彻,是这几十年来中国刑事审判事业最重大的发展和变化。

  办理成克杰案:对案件细节、关键证据孜孜以求

  成克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例判处副国级干部死刑的案件,社会高度关注,影响巨大,作为当时案件的承办人之一,高贵君对这个案子的细节记忆犹新。

  在办案过程中高贵君发现成克杰自己个人收受的钱只有50多万元,其余4000多万元贿款都是由他的情人收受,而在当时特殊关系人这个概念还没有出现,如何认定成了大问题。

  “按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果是妻子、儿女等直系亲属这样有财产共有关系或继承关系的人收受钱物并且当事人知情的是可以定共同受贿犯罪的,但是成克杰这个案件是情人收受钱物,如何认定他俩构成共同受贿犯罪是当时办案最重要的一个点。”高贵君说。

  “当时是根据两人的供述,他俩曾商定各自离婚后两人准备结婚,这笔钱是在结婚之后使用,这就是说成克杰与他的情人有共同收受和共同使用贿款的故意,根据这个认定他俩构成共同受贿,进而认定最终的受贿额度。”高贵君说,“如果两人不讲是要准备结婚,财产的共有关系就无法认定,在认定犯罪数额上就有很大的问题。”

  高贵君当时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这起案件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案件,必须准确把握事实证据,要把每个细节反复敲定,事实要准确,证据也要确凿,必须要把两人准备结婚共同生活这点弄清楚,要把每笔钱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

  为了把案件细节搞清楚,高贵君与其他同志一起反复核查涉案的每一笔款项,钱是什么原因来的最后去了哪里都查得清清楚楚。“贿款的主要来源是批地批糖,南宁最好的两块‘地王’是大头,成克杰的情人李平拿着他的批条找开发商,一块地就索要了2000万,批糖也有一笔贿款是几百万,李平把钱都转到香港,在香港买房,存在香港。后面在李平的配合下钱都追回来了,最后李平判了无期。”

  在成克杰是否适用死刑上也是有过考虑的,高贵君依然记得他的认罪态度非常好。“一审的时候他都曾拒绝请律师,说不要请律师了,不要和党对抗了,认罪态度很好,但是后来他觉得要判死刑的时候就觉得问题严重了,开始有些翻供,但那个时候翻供也没什么用,定案的证据已经很好了。”

  最终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判决。

  高贵君参与了诸多重大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在他的讲述中这些案件的办理过程依然清晰如昨,每一个案件的难点在哪,最后是如何克服的,案件的特点是什么他都如数家珍,他的身上体现出我国刑事法官对案件质量的严苛要求,对案件细节、关键证据的孜孜以求,对法律文书的精雕细琢。“一定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最高法院出去的案子,必须让人挑不出毛病。”

  即使已经退休,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中依然能看到高贵君的身影头脑中装的依然是对刑事审判事业的不灭热情。高贵君表示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他不想停下来,要继续投身于刑事审判事业的发展中去,要把数十年刑事审判的经验传递下去,把谨慎适用严格把关的刑事法官精神传递下去,把心中的司法理想继续践行下去。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