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法院“和立方”多元解纷机制探微
2021-01-18 16:16:1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孙莹 王凯 杨晨晖
 

  缘起:回应司法需求

  2019年初,近百名老人接连涌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他们是北京某商贸公司的离退休职工,从2015年开始,每年过完春节不久,他们就来法院集体立案。诉求金额并不高,每人每年两三千元。被告企业承认,曾在股权改制中承诺离退休职工享有的过节费、供暖费等福利待遇不变。但随着经营困难,这笔钱能拖则拖,职工们要通过执行程序才能拿到钱。从劳动仲裁到法院诉讼,再到申请执行,整个流程走下来得花近一年时间。而且,每年都得走一次。

  能不能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想想办法,让这些老人少跑路、早拿钱呢?庭务会上,法官们陷入了思考。“可以考虑走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这样当事人就不用走劳动仲裁和诉讼程序了。而且,诉前调解和司法确认不收取任何费用,省钱省时省力。”有法官提出。

  “这个思路可行!”立案庭负责人眼前一亮,马上着手联络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019年4月19日,经过东城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大量的前期工作,首批3起案件在东四街道司法所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如果企业不按协议约定给付相关费用,职工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后,另外251起案件照此模式也得到了解决。

  东城法院提出,将司法力量与行政力量、社会调解力量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合力解纷。在矛盾最初形成、最易化解的时候,启用最大合力来将其化解,然后以司法强制力保障矛盾“一站式”化解的效果,实现纠纷解决方式无缝衔接。这个提议,获得了各方认同。想法很快落实到了行动上。两个多月时间,东城6处街道社区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站,并成立了驻医调委工作站、驻北京投融资商会工作站、驻劳动保障监察队工作站、驻交通支队工作站。

  运行:创新机制为民

  为了更好地对接工作站,立案庭将原有的7个速裁团队专门分出一个诉调对接组,由“1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组成。诉调对接组组长多数时间,他都背着大大的背包,背着国徽,和书记员骑着电动自行车走街串巷,前往各个诉调对接工作站化解纠纷。

  让核心区群众享受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司法服务,是摆在东城法院面前的“必答题”和首要政治任务。东城法院作为“答卷人”,积极探索具有东城特色的诉源治理模式,在矛盾源发地迅速解纷,降低群众解纷成本,改变群众“有矛盾去法院”的传统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具有必然性。如今,街道、社区、医疗、劳动监察、投融资等多个端口均设立调解工作站,这套“中心开花、四周辐射”、点线面联结一体的多元解纷机制逐渐向纵深发展。纵到底,横到边。纵,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横,与各单位联合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和立方”,是东城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积极主动“走出去”化解纠纷的生动实践。

  “和立方”是服务站,“一站式”调解社会矛盾,解决百姓的诉讼困难;是法律宣传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弘扬法律精神,提高了百姓自觉维护法治环境的意识;是播种机,在人民群众心中播撒下法治的种子,收获祥和稳定的法治环境;是联络站,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展示法院的务实作风和良好形象;是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党建引领下的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共同参与“灭火”,实现了诉源治理的最好效果;是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新延续,通过深入群众,深入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现场,以就地审判实现和谐、和解、和睦。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