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法院没跑,一分钱没花就把事儿办了!我回去后一定多向身边人宣传,这么方便的途径要让更多人知道!”
2019年6月19日上午,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李某一家就完成了房产继承司法确认,一家人欣喜不已。拿着法院生效文书,他们可以直接到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产权变更。
思变:从回应司法需求开始
“去年的钱刚拿到,又得折腾今年的!”
“我这老腿都快跑断了!”
2019年初,近百名老人接连涌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他们是北京某商贸公司的离退休职工。从2015年开始,每年过完春节不久,他们就来法院集体立案。诉求金额并不高,每人每年两三千元。企业承认,曾在股权改制中承诺离退休职工享有的过节费、供暖费等福利待遇不变。但随着经营困难,这笔钱能拖则拖,职工们要通过执行程序才能拿到钱。从劳动仲裁到法院诉讼,再到申请执行,整个流程走下来得花近一年时间。而且,每年都得走一次。
“政府让我们走法律途径解决,请法院帮帮我们!”
这些相互搀扶的耄耋老人,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能不能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想想办法,让这些老人少跑路、早拿钱呢?庭务会上,法官们陷入了思考。“我在巡回审判中发现,房产继承也是个影响民生和稳定的大问题。”法官冯晓光提出。东城寸土寸金,房屋价值高,老旧四合院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继承问题很复杂。导致大量的房产继承事宜被搁置,将来变成更加复杂的问题。
赵家八姐弟就遇到了这样的难事。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用做生意赚来的2600元,买下了一处故宫附近的小院。老人曾经手写了一份遗嘱,希望子孙们不要变卖四合院,但没有具体分配财产。赵家姐弟关系和睦,早已商量好八人共同继承,每人拥有八分之一的产权。但真正想要着手办理遗产继承,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办理公证需要提交繁杂的证明材料,有些证明根本开不出来;走诉讼继承,费用不菲。大多数百姓,掏不起动辄几十万的诉讼费。
创新:“和立方”应运而生
“商贸公司这批案件,可以考虑走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这样当事人就不用走劳动仲裁和诉讼程序了。而且,诉前调解和司法确认不收取任何费用,省钱省时省力。”有法官提出。
“这个思路可行!”立案庭负责人韩毅兵眼前一亮,马上着手联络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对这个提议如获至宝。这批案件,是影响街道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但他们提出,人民调解力量薄弱,调解难度太大。韩毅兵当即表示,可以派法官全程指导调解过程,培训人民调解员,提升人民调解的规范性和成功率。调解成功后,法官当场进行司法确认。
2019年4月19日,经过东城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大量的前期工作,首批3起案件在东四街道司法所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如果企业不按协议约定给付相关费用,职工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后,另外251起案件照此模式也得到了解决。
这种模式能否推广到更多纠纷领域呢?带着这个想法,韩毅兵带队赴辖区司法局、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监察队、投融资商会、交通支队、律师协会以及街道社区等进行密集走访。
“我们也想有所作为,让矛盾不出社区。但缺乏法律专业背景,调解能力不足。遇到继承析产、劳资纠纷、人身损害赔偿这些专业性强的问题,我们不敢接。即使我们调解成功了,当事人回家又变卦了。”朝阳门街道竹竿社区书记郑红强一席话,道出了共性问题。社会力量参与度和纠纷解决方式衔接度的不足,是推进纠纷多元化解的瓶颈。
东城法院提出,将司法力量与行政力量、社会调解力量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合力解纷。在矛盾最初形成、最易化解的时候,启用最大合力来将其化解,然后以司法强制力保障矛盾“一站式”化解的效果,实现纠纷解决方式无缝衔接。
两个多月时间,东城6处街道社区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站。并成立了驻医调委工作站、驻北京投融资商会工作站、驻劳动保障监察队工作站、驻交通支队工作站。在法官的精心指导下,工作站里的人民调解员日益发挥作用,以前不敢接的案子,如今都敢接了。不但敢接,还能调成,调解能力有了质的飞越。
东城法院院长赵军表示,我们将这种工作机制称为“和立方”,就是以司法为核心力量,联动社会各方,形成矛盾化解的立体格局,合力促进社会和谐。
成效:诉源治理多方受益
5月23日,在景山街道工作站里,困扰赵家八姐弟的房产继承纠纷也得到了圆满解决。成为工作站“零成本”解决的77件继承析产案件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社区和百姓受益,工作站逐渐名声在外,在各工作站巡回审判的“背包法官”冯晓光也成了“名人”,经常有人拿着报纸来找他。
“和立方”机制解决的,远不只是家庭、邻里纠纷。东城无小事。知名三甲医院云集,医患纠纷解决周期长、化解难度大。驻医调委工作站成立后,化解医疗纠纷229件,平均解决周期从一两年降至一两周。曾一日内化解涉及4家医疗机构的22起纠纷,外地患者拿着车票进站调解,出站就踏上返乡路,纷纷点赞东城速度;欠薪问题关系困难群众的“吃饭”和“饭碗”问题,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驻劳动保障监察队工作站挂牌后,劳动者与经营者在这里坐下来冷静思考、互谅互让,为优化辖区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立案庭负责人韩毅兵介绍,“和立方”机制下,东城法院用7%的员额法官,审结全院56%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受理的案件要过“三道关”筛选:导诉台、立案窗口、程序分流组。较为复杂、专业的案件进入审判庭,适合调解的案件将进入诉前调解委员会和行业调解中心,需要司法确认或速裁程序的,则由专门组建的诉调对接组介入完成司法程序。今年1-8月,10个工作站化解纠纷574件,累计为当事人节约诉费2836万余元。
“将矛盾吸附在工作站,让社会调解力量成为化解矛盾的“民间高手”,是诉源治理的有益尝试,也让法院更能专注于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化审理。”主管此项工作的王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