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裁”“判”,尽心“调”“撤”丨优秀裁判文书炼成记

2020-12-10 10:54:5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廖丽君 倪璐窈
 

编者按:

        法律的权威来自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来自司法裁判。一份优秀的司法裁判不仅是对法治的最好诠释,也是法官对自己法律生涯的最大褒奖。

        近十年来,上海法院的法官们在裁判文书质量的提升之路上埋头耕耘,一篇篇优秀文书脱颖而出,在全国和市级评选中频频获奖。

        是谁写出了这些优秀文书?他们为什么能获奖?这些获奖者心里最看重的是什么?法官这一职业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一份优秀的裁判文书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10月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中国法院网、天平联合推出“优秀裁判文书炼成记”专栏。现在,就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正文:

        是怎样的职业信仰激励着她们妥善地解决好一起又一起案件?

        又是怎样的同理心触动着她们努力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正义和温度?

        作为与百姓“零距离”接触的法官——“上海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获奖者、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奉贤法院)立案庭法官何吉英,“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团队负责人、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徐汇法院)立案庭法官王宏霞,凭借着智慧、担当和情怀练就了做好优秀裁判的“秘籍”。

(图为何吉英。资料图片)

(图为王宏霞。拍摄者:资料图片) 

从“派出”到“社区”,法官与百姓 “零距离”

        从新城人民法庭到柘林人民法庭,18年的法官生涯里,何吉英经历了上海奉贤法院三个派出法庭中的两个。

        派出法庭是法院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也是群众能“说理儿”解决诉讼需求的地方。在这里,法官和百姓是真正的“零距离”接触。上海奉贤法院有新城、奉城和柘林三个派出法庭。三个派出法庭除了审理辖区内的传统民事案件,还分别集中管辖奉贤区的劳动争议、机动车交通事故及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派出法庭日常办案工作强度很大,在派出法庭的5年间,何吉英办理了各类案件1600余件。除日常案件审判工作外,派出法庭的法官们还要为辖区百姓提供案件查询、法律咨询等诉讼服务,让百姓尽可能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何吉英和同事们经常以“宅基法庭”“巡回法庭”等方式,将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现场搬到辖区百姓身边,并结合案件开展法律知识、社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教育。

        在处理一起赡养纠纷时,何吉英就曾把法庭搬到了村民家门口。农舍前的小片空地上拼起几张小木桌,木桌后面立起红色的法徽,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宅基法庭。

        庭审中,老人的子女对赡养方式争执不下,何吉英最终作出了一审判决:“本院认为,敬老、养老、助老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本案五被告系原告子女,现原告年事已高,已无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年老体弱,五被告作为子女理应对原告在生活上予以照料、经济上予以供养、精神上给予慰藉。关于本案各方所争议的照顾母亲的具体方式,各被告均表达了照顾母亲的良好意愿,本院对此予以肯定,但赡养老人,首先应尊重老人的意愿。本案中,原告坚持居家养老方式,结合目前情况,原告仍以居家养老方式较为适宜,故对被告庄某要求原告至福利院生活的主张,本院不予采纳。” 

        也正因为这份判决,老人在子女们的轮流照顾中,安然地走过了最后的岁月。

        作为“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团队负责人,129日,进行电台访谈的前一天,王宏霞刚刚参与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海徐汇法院“甘棠树下”诉源治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成立于2018312日,因“甘棠遗爱”的典故得以命名。这些年来,法官工作室致力于当好人民法院与百姓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矛盾纠纷的“调和剂”、普法宣传的“播种机”和社会治理的“助推器”,截至202010月,已审查人民调解协议1572份,出具调解书和司法确认裁定书1103, 提供“涉老案件亲情服务”65次,参与现场调解117次,组织开展法律讲堂63次。

        做了近三年的社区工作,王宏霞表示,截止目前,社区法官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诉调对接,也就是与13个街镇调委会进行对接,针对调委会调解的案件需要法院出具调解书和司法确认裁定书的开辟绿色通道,提前审查,快速立案对接;另一块是深入社区,包括走访调研,以及开展法律讲堂、法律咨询、现场调解、庭审课堂、巡回审判、指导培训等等。

        “法官工作室处理的案件主要包括继承纠纷、相邻关系纠纷、侵权类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其中,许多纠纷是不愿起诉、不能起诉、起诉以后也难以解决的纠纷。”王宏霞说。

        她曾经处理过一起案件,一位年轻妈妈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多次来到法院向她咨询。因为没有具体明确诉讼请求,法院无法受理,王宏霞就像姐妹一样和她聊天,安慰她、开导她。几次以后,这位年轻妈妈终于解开了心结。而在另一起纠纷中,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因为同居一屋产生了家庭纠纷,这个案子即便判决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宏霞于是一遍一遍做调解工作,最后一家人终于握手言和。

        几年来,“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让法官从被动化解纠纷转为主动服务群众,不仅有效促进了社区基层治理,也真正实现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对于王宏霞而言,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权威普法为社区群众和企业进行价值指引,并且收效甚佳,她很是高兴。

用温暖感化当事人,妥善化解纠纷

        “通常法官都是坐堂问审、发出判决,但您时常调解结案,会觉得遗憾吗?”当主持人提出这个问题时,王宏霞马上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不但不觉得遗憾,反而在看到怒气冲冲的双方,经过自己的调解握手言和时,还感到很满足。”

        同样的感受,何吉英也是如此。2015年,何吉英写了一份“没有发出的判决”。

        那是一起抚养关系变更案,单亲母亲起诉请求将独自抚养了89年的女儿交由父亲抚养。母亲曾二婚并育有一子,因为女儿和二婚后的婆婆始终无法和睦相处,她最终放弃了第二段婚姻,但二婚孩子也由母亲抚养。在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重压下,这位母亲产生了严重的抑郁倾向,不得不长期服药。而此时,女儿即将进入初三的关键阶段,由于住在偏远乡村,每天上下学要花费3个多小时,可孩子的父亲就住在学校附近,如果能搬去和父亲居住,上下学只需几分钟。

        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父亲的拒绝。他称离婚已经89年,女儿一直随母亲生活,因此和自己感情并不深厚。而且,自己马上要与恋人登记结婚了,住所是一室户,收入又很低,孩子由自己抚养不方便,也不现实。

        14岁的女孩儿眼睁睁地看着父母打官司“不要她”,何吉英一下子哽咽了,她希望帮这个女孩儿走出困境,更希望能够尽量减少诉讼带给她的伤痛。她把这个乖巧的小女孩请到了法院,促膝长谈了解她的心声。不管内心怎样酸涩,何吉英还是努力挤出笑容向女孩儿解释,爸爸妈妈不是“不要她”,只是没有办法,他们都关心她,希望她好。女孩儿很懂事,主动向法官表示,平时可以住在父亲家,但周末还是要回到母亲家。

        案件的法律关系并不复杂,无论把孩子判给父亲还是母亲,都合法合理。只是如何权衡女孩儿内心的真正需求?如何兼顾父母双方的处境?如何实实在在地帮一帮这个女孩儿?

        开庭前,何吉英和孩子父母又沟通了一个多小时,孩子父母虽然相互理解但仍坚持原来的立场。如期开庭后,何吉英没有当庭宣判,庭后几周也没有急于撰写判决书,而是继续联系原被告,期望能等来新的进展。直到案件审理期限只剩下最后两周时,她才开始着手撰写判决书。再三思量,考虑到父母的条件和孩子的意见,何吉英决定将抚养权判给父亲,周末随孩子的心意,去母亲那里生活。

        判决初稿完成后,正式宣判前,何吉英又一次联系了孩子的父亲母亲,询问他们协商的意愿,并告知他们,如果协商不成,法院仍然会依法裁判,只是无论结果如何,都希望他们能够善待孩子,多为孩子着想。

        这一次,孩子的父亲让步了,他说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又面临中考,如果孩子坚持的话,自己会想办法。与此同时,孩子的母亲也在电话里表示:“法官能再给我几天时间考虑吗?”法官的职业敏感性告诉何吉英,这个案件还有调解的空间。她再次联系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孩子依然跟着母亲,父亲每月增加孩子抚养费,学习方面的费用开支则由双方各半承担。案件能够圆满解决,何吉英也落下了心中的石头。

        而在王宏霞看来,办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裁判文书的说理中,也体现在纠纷的妥善化解中。

        她曾经办理了一起老公房里的邻里纠纷。卢赵两家积怨已久,后来,卢家将自家防盗门改为外开,激怒了赵家。赵家有两位高龄老人和身患狂躁症的儿子,如果矛盾激化,后果将非常严重。仔细调查后,王宏霞分别对两家人进行了劝解,并安排了调解,调解中两家人互相指责,各自拍案而去。王宏霞没有气馁,她不断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卢家人最终同意拆门,相邻矛盾得以解决。

        何吉英与王宏霞把为百姓分忧解难放在第一位,让听众们倍感温暖,网友@chengcheng为她们点赞道:“法官的宗旨是明察秋毫,无私无畏、秉公执法,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心头,是作为法官的基本素质。”

怀揣同理心,坚守司法公正与善良

        1210日,电台直播的当天,也是上海高院原副院长邹碧华逝世六周年的日子。邹碧华曾经说过,“我们要有一颗同理心,做法官也好,做调解员也好,一定要有这种情怀。”何吉英与王宏霞深以为然,并为之不断努力。

(图为直播间现场照片。拍摄者:马超)

        奉贤是上海的远郊,不少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诉讼技能,法律关系、证据材料、立案程序都让他们焦头烂额。为此,在何吉英等法官的推动下,上海奉贤法院提供了诉讼实用手册、自助打印服务、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便民举措。近期,了解到老百姓对旁听庭审有需求后,该院还于121日在上海市率先开放申请旁听预约服务,如今已有不少人通过预约旁听庭审了。

        “家庭和睦谁愿意来法院呢?”

        一声轻轻的叹息,藏着何吉英审过2400件案子后,悟出的岁月余韵,也藏着她“真希望没这么多案子来法院”的温柔与善良。

        何吉英的同理心让电台听众们很受感动,也让在线收听的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郑中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通过现场连线向何吉英“讨教”:“纠纷背后交织着复杂的人情。法官也是人,您在裁判中会代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吗?您是如何平衡协调守住公正的呢?”

        “在案件审理中,特别是家事案件的审理中,正确的、适度的价值判断有其必要性。充分尊重民众的朴素情感和道德诉求,努力实现法理情的有机融合,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司法公正和司法温度,更好地实现司法价值。”何吉英回答道。

        有时开庭审理一些家庭矛盾类案件,听着当事人的陈述,何吉英心中会有一些感情突突地往外冒。这时候,她会马上克制自己,让眼泪在眼眶里转一转,然后吸一口气,平静下来,再继续开庭。

        然而,同理心不是同情心,而是共情、将心比心。这让何吉英能够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但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她仍旧会站在中立的角度,理性地去解决矛盾和纠纷。

        在她看来,好的裁判应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任何一个裁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要有中立性和独立性,秉持司法公正。在此基础上,法官还要通过适度的价值判断与运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秩序、安全、和谐等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努力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

        优秀的裁判不仅包括判决,还有调解和撤诉。在社区纠纷的办理中,王宏霞也愿意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去温暖感化当事人,促成双方达成双赢的结果。

        “一个优秀的判决,能够体现专业法官的高度,而调解和撤诉,能让当事人感受到一个法官的温度。”王宏霞说。

        当主持人问及,如果再给她们一次机会,她们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坚守法官这份职业。她们的回答果断而坚定——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一定还是选择。我从江西瑞金回到安徽蚌埠再走进上海徐汇,这1500公里的路程,我花了十年时间,而在这十年时间里,我不是在成为法官就是在重回法官的路上。两次转折也给了我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法院,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看到那么多人因为我的知识、职业,而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我感到这份职业无比尊荣。”王宏霞说。

        “我想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过去选择做法官是因为年少时的憧憬,年少时的梦,而再次选择做法官是因为这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初心。我享受寻找案件的真相,探索法律适用的奥秘,也欣喜于能让一个家庭重归于好、能让一位老人安度晚年。司法的神圣和法官的价值有着强大吸引力。如果能重来,我想成为一名更好的法官,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些。”何吉英说。


 

 

责任编辑:王存辉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