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上虞:特色“小”法庭释放大能量

2020-11-23 09:25:3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徐海鹏
 

崧厦法庭法官与“幸福伞”志愿者正在展开家事调解工作。

群众参观小越法庭“春晖法治文化教育体验馆”现场。

章镇法庭“竹洞湖讲堂”现场。

东关法庭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当事人使用移动微法院。资料图片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法院因地制宜推进人民法庭建设,按照“一庭一品”思路,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精心打造特色人民法庭品牌,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今年1至10月,上虞法院六个人民法庭收案3813件,占全院民商事诉讼案件的52%,收案同比减少8%,诉源治理工作成效初显。

  空间布局优化

  “硬件升级”强服务

  人民法庭处于司法前沿阵地,担当着服务群众的一线责任,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新需求?“走特色法庭之路,用高度融合的地方文化和具有审判工作特色的品牌影响力,来推动人民法庭服务软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保障社会发展大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法院院长钱长龙这样认为。

  “没想到这家人民法庭布置得这么温馨!当事人至上的服务理念超级赞!”坐在崧厦人民法庭自助服务区等候庭审的沈律师赞叹道。为了准备好下午的庭审,他一大早就从上海驱车来到上虞,本想着先到法庭探个路就回车上阅卷,却惊喜地发现人民法庭里窗明几净,摆放着淡雅的布艺沙发和清新的木质圆桌,落座后伸手就能取阅最新的《人民法院报》和其他法律书籍,墙角还装饰着养眼的绿植,这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坐了下来。

  其实,这样的自助服务区是上虞法院六个人民法庭空间布局优化后的“全系标配”。素雅又不失庄重的布置,智能又操作亲民的自助查询设备,既给当事人提供便捷的自助服务,又方便当事人休息,让当事人感到“宾至如归”。

  随着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民间纠纷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商事纠纷案件成倍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法庭需要可以容纳更多人数的公共空间,当事人对空间功能设置也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法庭的公共空间布局亟待优化升级。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民法庭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意外地给法庭提供了一个苦练内功的“窗口期”。趁着疫情期间人流量较小,上虞法院六个人民法庭同步推进空间布局优化升级,将办公区整体上移,让开放给当事人的空间增加一倍以上。审判庭、立案大厅、当事人自助服务区已是标配,各个法庭还结合辖区经济特征和常见纠纷类型等分别设置了“老姚调解工作室”“幸福伞家事调解”等特色调解室,布置起了“心灵驿站”“竹洞湖讲堂”“春晖法治文化教育体验馆”等特色空间。

  “我们不是为了改造而改造,而是要把更多的空间开放给当事人。通过布局的优化升级,让当事人乐意坐下来,从细节处感受到法庭的人文关怀,其根本目的还是提升当事人的获得感。”上虞法院副院长陈亚君说。

  地方文化挖掘

  “一庭一品”创特色

  唐先生定制了一批实木橱柜,因实物与设计效果图相距甚远而与家具公司产生纠纷。几经协商无果,唐先生带着一丝忐忑,前往东关人民法庭准备提起诉讼。一走进法庭,唐先生就看到了大厅里的竺可桢先生半身铜像,以及“竺可桢‘求是精神’与法律人‘实事求是’要义相通”的标语,这让他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有我们当地乡贤竺可桢老先生的‘求是精神’在,我相信不怕有理没处说!”

  如果说内部空间优化,提升的是法庭的物理格局;那么地方文化挖掘,提升的就是法庭的精神格调。在特色法庭创建过程中,上虞法院特别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元素,寻找法律精神要义与地方文化元素的结合点,以“一庭一品”为导向,确定法庭主打品牌,创立接地气且有辨识度的人文地标,既充分展现法庭文化面貌,又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有效强化特色法庭的诉讼服务、法治宣传和文化引领功能。

  梁祝化蝶是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时至今日,慕名前来参观梁祝故事发生地上虞区丰惠镇的游客仍络绎不绝。丰惠人民法庭就坐落在这座千年古镇。

  走进丰惠法庭古色古香的小院落,就能看见体现梁祝文化的“同心亭”,它与院外的法治文化长廊相辅相成。“这可以引导当事人在梁祝二人永结同心的故事中悄然打开心结,从而更顺利地达成调解方案。”丰惠法庭庭长石亚男介绍。

  结合梁祝文化,丰惠法庭还联合辖区五个乡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同心桥”司法协理员调解工作室。工作室以“同心桥、梦同行”为宗旨,选择20名具有丰富调解工作经验的基层党员担任司法协理员,齐心协力参与矛盾排查、诉前调解、巡回审判,共同推进矛盾预防和基层社会治理。

  春晖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拥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小越人民法庭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倪梁剪纸为表现形式,以春晖中学“与时俱进”的校训为主线,倾力打造“春晖法治文化教育体验馆”,在全面呈现我国法治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将法治信仰的种子播洒在了每一位参观者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中。

  精准定向服务

  “法润乡村”助振兴

  “今天的这场讲座真是太及时了,前几天我们村刚好就有人家盖新房子出事故,小工被自己操作的翻斗车砸伤了脚,听完再回去处理这件事就更有思路、更有底气了!”泰山村治保主任老张边说边匆匆离开了章镇人民法庭“竹洞湖讲堂”会场,他急着回村好上门给当事人“讲法”。这堂课程专门讲解农村建房过程中劳务受害纠纷如何处理与防范,深受村民欢迎,会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听众们还与主讲法官积极进行现场互动。

  “竹洞湖讲堂”以章镇镇地标竹洞湖命名,是致力于培养基层“法治园丁”的法律宣讲平台,主要通过培训讲座、交流论坛的形式,为辖区司法所、村社干部和百姓讲授常见法律纠纷的处理,并针对性答疑解惑,也多次走进学校、深入企业积极宣讲民法典。“竹洞湖讲堂”开讲以来,已经举办讲座20余场,为辖区内的村社、企业等带去了丰富的法律知识。

  “竹洞湖讲堂”只是上虞法院“六个一”工作机制中的一个缩影。为大力推进诉源治理,深入开展“三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上虞法院六个人民法庭立足审判职能,深度融入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全面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个法庭每季度一堂法治讲座、一场巡回审判、一次法律会诊、一则案例推送、一期工作通报、一次代表走访。

  上虞法院坚持“工作通报”制度,人民法庭每个季度将辖区内各乡镇街道收结案数量、纠纷类型分布等情况和法庭工作动态以书面的形式通报辖区乡镇主要领导,同时结合产业形态、涉众纠纷等进行专题分析,提请党委、政府对潜在的治理风险予以特别关注。

  “诉讼情况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法庭的季度工作通报机制很好,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辖区矛盾纠纷情况,对党委、政府找准治理的痛点堵点和突破口很有帮助,有力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政府建设。”小越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文权告诉记者。工作通报是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是共同推进诉源治理,把矛盾控制在源头、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抓手。2019年以来,上虞法院六家人民法庭已累计发布工作通报30余期。

  崧厦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伞城”,除了行业领头的伞业公司外,数以千计的小微企业和数以万计的外来从业者给这个虞北平原小镇带来了繁荣。然而,同业竞争和人力密集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合同纠纷案的高发。为了帮助伞业公司提前预判风险,崧厦法庭主动走进“伞城”,设立法官联络站,开展巡回审判,推送典型案例,同时邀请行业商会成员入驻法庭,成立“诚信伞”行业调解工作室。联络站和工作室双向互动,实现专业互补,共同梳理研究近年来伞业纠纷的“病情”和“病因”,联合为伞业从业者“把脉问诊”,有效提升纠纷化解效率。

  “小小晴雨伞,撑起一方有情天。”针对辖区内婚姻家庭纠纷案高发的特点,崧厦法庭联合街道打造“幸福伞”家事调解品牌,邀请辖区村社妇联主席担任特邀调解员和家事调查员,设置专用的椭圆形家事调解区、温馨的“心灵驿站”,并配有调解员观察席。据了解,“幸福伞”自2019年12月成立至今,已成功调撤家事纠纷类案件60余件,彰显了“法官+家事调解员”联合调解模式的品牌魅力。此外,崧厦法庭还与公证处、检察院等联合设立各专业调解工作室。

  滨海人民法庭结合“三服务”,在辖区内开展了企业建档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经营发展中碰到的难题,为企业量身定制法律体检表,开展“一对一”的法律服务。滨海法庭立足审判数据分析,针对行业纠纷特点,召集企业统一约谈,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完善内外部管理,提前防范法律风险。疫情期间,滨海法庭特别开展“疫情版企业建档”,并将“联合会诊”搬到线上,通过微信工作群发布典型案例,帮助企业研判涉疫法律风险。

  “空间布局优化基本完成,工作机制也逐渐完善,相信有了接地气的特色法庭,再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一定能让‘小’法庭释放出大能量,有效提升当事人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钱长龙满怀信心。

 
责任编辑:于子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