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宁波澥浦镇十七房村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准时对外开放,村民拿着“绿色存折”陆续前往兑换。根据规则,凡是垃圾分类质量好或参与志愿服务的村民都能在“存折”中累积积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值,村民能兑换陈醋、大米、肥皂等生活用品,还能兑换健身器械使用券、家庭医生和健康体检等服务。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的垃圾很少,伴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入乡村,乡村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农民在享受商品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的同时,却对垃圾的危害性缺乏深刻、清醒的认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生活方式,在乡村推广比在城市推广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而言,他们并非不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而是对垃圾回收、垃圾分类缺乏足够的价值认同。乡村里并不是没有规则,而是乡村里的规矩和城里不同。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喉咙不舒服了,“扑”地吐一口痰,谁都不会说你;往空地上扔些垃圾,也不会遭受非议。实现野性向文明的转变,显然不能依靠村民的自我救赎,而是需要外部的引导和激励。
作为一种柔软的力量,“绿色存折” 并非生硬、冰冷的命令,而是一种间接的、温暖的春风化雨。不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健康服务,都是村民们用得上的;“绿色存折”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让村民参与到环保中来,也让他们直接从中受益,能够提升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对垃圾分类也有一个“文化震惊—排斥抵触—接纳认同—习惯形成”的过程。垃圾分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只有降低老百姓遵循规则的成本,提升老百姓遵循规则的收益,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通过技术手段让垃圾分类更轻松便利也好,通过治理手段让垃圾分类更有利可图也罢,促进人们重塑和更新观念,显然需要强大的配套支持系统。
对于受教育水平不高的村民而言,他们更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垃圾分类做得好、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换取生活用品和健康服务,在村民们看来就说明垃圾分类是值得做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村民们会渐渐懂得垃圾分类有助于塑造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等到老百姓物质更丰盈、精神更富足的时候,即使没有“利诱”,垃圾分类也会成为一种内生动力和文明自觉。
垃圾分类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和行动者,也是受益者和判断者。当垃圾分类蔚然成风,这个世界自然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