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于日前印发,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为行业从业者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长为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高地。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概括为“一个引领、三个突破”,即产业发展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市场实现突破,成交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超过48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技术实现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创新活跃,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前列;产品实现突破,供给质量持续提升,量产车型续驶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消费者认可度日益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迸发出的巨大活力,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也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成为整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点,就在于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都属于新兴领域,为市场参与者开辟了新的赛道,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中已经有所积累,成长起来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但要清醒认识到,面对未来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仍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生态尚需健全等问题。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的优势,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定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台阶。
从更广阔视角看,新能源汽车的撬动作用不只局限于汽车产业本身。一方面,汽车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中的工业”,零配件多、产业链长,对上下游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新能源汽车对产品质量和制造工艺的更高要求,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之“新”,不仅在于采用了新的动力来源,更在于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新定义了交通和出行。比如,依托5G、高精度地图、物联网、语音识别等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成为能够进行人机交互、不断迭代升级的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人们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绿色的出行体验,显著提升全社会的交通运输效率。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不只是汽车产业,各行各业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只有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通往未来的跑道上占得先机。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不同行业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选准自己的定位,发扬企业家精神,定能推动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