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节俭传家宝
2020-11-02 09:53:11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荣翌
 

  有的餐厅推出机器人小锅炒菜、“智能光盘套餐”,通过精准定量、科学配比,引导节约用餐;有的单位食堂使用订餐码,鼓励员工线上预订,并根据当日订餐情况精准把控菜品供应量。最近,一些地方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减少餐饮浪费、倡导节约,令人眼前一亮。

  餐桌上的新风尚,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基因”。无论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还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告诫,有关俭与奢的箴言,沉淀着历史的启迪,牵动着中国人对家风与国运的思考。崇俭戒奢的思想,凝结着中国哲学智慧。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幸福观,到老子“去甚、去奢、去泰”的思辨,再到墨子对“节用”理念的提倡……有关节俭的表达,寄托着对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藉着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励精图治、勤俭建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毛泽东同志睡衣上的73个补丁,周恩来同志“一片菜叶抹碗底”的简朴饮食,刻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正如方志敏同志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节俭能提振精气神,为攻坚克难提供不竭动力。焦裕禄同志起草的《干部十不准》中,有多条内容都涉及节约粮食粮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扎紧“厉行勤俭节约”的制度篱笆,到反“四风”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说“不”,再到“光盘行动”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节俭之风大兴,成为观察党风政风社风的一扇窗口。

  节俭文化中的谦逊与珍惜,反映了对劳动成果的敬畏。从一株秧苗到一碗米饭,从一粒黄豆到一瓶酱油,从一颗蓼蓝种子到一匹蓝印花布,都要历经几十道工序。人们欣羡田园生活,本质上则是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对劳动创造的赞叹。品鲈鱼美,勿忘“出没风波里”的艰辛;食盘中餐,须记“田家秋作苦”的汗水。万物生长,每一分倾注时光与汗水的劳动都不容辜负,而节俭正是尊重劳动的应有姿态。

  提倡节俭并非抵制消费,而是强调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能家电、共享单车、二手物品售卖平台……近年来,以资源节约为特点的创新,顺应了大众消费趋势,为相关行业拓展了市场空间,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形势下,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有助于激发新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训俭示康》有言:“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美学。近年来,“极简主义”“断舍离”等概念被不少年轻人推崇,绿色环保的服饰家居设计备受青睐,追求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渐成潮流。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洗尽铅华、摆脱心为物役的束缚,才能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锐意进取的开拓,也需要戒骄戒奢的奋斗。面向未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弃微末,就能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在全社会蔚成风尚。

 
责任编辑:于子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