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踏步而来,更高效、更便捷、更透明的司法服务成为时代的呼声,智慧法院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
作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智慧法院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回眸“十三五”,人民法院在科技的浪潮中乘风而行,绘制出智慧法院建设的巨幅蓝图。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旗下,顺利完成《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的2017年总体建成、2020年深化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建设任务,“智审、智执、智服、智管”的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
智慧法院这一构想正从远景一步步地走近现实。
一步一个脚印:
擘画中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信息化是一场人民法院深刻的自我革命。
随着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壮大。
2016年,在水乡乌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为世界描绘出智慧法院的愿景。
巨幅蓝图徐徐拉开,鸿志初展便惊艳八方。
这一年,智慧法院建设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智审、智执、智服、智管”的智慧法院新时代降临。
时间的坐标勾勒出奋斗的足迹: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11月,随着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人民法院察瓦龙乡人民法庭接入全国法院专网,全国法院纳入“一张网”办案办公,全业务网上办理成为可能。信息化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初级向高级、由局部向全局、由基础建设向全面应用的巨大转变,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由此确立。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出台,智慧法院建设基本格局形成。8月,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开启了互联网案件集中管辖、专业审判的新篇章。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法院在全国法院生根发芽。
——2018年,“一个人的法庭”出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法院人工智能时代拉开了序幕。信息化助力“基本解决执行难”,执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智慧法院的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三大格局基本形成并展现广阔前景。
——2019年,《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发布,为智慧法院向更深领域智能化迈进给出清晰路径。12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全部开通移动微法院并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已提供跨域立案服务6.6万余件,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司法为民的响亮招牌。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实验室建成启用,全面建设智慧法院向纵深发展。人民法院围绕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走出了一条法院信息化的中国道路。
一步一个境界:
2.0到3.0,升级的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人民法院铭记在心。
人民群众的期待就是智慧法院发展的方向。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推动下,各级法院全面升级智慧化服务,当事人可以在线上完成立案、缴费退费、申请保全、信息查询、联系法官、申诉信访、诉讼咨询等事项,让群众在掌心里、指尖上就能办成事、办好事,体验到 “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
各地法院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实践各具特色的智慧探索:
浙江法院以村社“微法庭”将人民法院工作与基层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移动微法院等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下沉到最基层,将矛盾纠纷解决在源头。
江西法院建立“收转发E中心”,实现诉讼材料“收、转、发”事务的全流程集约化、智能化管理。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庭审时间平均缩短30%至50%。
……
老百姓的感受才是硬道理。从全面构建基础支撑,到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司法服务的变化有目共睹:
越来越便捷——足不出户就立案、相隔千里打官司、微信刷脸线上退款、司法评估线上直播、诉讼事项掌上办理……一幕幕新画面刷新着司法便民的新纪录;
越来越高效——每五分钟便跳转更新一次的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法信”上线,充分满足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精准化需求;全国法院司法统计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数据并轨,司法统计报表全自动生成……每一次探索创新,都刺激着审判质效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公开——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四大公开平台相继开通上线,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总量超过500亿次,文书总量突破1亿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让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无论是司法服务的便捷,审判质效的优化,还是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最终受益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
在这场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当中,人民法院始终不忘初心,击楫奋进,谱写人民司法智慧时代的新篇章。
一步一颗硕果:
信息化的东风助力人民司法事业铿锵前行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
“十三五”期间,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移动微法院、智慧法院实验室等新技术、新领域的不断出现,智慧法院建设向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高效便捷是司法服务始终的追求。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中国移动微法院,利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诉讼全流程在线流转,提供诉讼服务网上办理、即时服务,让当事人切身感受智慧法院“指尖诉讼”的便利。
新技术的冲击让司法与科技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将5G和VR技术与法院诉讼服务工作相结合,实现5G信号全覆盖,构建3D虚拟诉讼服务中心,公众可通过VR设备进行庭审直播和点播,“沉浸式”观看庭审的内容,全面、精准、真实地获知庭审信息。
服务群众,解忧解纷,是智慧法院建设不变的初心。2019年6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提出“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通过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实现一网解纷、一网通办诉讼全流程业务,让诉讼服务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智慧法院不但承载着对司法服务的精益求精,更时刻面临着新问题的不断考验。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侵袭全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
面对疫情高压,人民法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智慧法院大显身手,用永不打烊的司法服务,守护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今年2月3日到9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网上立案515.8万件,网上缴费464.6万次,网上开庭67.5万场,进行网上证据交换118.3万次,电子送达1473.2万次,网上调解242.8万次,让群众“不见面”“不用跑”便能完成各类诉讼事项。
五年栉风沐雨,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人民法院以实干笃定前行。
全面覆盖、移动互联、跨界融合、深度应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人民法院用信息化建设3.0版为答卷,用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智慧法院回应时代的呼声。
现在,智慧法院已经成为人民法院一张响亮的名片。随着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更公正、公平、智能化的司法体系距离我们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