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准格尔旗法院沙圪堵人民法庭庭长斯琴
初见斯琴,她着一身旗袍,脸上是温文尔雅的笑意,谈吐如沐春风般和煦,与大家印象中刻板严肃的法官形象相去甚远。
在基层从事法律工作26年,经她审结的案件4000余件,实现了无投诉,无上访,更无错案。这是她的专业能力使然,更是工作态度所产生的必然。
在琐碎的案件中,有她无数的沟通和努力、查证和辨析,亦有无数的苦口婆心和设身处地,她将百炼钢化成绕指柔,将公平正义揉成对老百姓的守卫和爱护。她尽到了一个法官应有的义务,做到了法律与情理相融,在守护人民群众上交出了满意答卷。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东端的准格尔旗,有一个小镇,它经历过千年前美稷城的辉煌,经历过千年后煤海明珠的浸染,它有工业园区的带动和先进知识的指引,亦有农耕文化的浸润和老旧思想的荼毒,本质上,这里仿若一个城乡接合部,是我国广袤土地的最基层。
斯琴,是这座小镇上守护着老百姓公平正义、切身权益的贴心人——沙圪堵人民法庭庭长。
1993年从司法学校毕业后,斯琴被分配到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工作,懵懂中走上这一行,一干就是26年。从书记员做起,到助审员、审判员,再到副庭长、庭长,每一步她都走得格外踏实,每一个台阶都凝聚着汗水和心血。
“我这个人的性格很较真,不管做什么、不管在什么岗位,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刚到法院时,由于所学与工作之间存在差距,她就主动帮老法官、帮同事打下手。每天她都是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做杂务、学方法、攒经验,仅用了一年时间,年仅23岁的斯琴就吃透了书记员的各项工作,转任助理审判员。
1997年,她来到沙圪堵法庭,从此她与沙圪堵这座小镇“长”在了一起,与这里的人民“融”在了一起,成了老百姓信任的知心大姐,成了铁手腕的“黑脸”法官,成了调解百姓事儿的“村官”。
扎根基层26年
法理之外兼顾人情
犹记得第一次主审案件,端坐在审判席时的惶恐,怕被律师刁难,也怕自己年轻压不住整场庭审;也记得第一次处理离婚案时,身为女性的她被案件中女当事人的遭遇打动,哭得不能自已。提起这些,斯琴丝毫不觉得丢人,她认为那是她的经历,是她的宝贵财富,是她的初心更是她的动力。
“很多人觉得法官很神圣、高高在上,但实际上我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只是在工作中,我们要更加克制,要学会区分法理和人情,不让情绪影响判断,影响案件结果。”斯琴说。
年轻时,她也有过情绪不冷静和当事人吵起来的情形,但发泄过后,因为双方的抵触和不理解,给案件办理增加了难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被浪费。这件事,给她提了醒。她说:“当事人来法庭找我们,是遇到了问题来求助的,我们要耐心去倾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立场,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协调,乃至解决问题。”
从那以后,斯琴不仅做到了自己礼貌待人,还在立案室大力推行工作人员使用接待群众文明用语的规定,效果立竿见影。这些文明用语的普及,使每个干警时刻审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也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了自信和从容,极大地减少了“低级错误”的发生。
2012年,正是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纠纷的高发期,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民间借贷案件,主审法官不是斯琴,却让她付出了几倍的精力。
家住沙圪堵乌拉素村的王某起诉万某要求偿还借款,在法官的协调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由万某偿还王某本息共计17万元。谁曾想虽然案子审理完毕,但问题并未解决,王某患上了抑郁症,非但不去走正规的执行程序,反而缠上了案件的主审法官,要求法官帮她要钱,否则就堵在办公室门口,不许法官出门。大半天过去了,连厕所都去不了的法官叫苦不迭。听到消息后,斯琴前来帮他们说合沟通。
王某看到斯琴后,一个饿虎扑食抱住了她的大腿,再也不松开。由于王某不仅患有抑郁症,还有心脏病等其他疾病,一直到下午下班,双方仍在僵持。将办公室唯一的三人沙发让给王某睡觉后,斯琴和两名女性工作人员生生坐了一晚。期间,倍感劳累不适的斯琴,几次服食王某的速效救心丸才勉强坚持。
迫于无奈,上级提议对王某实行拘留,但斯琴没有同意。经过反复劝说、沟通,王某终于松口,答应只要能现场给她6.1万元,她就答应后续款项推后执行,并承诺再不来法院闹事。得到保证后,斯琴和被告沟通,被告同意付款,但一时凑不够这么多,经过协商,最终斯琴自己出钱为被告垫付了部分欠款,被告答应尽快还给斯琴,劝走了王某,斯琴松了口气。
有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做法,认为遇到当事人闹事的情况,有法警、有公安,有更加正确的处理办法,不需要法官、庭长去协调解决,更不需要自己出钱去安抚当事人,有人认为这是软弱,是向一些错误做法低头。但斯琴说:“法理有时也是人情,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我能理解她的无助。她家的情况和她的情绪,容不得耽误。也许我的一个举动,挽救的就是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我觉得值得。”
法律是庄严的,人情是丰满的。在法律的框架内,在不影响法律公正的前提下,斯琴愿意让自己女性的温情去温暖人、感化人。每次看到当事人遇到困难,她都要上手帮一帮,有时是一点金钱,有时是一个机会,每年她在这些地方花费都超过5000元,而她的善意也深深打动了老百姓,让他们真正把斯琴当成了自己人。
在斯琴的办公室,张家的媳妇、李家的儿子、王家的老头儿,都爱来坐一坐,有难事儿的求她支招,没难事儿的找她拉闲篇,还有听说了她手头正办的案子来给她提个醒的。如今的沙圪堵,谁的案子落到了她的手里,谁就真正把心放到肚子里。
不仅要判定输赢
更要调和矛盾解决问题
住在沙圪堵的居民,大部分直爽、善良、与世无争,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大案要案,有的更多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交通事故、劳务纠纷……对于这些平凡的琐事,没有清晰明了的对错,更不是一句谁输谁赢所能一概解决的。
“要是医院不给我赔钱,我就去杀了他们院长,反正我也活不下去了。”2018年春节刚过,斯琴的办公室来了一名不速之客。坐在办公室的陈某是一件医患纠纷案的原告,得知自己的诉讼要求可能得不到支持后,生活贫困和家庭的不如意,让他起了鱼死网破挟私报复的心理,这让斯琴又惊又怕。
陈某是一名靠铺地板打工挣钱的外地人,生活非常拮据。家中有4个女儿,妻子在孕育第5个孩子时曾到旗人民医院做了一次B超,孩子生下来后,虽然是个男孩儿,但是身患残疾,左胳膊肘以下缺失。陈某认为医院没有告知孩子患有残疾,应该承担责任,遂向法院起诉要求40万元的赔偿。
家庭极度贫穷的他,在东拼西凑支付了大笔鉴定费用后,鉴定结果却显示婴儿残疾与医院没有关系。这让陈某大为不满,情绪非常激动,庭审不得不中断。两次庭审后,双方仍无法就这些问题达成一致,而此时父亲重病又给了陈某更大的压力,一时间他变得更加偏执和疯狂。
怎么办?直接宣判输赢,法庭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后续会不会出问题?矛盾到这里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激化怎么办?这并不是斯琴想要的结果。她意识到,要想解决纠纷,还是要从陈某下手。
在去陈某家了解了情况,掌握了一家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基础上,斯琴觉得,首先要让这家人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她当即拿出500元,送给了陈某的大女儿,让她好好学习。当晚,她回家后将自己女儿闲置的衣物整理出来,并协调单位和部门为陈某家争取到米、面、油等慰问品,第二天一并送到了陈某家。在陈某父亲病重无钱医治时,斯琴又拿出了1万元,让他救急。这些善意,像一块敲门砖,敲开了陈某与法庭对抗的心门,他开始愿意倾听,愿意沟通。
随后,斯琴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他减免了诉讼费用,临近判决时,她告诉陈某,如果不服判决可以选择上诉,并帮助他联系中院,缓交上诉费用。同时,她将沙圪堵法庭餐厅改造的铺地工作交给了陈某,让他增加一些收入。
“你有四个很棒的女儿,还有家人,你的生活不止有打官司这一件事,靠着自己、靠着劳动你同样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在斯琴的鼓励下,陈某的心态从压抑绝望到回归理智,再到对生活树立起信心。一审败诉后,他没有激动也没有闹事,很冷静地提起了上诉。转变了心态的陈某,没有再抵触调解,最终与医院达成了一致,得到了6万元的补偿。拿到钱后,他首先将斯琴的1万元还清。没有了官司的牵绊,没有满满的恨意,陈某投入到了新的生活中。一番曲折后,这个埋藏着隐患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在斯琴看来,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法律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村主任、村官。张家的凉房盖在李家的地里,王家的垃圾飘到了刘家的院墙,说大不大的事情却能让几家人动口、动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面对这些事情,她更愿意以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喜欢的画面便是双方能够握手言和。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化解了一起起纠纷,使许多带着怨气而来的当事人或其亲属最终满意而归,先后化解了40多起敏感性、苗头性案件,挽救了70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仅2012年,她审结的123件案件中调解结案达九成。
化解一件难事不难,难的是一直解难事。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她提出了调解端口前移、调解模式多元的理念。2019年7月,沙圪堵成立了村级“矛盾调处中心”。每周二,各村社区居民上报矛盾纠纷,由派出所、村委会、法庭、司法所联合当事双方进行调解,创建“诉警对接”纠纷化解模式,将矛盾解决在源头,避免形成案件。目前该矛盾调处中心已成功调解了百余起群众矛盾事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也成为了独具特色和成效显著的“沙圪堵模式”。
把每个案子
办得明明白白让人信服
一路从书记员到庭长,斯琴对法院的各项工作都熟练于心、游刃有余。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她事事较真,每个环节都要亲自把关,每个工作人员都从严要求。
高强度的工作,让斯琴难以从工作中抽离,做饭时想案子、打扫时想案子、和家人聊天时也会不自觉说起案子,后来,案子更是挤占了她的睡眠时间,2015年10月,她患上严重的失眠症。但她放不下案子,腾不出时间治疗,失眠折磨了她9个月,直到次年7月,经过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干预,她的情况才出现了好转。
斯琴是一名老法官,却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她都能先学一步,直到融会贯通。审判实践中,每遇到一个疑难案件,她都要认真查找法律法规,研习相关法律著作,经过多年来的锤打磨炼,她的审判知识更加丰富,审判技能更加娴熟。斯琴总说,法官百分之一的错案,对个案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为了厘清案件,她经常走村串户,向邻居了解情况,听亲属的意见,把一切被蒙蔽的可能掐灭在源头。斯琴更是为自己立下三个不开庭、三个不轻易下判、三个不松手的规矩。即对案件的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对有上诉可能的,不开庭,被告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足够认识的,不开庭;原告对自己的案情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意识的不轻易下判,能达成和解协议的,不轻易下判,能当即履行的,不轻易下判;对能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不松手;能妥善解决纠纷的赡养案件却没有妥善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落实的,不松手。
在这个小地方,居民的关系紧密又复杂,作为一名长年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基层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亲戚朋友前来说情。但斯琴有她自己的坚持。用法院内部人的话说:斯琴心中有根红线,那就是法律和良知;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斯琴就是一杆秤,她办的案子,咱都信服。
斯琴和自己约法三章:第一,凡是“说客”热情接待;第二,宴请礼物一律回绝,否则上缴;第三,借力说情者,疏通调解路。她经常对家人说:“在家不能接待当事人,更不能接受吃请,不能拿人钱物,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26年来,斯琴不慕名利,坚守法官职业道德,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不办人情案、关系案,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坚持公开、公正,秉公执法,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利益所诱,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真正做到办铁案、树铁律,她本人也成为群众眼中的“铁娘子”。26年审判生涯中,经她审结的案件4000余件,实现了无超审限,无发回重审,无投诉,无上访,更无错案。
是审判者是管理者
更是引导者
在业务上,斯琴一直是让人仰望、让人信任的标杆,而随着的她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她的职业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2009年11月5日,她接手沙圪堵人民法庭全盘工作。当时,法庭人员老龄化严重。办案她是行家里手,搞管理她还有太多东西需要去历练,但她毫不犹豫地扛起了这个重担。
“当了这个庭长,我就要负起责任来,不能让我的职工受委屈。”在大家心中,她是柔弱共情的好法官,也是时时面带笑容的好大姐,有时她又是大家的守护神。哪个法官遇到了难缠的当事人,她都要出面,哪个法官遇到了难事儿,她都要过问。有人欺她是女性,她就用雷霆手段让大家看到,她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铁腕”庭长,是沙圪堵法庭多年来保持公正严明的定海神针。
斯琴说:“办案时,我对大家要求严格,但生活上,我想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便利,这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回报。”作为一名管理者,她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拥护,也树立起了独属于她的温柔的威信。在她的带动和管理下,沙圪堵法庭连续3年实现六无目标,连续被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先进单位。
在审理案件时,她发现很多妇女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淡薄,经常受到侵害而不自知。已经兼具法官和管理者身份的她还要成为引导者。每周五下午,她都要在诉讼服务站值班,引导当事人诉调对接。每年“三八”妇女节前后,她都坚持亲自“送法进社区”,与妇女谈心聊天,送知识、送关怀。
“以往我都是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讲座、知识,为大家讲解,我发现有一部分人感兴趣能理解,有一部分人很茫然,作用不大。今年我开辟了互动环节,请她们提问,我来解答。这种方式更具有针对性,效果很好。”这本不是她的分内事,却也是她的上心事。斯琴觉得,每多一分努力,就有可能让一名姐妹更早摆脱困境,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2016年,斯琴被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准格尔旗人民政府评为“准格尔旗劳动模范”,2017年她担任政协准格尔旗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更多的身份,给了她更多的动力。她用政协委员的身份,搞调研下乡村,为当地百姓建言,替执法队伍代言;她用劳模的身份,做先锋做带头,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名人”和榜样。
2012年,斯琴获评“全旗优秀政法干警”;2013年被评为“全市法院办案能手”;2014年被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最美女法官”;2014年荣获“全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15年荣获“全市十佳法制人物”;2015年荣获“全区法院办案能手”;2019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斯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对审判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她用自己的行动感动辖区百姓,她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和守护者,无愧于“做一名好法官”的初心和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