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响亮的名字,他们都是谁?总书记为何提到他们?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无论是讲历史、忆先烈,还是谈改革、谋发展,习近平都提到了不同领域的许多古今名人。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时代的缩影,凝聚着激励当代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谈先贤巨匠——传承创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140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篇文章中,习近平说,“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在第十一专题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再次提及这些先贤巨匠,“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有许多作品传世至今,影响深远。回望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先贤巨匠所代表的创造精神以及创作出来的鸿篇巨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先贤巨匠带来的不只是伟大作品,还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增添了自信和自豪。习近平常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篇文章中,习近平明确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谈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无私奉献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革命战争年代,喊一声‘跟我上’和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样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九专题的《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文中,习近平特意提到了4名共产党员。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扎根山乡14年、让荒岛变绿洲的县委书记谷文昌,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粮书记”的地委书记杨善洲,60年“深藏功与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他们的事迹人们耳熟能详。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用一生践行初心、以奉献承担使命,书写出精彩人生,为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着重提及他们,就是号召全党同志向他们看齐,传承他们的“红色气质”,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率先垂范,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强调,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保持定力、一往无前,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奋勇当先、实干担当,“以‘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谈文艺、社科模范——紧跟时代、奉献时代
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在文艺界、社会科学界,同样群星璀璨。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提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表彰的作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像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蒋子龙、谢晋、路遥、樊锦诗、厉以宁、林毅夫、王家福、胡福明、许崇德、杜润生、郑德荣等”,习近平称赞道,“他们都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
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串串动人故事、一段段精彩传奇。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搅动了思想解放的一池春水;一部《平凡的世界》,鼓舞亿万青年投身改革开放;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山乡巨变的欢愉在神州共振……
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在这些文艺创作、社科研究的先锋模范身上,无不闪耀着“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光辉,体现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在文章中,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嘱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根植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谈港澳人士——守望相助、血浓于水
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五专题《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聚焦的是港澳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其中,《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一文节选自习近平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总书记提到了很多熟知的港澳同胞。
“霍英东先生、何鸿燊先生1979年建的中山温泉宾馆开业后,我去参观过,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服务,都是当时内地招待所无法相比的。港澳同胞不仅为内地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而且起到了带动作用,吸引国际资本纷至沓来。”
“梁振英先生1978年就到深圳、上海等地免费举办西方土地经济管理制度的讲座,1987年参与编写了深圳第一份也是全国第一份土地拍卖中英文标书。梁定邦先生、史美伦女士帮助创建证券市场有关监管制度,只拿‘一元人民币’的象征性年薪。”
“邵逸夫先生对内地公益捐款超过100亿港元,田家炳先生为了捐助内地教育慈善事业甚至卖掉自己的别墅,晚年租着公寓住。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香港‘爱心义工’黄福荣先生冒着余震救人,不幸遇难。每一次内地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港澳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表现出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港澳两地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同心协力、一起打拼;港澳发展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这些事例都生动阐释着“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也是“一国两制”这个基本国策的成功实践。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每一卷都有关于维护港澳繁荣稳定、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的章节安排,足以体会到总书记对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习近平的话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