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习近平的脱贫方略
2020-07-20 10:40:48 | 来源:《瞭望》
 

  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 谢环驰摄 / 《瞭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候,既要有攻城拔寨的必胜勇气,又要具备绣花描红的细腻功夫

  ◇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找准穷根靶向治疗,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为我们战胜贫困、摆脱贫困的强大思想力量

  ◇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以脱贫摘帽为新起点,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决战决胜的总攻号令。

  这是自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的第7个专题会议,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非同寻常的动员和部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2020年,21世纪进入新的十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

  回望新中国一路走来的70年,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党的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执着追求,考验着执政者攻坚克难的智慧和耐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在全国范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顶层设计 谋篇布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人民能否脱贫、能否按时迈入小康社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最关心的事情。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进村入户,多次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在国内考察调研时,他总要到贫困地区,把扶贫作为主要或重要的考察内容;每年的新年贺词中,他都要用较大篇幅讲脱贫攻坚。

  从天寒地冻的西北大地,到人迹罕至的塞外边疆;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几年间,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贫困乡村,探访贫困家庭,了解群众吃穿用度,嘘寒问暖,体贴入微。今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来到陕西、山西、宁夏考察调研,不断按下脱贫攻坚的“快进键”。

  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总爱和老百姓聊家常,询问“路”,了解群众交通出行情况;关心水,干旱地区如何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挂念“米袋子”“菜篮子”,看老乡们生活好不好……真切体验百姓疾苦,细察贫困症结,习近平总书记察真情、看真贫,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方向、想办法。

  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阶段,直指难点、把脉开方,凡是重要会议、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不忘对脱贫攻坚“擂鼓”发令、排兵布阵,紧抓不同时间段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后,《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印发,启动精准扶贫。

  2014年,全国扶贫系统组织了80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录入信息,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把真正需要扶贫的人扶起来。同年,我国将国际消除贫困日10月17日设为国家扶贫日,号召全社会对扶贫事业的关注。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研究革命老区脱贫工作情况。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规划建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党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五级书记抓扶贫”,这是中国的特色,更是中国的决心。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对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提出四个要求。是年,中办国办印发《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扶贫工作作了更为深入的规定和指导。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他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

  党的十九大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提出来,对全党全国人民统一认识、推动扶贫工作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管理,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再贷款倾斜力度。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打好今后三年脱贫攻坚战之策,强调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中央决定进行脱贫攻坚专项巡视。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会议研究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这次会议在特别的时间,以特别的形式、特别的规模,对如何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进行了全方位部署。

  一次次方向明确、思路清晰、针对性强的专题座谈会和重大战略部署,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四梁八柱”现实路径擘画而出,瞄准真问题,拿出实方案,展现出共产党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智慧与决心。

  精准施工 聚力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背后,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精准施工。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2018年2月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从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到今年3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再到今年4月20日至23日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到细处、落到实处、引向深处。对准深度贫困地区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精准扶贫成为撬起贫困大山的有力杠杆。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指挥下,以战略思维谋大局,一套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汇聚形成,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一是确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六个精准”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实际出发,增强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为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中央坚持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通过“回头看”和甄别调整,不断提高识别准确率。

  在“谁来扶”的问题上,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成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各级党组织层层压实责任。我国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加强,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二是合理确定脱贫目标:“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

  脱贫攻坚的总目标是“两个确保”,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攻坚的基本标准和核心指标是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当前,“两不愁”目标总体实现,“三保障”还在持续发力、重点解决过程中。

  三是确定“五个一批”的主要脱贫路径。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四是加大扶贫投入,扶贫资金形成中央、省、市县投入的“三三制”局面。2013——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1%,2016——2019年,连续4年每年新增200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7.4%,市县级投入也大幅度增加。同时,银行业扶贫、资本市场扶贫、保险扶贫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五是细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单位定点扶贫,组织东西部省份签订扶贫协作协议书,中央单位签署定点扶贫责任书,开展成效考核。扶贫方式更多地通过产业扶贫,增强西部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力量”扶贫,发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资金、扶贫协作上提供帮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六是执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强化资金监管、责任落实。党中央将脱贫攻坚作为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对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绝不手软。

  七是建立严格的脱贫攻坚考核制度,严把贫困退出关,确保脱贫质量、防止和减少返贫。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解决好“如何退”的四个要求,即: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同时要求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开展返贫监测。

  越到紧要关头 越要紧绷弦加把劲

  “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的话掷地有声。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面对的一项历史性工程,是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2020年,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阶段,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既定目标,确保全面小康没有一人掉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从总量上看,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截至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

  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大都集中于“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本高、难度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目标上看,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但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则较为困难,有的贫困地区的孩子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不稳定,还存在季节性缺水。同时,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人口中有的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有的还存在致贫风险;

  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给贫困人口产业、就业、扶贫项目、帮扶工作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更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

  长远看,贫困是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解决的是中国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

  在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党中央已经指明最后的总攻任务:要攻坚克难完成任务;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要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越到最后,我们越要保持“滴灌”和“绣花”的定力。

  焦点要精准,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

  举措要精准,要加大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力度。特别是针对疫情影响,要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任务上半年都要完成;

  退出要精准,今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把防止返贫摆到重要位置,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贫困县摘帽后还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要解决边缘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和城市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还要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走过了千山万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近在眼前。此时,正是发起决战、进行总攻最吃劲的时候,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王达阳)

 
责任编辑:于子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