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火朝天、洒扫擦喷,上周六通州区2万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参加大扫除活动。随着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全民周末大扫除或将成为常态。
始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从清理脏水沟,到全民“除四害”,从“卫生之家”树新风,到每月一次“城市清洁日”……尽管爱国卫生运动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和形式不同,但全城动员、全民参与的特点一以贯之。卫生大扫除,正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一群众性活动传承至今,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善人居环境,让清洁卫生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在“你递抹布、我擦窗户”“你清积水、我倒垃圾”的配合中,市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对公共空间都负有责任,都应该来为公共卫生出一份力。
这些年,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维护公共卫生的任务更加艰巨。从住杂院到进小区,从住平房到进楼房,居住形态的变化,让街坊邻里的关系不再像过去那么熟络,“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日益突出。“私域”观念的强化,也让“公域”的清洁卫生责任被稀释。而大半年全民战疫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公共区域的消杀、小区环境的清洁与自家的卫生习惯一样,都是构成防疫战线的基础。捍卫城市健康,没有一个局外人,家里家外都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区。从这个意义上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恢复全民大扫除这样的好传统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讲卫生、保健康是社会共识,制约全民大扫除的因素不是“愿不愿意干”,而是“怎么一起干”。相较于过去,当今社会日益“原子化”,“单位人”变身“社会人”,必须探索出新方式将散落的个体力量组织起来,引导大家跨出私域履行公共责任。从近些年北京的实践看,党建引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比如,党员干部回社区报到,发挥自身优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让社区力量倍增,也为群众作出榜样;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调动更多人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创新尝试,归根结底就是激发“人人可为”的主动性,凝聚“爱国爱家”的共识。
引导和组织市民走出家门参与公共空间、公共事务的管理,不仅是提升城市清洁健康水平的需要,更是北京这座大都市提升治理能力的需要。随着城市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不仅是执政为民的姿态,也是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这些年,“朝阳群众”“西城大妈”“通州百姓”“丰台劝导队”等活跃在大街小巷,化解着许多“家门口”的矛盾。着眼北京“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愿景,我们还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个体不仅要对个人“小家”上心,更要对城市“大家”负责。从推广全民大扫除等切入,创造契机让每一个人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也将加深大家对“公共意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解。
人人可为、人人能为。培育公共意识、负起公共责任,让城市的公共卫生建设更扎实,每一个人都将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