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层出不穷,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它们“换了个马甲”又开始招摇撞骗。北京市老龄协会近日公布的一起案例,就为老年人提了个醒。(5月14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骗子以某著名保健品公司中国区代理负责人“祝总”身份,在老年拼购微信群里出没,经常会说一些老年人听不太懂的医学术语,并解答新冠肺炎相关问题,几个托儿还在群里说“祝总”的公司在医药行业“特别厉害”,吸引了不少担心被病毒感染的老人关注并私聊“祝总”。“祝总”则故作高深,透露有秘密渠道可以搞到国外研制、预防感染新冠肺炎的保健品,并说前面还有200多人在排号购买,为避免哄抢不能声张,连自己子女也不能说。如此欲擒故纵,神秘兮兮,让老人们不但深信不疑,还火急火燎向“祝总”转账,恳求“祝总”帮忙买药。结果几万元钱转过去后,不但没有见着“一次服用一辈子都不会感染此类病毒”的保健品,“祝总”也消失不见了,那几个托儿也都偷偷退了群。
这起案例其实并不复杂,骗子的演技也不高超,只是众多网络微信群诈骗的常有“套路”,无奈许多热衷于保健养生的中老年人资讯渠道较少,知识盲点多,信息真假分辨能力不强,在保健养生、防疫抗毒的急迫焦虑心理下,往往很容易中招受骗,掉入保健品诈骗陷阱。尤其是相比以往的保健养生骗局,骗子们“因疫制宜”,抓住“商机”,很好地借用疫情来“加持”,更让老人们轻易放松警惕,失去防范心和抵抗力。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时有发生,被坑的多是老年人,他们损失的不仅仅是钱财,身心健康也都会受到戕害。有些保健品虽然“吃不死人”,但宣传“疗效”,往往会贻误治病救人良机;有些假冒伪劣保健品甚至会直接伤害人体健康。这样的保健品诈骗,无异于谋财害命。
对此,市场监管、公安、司法等部门应履职尽责,积极亮剑,严厉打击,依法追究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制裁责任,当是题中之意,但在监管、惩治之外,有关部门做好常识普及和信息宣传等工作,提升公众保健养生素养,营造科学养生、绿色保健、理性消费、法治维权的浓厚社会氛围,帮助人们尤其中老年人提高警惕,擦亮识骗、防骗的双眼,把诈骗拦截在安全保护的“防火墙”之外,也是重要一环,且简单高效。同时,中老年人也要不断修炼“内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习新知识,多多获取了解资讯信息,遇事多与亲人沟通交流,提升理性消费、科学养生素养。
本案中,如果老人们少些知识盲点,明白保健品宣传疗效即属于虚假违法宣传,是骗人的,或知道防疫至今世界上并没有任何“特效药”公布,或多与家人亲朋沟通交流等,做到任何一点,都不会轻易上当受骗,跌入穿上“防疫马甲”的保健品诈骗陷阱。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也要时时警惕防范各种披着“防疫马甲”的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诈骗陷阱,要做到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最终让这些有毒有害信息、乱象,止于智者、知者和治者,有力呵护好健康有序、和谐安宁的市场秩序、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