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试验田”中的“排头兵”
2020-05-18 10:52:2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严剑漪 周浩春 陈卫锋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作为全国基层法院中的年收案量“大户”,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与浦东开发开放同频共振,如今已实现了“三个一流”,打出了5张“浦法名片”,2019年收结案数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5.5万。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浦东法院人一直在不懈努力,当好司法保障的“排头兵”。

  “3”——“三个一流”初心如磐

  “我原先担任的是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院长,后来到上海浦东法院担任第一任院长,说起来还是主动‘请战’来的。”回忆起1992年年底参与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创建工作的经历,浦东法院首任院长沈志先深有感触。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与之相配套,各个政法机关也在加速筹建。作为全市法院最年轻的基层法院院长,沈志先第一时间向组织提出了申请:“我想到浦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去锻炼锻炼。”经过同意后,他以筹备组副组长身份参与到筹建过程中。

  1993年6月3日,浦东法院终于在浦东新区川沙镇东城壕路70号挂牌,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让沈志先感到“压力山大”:整个浦东新区原先有5家法院,合并为一家法院后,如何把来自这么多家法院多达200多名干警拧成一股绳,让大家共同为了浦东的改革发展而发力?

  为了让大家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全院立即掀起了一场主题为“知区情、树目标、做奉献”的大讨论。经过这场精神洗礼,后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浦东法院人的“三个一流”目标被明确提出,即“造就一流的法官队伍,开创一流的审判工作,建设一流的新区法院”。

  从此,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的浦东法院便始终以追求“三个一流”为己任。1996年,由知产庭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知产“三合一”审判模式在这里诞生;2008年11月,全国首家基层法院金融审判庭在这里成立;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同年11月5日,全国首家自贸区法庭即上海浦东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应运而生;2015年4月9日,上海浦东法院更进一步,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挂牌;2019年8月20日,全新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挂牌,浦东法院立即回应需求,成立自贸区法庭和自贸区知产法庭临港新片区审判站。

  与此同时,浦东法院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等荣誉称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万云飘退休前是浦东法院一位执行法官。建院初,由于信息技术尚不完善,执行案件能否办结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法官的韧劲和情怀。至今,万云飘还对一起金钱给付案件印象深刻。

  “在那起案件中,被执行人始终不出现,申请执行人非常着急。根据线索,虽然找到被执行人住处,但其恰好外出。为了及时保障申请人权益,我们只能暂时采取‘守株待兔’的方法。正值盛夏,几个法官藏身在玉米地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结果被执行人还是没有出现。直到申请人提供了新的线索,我们才在另一处地方将其找到。”

  对“三个一流”目标的追求,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像万云飘这样优秀的法官,已成为浦东法院坚持司法为民最坚定的实践者。

  “5”——5张“浦法名片”先行先试

  浦东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金水有一句话:“浦东法院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勇立潮头,至善致远。”的确,作为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一家法院,大胆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勇于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既是任务,又是挑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5张“浦法名片”。

  作为全国第一个自贸区所在地法院,浦东法院打造了“司法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这张名片。在这里,自贸区法庭“数字法庭”、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涉自贸司法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创新工作层出不穷,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民三庭还分别在此设立“自贸区司法保障研究基地”和“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法院。

  1993年,刚刚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调任浦东法院知产庭首任庭长的徐亚丽不会想到,两年后,知产庭审理的涉“飞鹰”刀片系列案件,催生了日后鼎鼎有名的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模式,并成为浦东法院的名片之一。通过对该系列案件的审理,浦东法院对涉案商标进行了立体化的保护。当时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正在进行,来自浦东的判决结果更是引来舆论界一片赞誉。在此基础上,1996年,“三合一”审判模式正式诞生,如今,已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广。

  作为全国年收案量最大的基层法院之一,如何在“案多人少”的客观情况下实现审判执行工作的良性运转?浦东法院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最终转化为“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这张名片。早在2002年,浦东法院就在全市率先实行民商事简易案件速裁机制,并逐步将繁简分流改革推向纵深。2008年、2012年,浦东法院两次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法院”,并先后获评“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全国法院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示范法院”。

  浦东法院的第四张名片则是以自助立案为特色的现代诉讼服务中心建设。随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院的收案压力骤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浦东法院在网上立案、“ATM”机立案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手机扫码立案”机制,平均立案时间只需要15分钟,大大节省了当事人时间,获得社会高度评价。

  浦东法院的第五张名片是“春天的蒲公英——新上海人第二代与法牵手”普法项目。浦东法院每年举办近百堂法治课,为7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带去普法阳光;每年还会举办一次大型活动,通过手抄报、情景剧、配音秀、征文、绘画等多种形式,收获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将法治寓教于乐。该项目先后获评全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优秀事例及上海市“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十佳示范案例。去年六一节前夕,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20季普法漫画绘本《开心漫漫看》在人民法院出版社结集出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后,浦东法院坚持“一手抓战‘疫’、一手抓审判”,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通过深度运用“云立案”“云庭审”“随申码”等创新举措,全力在疫情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今年一季度,上海浦东法院的收、结案量仍然分别高达28558件、22806件。其中“艺人黄某口罩诈骗案”、涉温度计等防疫物资执行案以及首例适用独任制审理的普通程序案件等均获得社会高度关注,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15.5万”——优化营商环境

  无论是对“三个一流”目标的实践,还是对5张“浦法名片”的持续擦亮,都离不开案件办理这个基本面。多年来,浦东法院始终狠抓审判执行第一要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993年,浦东法院年收案6431件、结案6006件;2019年,年收案、结案数均历史性地突破15.5万件。在案件数量飞涨的同时,浦东新区的经济也呈现“腾飞”态势。

  2019年,浦东新区GDP达到1.2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浦东法院通过对大量案件的审理,有力推动了区内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2019年9月9日,浦东法院判决了上海首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案件。因认为对方生产、销售的同款健身器材侵犯了自身注册商标,一家美国企业将国内某运动器材有限公司诉至法院,除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外,还诉请赔偿包括律师费、公证费等在内的经济损失300万元。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侵权获利逾100万元,且其商标侵权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关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件,遂判决全额支持原告诉请。

  此案判决对惩罚性赔偿制度在适用条件审查、赔偿基数确定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有专家认为,浦东法院审理国际纠纷平等严格,特别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如此判决体现了“大国担当”。2020年4月,该案入选“2019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

  今年年初,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还判决了首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案件。在该起案件中,外籍“隐名股东”起诉公司,要求确认其对被告享有的股权份额,并将第三人代持的股权过户到自己名下。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的经营范围不属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范围,原告有权享有外商投资国民待遇,遂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2020年4月16日,浦东法院对涉“N”字母运动鞋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New Balance”品牌授权方新百伦贸易(中国)有限公司获赔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1080万元,得到舆论广泛关注。

  除了案件审判,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后,浦东法院又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出多项司法服务保障措施。从联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服务保障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新闻发布会,到设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再到揭牌自贸区法庭和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临港新片区审判站,一项项保障举措先后落地。

  2020年3月25日,浦东法院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就信息共享、创新支持、监管协同和日常联络四个方面14项内容达成共识,同时发布了落实协议的十项举措。

  “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已经吹响了‘冲锋号’,我们会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好浦东的司法故事。”吴金水说。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