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失败国家。”在美国舆论对本国新冠疫情应对的反思中,《大西洋月刊》以此为题的文章格外醒目。这篇提前出版的6月刊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美国种种政治和社会深层次问题,直言“新冠病毒并未让美国解体,而只是揭露了已经解体的美国”。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面对疫情很像“第三世界国家”。也有美国媒体认为,给美国贴上“失败国家”标签略有夸大之嫌,但美国确实在向世界展示其最难堪的一面。
抗疫失败暴露严重“基础病”
“在漫长3月的每一个早上,美国人醒来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失败国家的公民。”《大西洋月刊》写道,这个国家没有国家计划,也没有前后一致的指令,政府任由家庭、学校和办公场所自行决定是否关闭和寻求避难。当发现检测试剂盒、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极度短缺时,州长们向白宫求助,而白宫却推诿搪塞,之后又要求私营企业提供帮助。各州和城市被迫卷入“竞标大战”,沦为价格欺诈和企业牟取暴利的牺牲品。普通民众用缝纫机缝制防护装备,试图让装备简陋的医院工作人员保持健康,让患者活下来。
《大西洋月刊》称,新冠病毒登陆美国时,发现那里是一个有严重“基础病”的国家,并无情地利用了这一点。腐败的政治阶层、僵化的官僚机构、残酷的经济、分裂和错乱的公众等“慢性疾病”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治疗,而美国学会了不安地忍受这些症状。一场强烈和无处不在的疫情让这些慢性病的严重性昭然若揭,也使美国人震惊地意识到自身正处在高风险中。
新冠危机要求有迅速、理性和集体的应对,而美国却表现得像一个基础设施落后、政府运转失灵的国家。政府浪费了无法挽回的两个月准备时间,总统所做的是表达任性的盲目、寻找替罪羊、说大话和撒谎。他的代言人们则鼓吹阴谋论和灵丹妙药。一些参议员和企业高管迅速采取行动,但不是为了预防即将到来的灾难,而是为了从中获利。
文章作者、《大西洋月刊》记者乔治·帕克在接受美国沃克斯新闻网采访时说,之所以称美国是失败国家,是因为对3月的恐怖记忆,“我们该怎么做?政府没有任何指导意见,有的只是撒谎、幻想和危险的念头。”他还表示,此次疫情需要联邦政府做决断,“只有他们可以组织抗疫,弄清楚供应链、分销网络,找到抗疫物资,与私营部门协作,生产美国需要的紧急物资。但是,他们并未这么做,所以失败了。”
本世纪美国第三次重大危机
《大西洋月刊》称,新冠疫情是本世纪短短20多年来美国的第三次重大危机。第一次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那时美国民众的反应是一起哀悼和动员起来。而党派政治和糟糕的政策,抹杀了国家团结的意识。2008年的第二次危机强化了这种情绪。在上层,金融危机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一次胜利,而持久的痛苦全部由处在中间层和底层的美国人感受。金融危机在美国人中插入了深刻的裂痕: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之间、都市人和农村人之间、本土出生者与移民之间、普通美国人与领导人之间。萧条的持久影响是加剧两极分化,并败坏权威、尤其是政府的权威。
两党缓慢地意识到自己丧失了多少信誉。新出现的政治潮流是民粹主义。特朗普的上台是对共和党建制派的否认。但保守政治阶层与新领导人很快达成了谅解,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为了服务私营利益集团而盘剥公共资产,这使得共和党政客和捐款人可以愉快地容忍一个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理的政权。在帕克看来,总统特朗普几乎完全从个人和政治角度看待这场危机。出于对连任竞选的担心,他宣布疫情为一场战争,自己则是战时总统。特朗普把国家抛向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他未履行好自身职责,还摧毁职业公务员队伍。他赶走了一些最有才华和经验的职业官员,让重要职位空缺,并安插忠于自己的人,其目的只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全世界都在可怜我们”。《纽约时报》9日称,爱尔兰民众现在都给美国的印第安原住民捐献抗疫物资。由于特朗普政府的无能,这些部族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美国因为有一个失败的联邦政府,被全世界嘲笑和同情。
必须对国家进行重建
《大西洋月刊》称,这就是对病毒敞开了怀抱的美国的场景:在繁荣的城市里,与全球联系紧密的白领阶层依赖于不安定的、不受关注的服务人员阶层;在农村,不断衰落的社区反感现代世界;在社交媒体上,不同阵营间充满互相仇视和无休止的辱骂;在华盛顿,一个骗子及其智力枯竭的政党领导着空洞的政府;在全国各地,弥漫着一种看不到共同身份或前途的愤世嫉俗的疲惫情绪。
“攻克疫情的战斗还必须是一场恢复我们国家健康并加以重建的战斗,否则,我们现在所承受的苦难和悲痛将永远得不到补偿。在我们目前领导层的统治下,不会有任何改变。”文章称,如果说“9·11”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耗尽了人们对旧政治建制派的信任,那么2020年应该消除认为“反政治”是救星的想法。不过,终结目前这个政权仅仅是开始。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9日也称,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表示,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美国政府在处理因新冠病毒暴发而导致的危机方面非常失败,因此,新冠病毒将为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变革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