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须“多善勤”
2020-04-24 10:21:0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李湘运
 

  人与大地接触的时候,可以从大地中汲取能量,谓之接“地气”。对我们党来说,民生是大计,百姓无小事。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首先要善接“地气”,多做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可以说,只有“血肉联系”的密不可分,才有“民心长城”的牢不可破。近年来涌现出的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如杨善洲、谷文昌等,都来自百姓、不忘百姓、服务百姓。他们没有“官架子”,心永远贴在老百姓的脉搏上跳动,用自己与百姓的“零距离”,让群众信服,令人民称颂。

  多接“地气”,方有底气。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做群众工作,方能获取信心和力量,增强正确履行职责的“底气”。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所面临的是: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障公平;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稳定;既要鼓励竞争,又要整合利益。种种 “两难”问题摆在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党员干部善接“地气”。只有“双脚着地”,才能凝聚和增强执政为民的底气。

  善接“地气”,祛除“官气”。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官民隔离现象,令人担忧。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是贫困地区的政府,把办公楼建得像白宫,门禁森严,让人望而生畏;群众的呼声与建议要想反映到领导那里实在困难,因为中间隔着太多的部门与程序;个别领导干部认为群众觉悟低、素质差,头脑狭隘、思想落后等,由此造成干部与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有距离。上述现象虽然发生在个别地方,却不可小视。《淮南子·原道训》说:“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做“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他说,只要我们把“种子”播在“土地”上,就会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中,一定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诚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按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凡在实践中证明符合人民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符合人民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就一定要及时纠正,并主动诚恳地向人民群众做自我批评。要从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感情距离入手,把党为民服务的宗旨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做些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工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只有这样,才能采“地气”,获取充分的营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勤接“地气”,才能硬气。脚底沾泥接地气,工作就有了着力点和支撑点,再硬的石头也敢碰,再重的担子也能扛。不可否认,事业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干事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部分人,甚至遭遇很多艰难挫折。倘若时时盘算内心的“小九九”,事事瞻前顾后不敢“亮剑”,定然会精神缺钙犯“软骨病”。党员干部既然身在其位,就必须时刻牢记为民谋利、为民解忧的宗旨,坚决打破患得患失的思想顾虑,脚踏实地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原则面前不退让半步,敢于和一切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斗争,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争做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开路先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干部是党执政为民的骨干,群众在哪,我们的干部就要在哪。作为党的干部,应坚守初心不动摇,牢记使命勇担当,应敢于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到工作难推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始终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中间,多接“地气”,善接“地气”,勤接“地气”,才能扎实锤炼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赢得党心民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