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战“疫”大考中不断提升治理成色
2020-03-26 17:04:55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季明 何欣荣 杨有宗
 

  60多天、逾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39例;经济正在迅速恢复,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9.5%以上、餐旅“烟火气”越来越浓……春已至,胜可期。上海正凭借不断提升的治理能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奋力前行。

  防控体系力求环环相扣

  近日,一张浦东机场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一架国航飞机下停靠着多辆救护车,舷梯前,穿着防护服的海关检疫人员、警察、机场工作人员严阵以待。

  浦东国际机场是很多境外旅客进入中国的第一站。3月23日起,上海进一步加强口岸防控,对所有入境航班100%登临检疫,对所有入境人员100%健康申明卡查验和测温,对所有来自或途经重点国家(地区)的入境来沪人员100%隔离14天。

  “通过把入境人员的信息与海关、卫健委等部门共享,我们协同开展防疫管理工作。”上海机场边检站边检处副处长徐松明说。

  浦东国际机场是上海疫情防控的一个缩影。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高频的人员流动,上海的秘诀,在于环环相扣的防控体系。入境返沪,有“前置关”全面排摸;核酸检测,有“留验点”分流处置;居家隔离,有“后置关”专人包干。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就体现在“从舱门到家门”的闭环中。

  城市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在上海的国际社区古北国际花园,来自意大利的外籍志愿者布鲁西诺身着红马甲,手持体温枪,对来往居民进行测温。每通过一位,她都会用中文说一声“谢谢”。吸引外籍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古北社区多年积累的治理经验,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

  两张“网”同时发力

  “我建议大家如果方便的话可以摘下口罩。”3月20日,在5家外资金融机构举行的线上开业仪式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的发言,引来现场会心的笑声。

  如吴清所言,3月份以来,上海下辖16区的“云路演”“云签约”“云开工”活动不断。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间,上海正在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松紧有度。上海复工防疫的底气之一,来自智慧治理的支撑。在抗疫这场大考中,汇聚了大量数据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成为上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两张王牌”。

  从2月中旬开始,上海在“一网通办”客户端推出“随申码”服务,通过数据汇聚建模和分析评估,测算出红色、黄色、绿色3种风险状态。目前,“随申码”的累计用码人数超过1000万人。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引导市民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办理相关政务服务,探索“远程办”“应急办”“承诺办”等各种形式。疫情期间,华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需进行企业新设登记,但两位股东和联络员都不在上海,无法进行现场核对。“运用‘远程身份核验’功能,我们的工作人员通过点一点、扫一扫、签一签,足不出户就办出了营业执照。”华君公司负责人毛萍华说。推动“远程身份核验”全覆盖,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的日均在线核验企业数达到126户、231人次。

  长宁区的江苏路街道是“一网统管”试点街道。在街道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204家企业、977户沿街商铺、10处建设工地的实时状态一目了然。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郑立锋说,“一网统管”打破了各部门和居民区之间的“数据壁垒”,避免了纸质表格转电子版的繁琐,为防疫复工节约了宝贵时间。

  在变量中追求增量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龙头中芯国际保持着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节奏。中芯国际负责人说,企业已实现14纳米芯片的量产,下一代工艺研发进展顺利。目前,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100%,复工率达到96%。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面对疫情考验,三大产业不仅基本实现100%复工,还通过开发病毒检测试剂盒、红外传感器和各种无人设备,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在治理中既要做到精准预判、高效应对,还要做到未雨绸缪、着眼未来。

  疫情之后,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复苏,已经纳入上海决策层的思考中。最近召开的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深入把握疫情后出现的重大变量……谋划提出有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大民生”。

  除了三大产业,在新兴消费、数字经济和健康产业方面,上海也鼓励企业积极捕捉发展新机遇,努力化危为机,加快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疫情会带来全球供应链的调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商务部门牵头完成了对全市72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全覆盖走访。除了推动特斯拉Model Y、西门子医疗诊断新工厂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还储备了一批增量外资项目,计划上半年集中签约。

  “ABB机器人上海新工厂2021年投入运营的计划不变。我们将继续扩大在华投资。”ABB中国总裁张志强说。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