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须提升群众舒适度
2020-01-20 09:25:49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宋永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八项规定时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在基层治理中,群众舒适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群众日子过得舒心了,自然就会有幸福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舒适度不仅体现在吃饱穿暖,也蕴含于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如果党员干部做得不对、不好、不诚恳,人民群众就会不买账、感觉不舒服。怎样才能更好提高群众舒适度?不妨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其一,要坐到群众“炕头”。群众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党员干部的纾解,立马就会感到心气顺了。比如在岁末年初,我们落实政法机关联系民营企业、政法干警联系村庄社区等制度,组织“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开展矛盾纠纷拉网式大排查,努力把爱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矛盾风险化解在群众身边,把平安幸福守护在群众身边。实践证明,广大干警用真心换来的是群众的舒心。在2019年市政府社情民意调查中,市民代表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8.6%。掂量这份成绩单,我们感到振奋,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其二,要干到群众“心头”。信访积案,一头连着群众利益,一头连着和谐稳定。只有因人施良策,因事出高招,靶向精准,对症下药,才能打开“死结”,实现案结事了。在政法工作实践中,我们把化解信访积案纳入法治轨道,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深入分析信访积案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创新推出因势利导法、以法析理法、换位思考法等办案机制,持续在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市实现了10年以上信访积案基本“清零”。

  其三,要想到群众“前头”。“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群众最关心的是公共安全问题,最关注的是公平正义问题,所以我们发起平安青岛建设攻势,下决心打赢扫黑除恶、政治安全、社会治理、公共安全、营商环境攻坚战,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比如,我们以“稳定至上、公平至上、透明至上、安全至上、高效至上”为要义,着力营创全国一流的法治营商环境,努力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员”“店小二”“挑山工”。再比如,发挥政法职能作用,保障党政群机关依法开展履约专项清理“陈年老账”,督促行政机关及时兑现政策承诺,切实强化契约精神。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成为一种自觉,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素养,大幅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

  群众感受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干部的宗旨、作风和能力。人民群众舒适感提高了,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好,反之,说明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意。只要持之以恒地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去做,坚持不懈地从群众最抱怨的事去改,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我们就一定能履行好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让人民群众的舒适感节节攀升。

  (作者为山东省青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