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1%的法官何以办结65%的案子?
“2019年,北京全市基层法院用21.6%的民商事法官在诉讼前端解决了65.4%的民商事纠纷,前端调解速裁团队结案平均用时比后端减少21天……”1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北京两会期间晒出一张特殊的“成绩单”。
长期以来,“案多人少”矛盾、重大纠纷集中、非诉讼纠纷解决渠道不畅通是各基层法院面临的共同难题。记者采访发现,北京法院系统近年来立足首都形势,全力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打造“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模式,努力将纠纷解决在前端,不断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
“多元调解+速裁”:把纠纷解决在前端
北京昌平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是华北地区主要以农副产品批发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交易市场,在此前疏解非首都功能、有序清退市场过程中,众多商户对于费用返还、损失补偿等问题与市场管理方未能协商一致,产生一系列纠纷,导致信访不断,矛盾一触即发。
“我们敏锐意识到潜在的纠纷风险,主动与区委区政府对接,积极介入疏解方案制定和执行。”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回龙观法庭庭长曹松清介绍,最终,6000家商户中,只有57件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其中的48件案件经法院调解后撤诉。
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清退案的妥善化解是北京法院大力开展“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把纠纷解决在前端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由于基层纠纷化解机制尚不完善、能力尚未激活,大量社会矛盾纠纷直接涌向基层法院。为此,北京法院开展的“多元调解+速裁”机制被纳入《北京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年)》,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推动形成从村居调解、行业调解再到法院特邀调解,最后由诉讼终局裁判的纠纷解决体系,这有利于改变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独舞”局面。
为让基层社会矛盾“不过堂”“零收费”高效解决,北京法院在全市推行“多元调解+速裁”和“一站式”司法确认全覆盖两项工作机制,纠纷当事人经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任一调解方式达成协议后,“一站式”获得司法确认书,不仅省时省力,还有法律保障。
“多点”着力 能调则调、应快则快
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基层法院了解到,在“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开展过程中,北京各法院结合区域和自身特点,“多点”发力,实现矛盾纠纷“能调则调、应快则快”。
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由10名速裁法官、32名特邀调解员等成员组成的10个“调解速裁团队”,2019年共结案2.6万余件,实现以10%的员额法官化解全院63%的民商事案件。“我们将调解员编入法官团队,由员额法官统一管理,与法官和法官助理一同办公,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增强调解员的积极性和认同感,调解员业务能力提升很快。”通州法院立案庭多元调解和速裁工作负责人晋怡说。据统计,目前北京法院共有特邀人民调解员1294名,其中常驻法院的特邀调解员有494名。
除人民调解员队伍外,北京法院还依托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将其117家会员吸纳为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吸纳2090名行业性专业性特邀调解员,形成覆盖知识产权、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等32个领域的专业调解组织体系,实现调解力量的真正“多元”。此前,北京一家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接受法院委派,成功调解了三起股权转让合同和金融借贷合同纠纷,涉及标的额2.5亿元。
此外,北京法院全面落实“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为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优质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3000平方米的“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于2019年9月投入使用,中心设有登记服务、智慧指引、速裁区、调解区等八个功能区,涵盖诉讼指引、诉讼辅助、审判事务等六大类52项功能,能够满足来访群众的多方面解纷需求。
24小时“不打烊” 信息化服务便民增效
北京市民王先生原本因车辆被撞损失3000元想把对方告上法庭,但最终根据北京移动微法院“诉前调解”的建议选择调解解决纠纷,很快拿到赔偿款。
王先生使用的这个“北京移动微法院”是北京法院系统打造的“分调裁一体化平台”的手机端,该平台具有网上立案、在线调解、系统繁简分流、要素式裁判文书自动生成功能,手机端则增加了智能咨询、诉讼风险评估、调解指引、预约立案等功能。比如,在诉讼风险评估功能中,如果当事人选择诉讼,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情感、信誉等方面损失的风险评估报告,并实时给出建议。
记者了解到,北京法院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目前已建立包括网上预约立案、微信预约立案、京津冀跨域立案、微信快速立案四项内容的立体化线上立案系统,实现网上预约立案24小时“不打烊”,只让当事人跑一次。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靳学军表示,“多元调解+速裁”改革成效初显,群众的司法公正获得感明显增强,未来北京法院将继续在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不断优化“法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