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的70年是人民法官的工作日益感动群众的70年。10年前,在云南大理一个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高寒贫困村,我在昏黄的路灯下读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日记,日记里有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即使永远僻居乡野,亦无所谓。”这是全国优秀法官龙进品的日记。他是村里的第一个本科生,走出大山却又走了回来,在云南大理南涧县的基层法庭任职17年。那一天,我带领着20余家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几经周转,在晚上9点半抵达了龙进品所在的有14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小村庄。“公郎像口锅,出门就爬坡”,这个山村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但几十位乡亲知道北京的记者们要来,争先恐后要讲讲他们眼中的“小龙”。记者们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扒了几口凉饭,就在村里昏黄的路灯下开始了集体采访。那天夜里,大家一直眼含热泪采访到了凌晨两点半。 龙进品们的生活是那么清贫,但因为有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人民的热爱,他们的内心却格外地丰盈富足。
人民法院的70年是让法治日益成为信仰的70年。5年前,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深夜接机,等待落地的主人公是张高平、张辉,他们是那一年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蒙冤十年的当事人张氏叔侄。根据领导安排,我负责邀请他们参加12月4日举办的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当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非常成功,张氏叔侄在现场见证了法官们向宪法宣誓,还在舞台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张高平在现场说:“我相信法律。法院是一个讲法律的地方,咱们没干坏事,为什么怕来法院?”听到这句话时,法官们都鼓起掌来。我还记得,那一年公众开放日的主题是:“让法治成为信仰”。正如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所言,让张氏叔侄表达他们朴素的法治信仰,“昭示着最高人民法院坚守正义的信心,体现了法院的开明和开放,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信心的提振”。
人民法院的70年是人民司法工作日益赢得群众理解的70年。一年前,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解决执行难”新闻宣传第二战场的作用,按照院领导的要求,我们和执行局共同策划,借助创新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开展了“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一年多来,我们的直播坚持了63期,据不完全统计,观看量已超11亿人次,“教科书式执法”多次引发千万点赞。网友们会为奔波了一夜却一无所获的执行法官心疼,要“抱一抱”他们;会要求为酷暑下执行法官湿透了的制服拍特写,也会给霸气喊话“让违法建筑从地球消失”的女执行局长点赞。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由100多家媒体组成的直播队伍,今年我们还首次引入了5G+VR直播,多次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评价说:“全媒体直播实现了法院、媒体、公众的多赢,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被动员起来,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支持者及宣传者,这本身就推动了社会进步,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