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法官李庆军的初心使命践行路
2019-09-08 15:11:1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向存丹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指引,让我们每一位法院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和使命,共同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

  初闻李庆军的事迹,心中不免有些疑问,为什么生了如此严重的疾病,还要瞒着领导、同事;去北京复查也不白天请假,而是在晚上下班之后坐火车去,回来后,第一时间不是回家而是去单位“补课”;刚换完肾,老乡打电话咨询法律问题,不是婉言拒绝,而是一回答就半天……李庆军,给笔者的最初印象,是一个不关心自己身体,只关心案件的工作狂人。在进一步查看媒体关于他的各种报道之后,李庆军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之前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李庆军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小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年幼时的境遇,从小接受的教育、经历的事情,让这个从山区里走出来的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倍加珍惜工作,珍惜每一次办案,珍惜每一次为老乡、朋友答疑解惑。“贫穷不是山区孩子的过错,但改变贫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埋头读书,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贫穷。”这是李庆军在年幼时就种下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在进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后,家国情怀深重的李庆军总能坚持原则,面对说情打招呼的乡亲,他总是好言相劝,“分析问题可以,但是说情打招呼可不行”。李庆军有个称呼叫“三不”法官,不向领导伸手要官,不向当事人伸手要钱,不向朋友伸手要帮助。所以,即便是他生病了,他选择的仍然是不耽误工作,不延误办案,自己在家里做腹膜透析。两公斤重的腹透液,每天4次,生病四年……仅仅看这一系列的数字,都感觉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庆军,硬是在这么难的处境下,对单位的领导、同事甚至亲人瞒得密不透风。

  十一年里记录19本日志,每一篇都与工作息息相关,甚至在谈及自己身体状况很差时,都还牵挂着工作的事情。生命的最后8个月,李庆军带领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个人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就连在做换肾手术的当天上午,他一边做术前检查和透析,一边给同事接连打了13个电话,都在事无巨细地安排交接工作。医生看了直摇头。下了手术台,从重症监护室转到特护病房不久,他就通过电话为那些向他求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生命的长度,是个人无法预期的,但生命的质量,是能够自己掌控的。李庆军,在法官执业的25年里,在与病魔抗争的四年里,他每一天都沉浸在工作的喜悦,办案的成就中。到最后,工作成了他治病的一剂良药。

  忘我的工作背后,是他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与敬业精神,除此,他还有一颗司法为民的初心,并且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常说“越是扛着大包小包来开庭的,越要倾注更多心血”。官司打到高级法院,问题、矛盾肯定少不了,而扛着大包小包来开庭的,必定是远道而来,很有可能家庭经济条件还不是太好,否则包裹都会留在酒店而不是随身携带。李庆军正是通过扛着大包小包开庭这一细节,准确地判断出当事人可能的境遇。要为这些当事人的案件倾注更多的心血,足以看出,他有着一颗帮助、怜悯弱势人群的大爱之心。法律是条条框框,生硬的,而经过了法官之手,可以让法律变得温情,可以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司法为民,是每一位法院人秉承的初心,但让经手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坚持司法为民,温情司法,需要我们法官用一生的努力,来生动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无疑,李庆军做到了。他一路坚守对党忠诚、对法官职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初心,“越是扛着大包小包来开庭的,越要倾注更多心血”,就是他“一心为民”的生动体现。

  这位优秀的法官身前没有太多的荣誉,甚至没有留下太多的工作照。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很简单,李庆军,他就是一个低调的人,低调到不愿去和年轻人争荣誉,低调到不想过多地展示和宣扬个人,低调到只求用有限的生命办更多的案件。“把荣誉让给年轻人吧,我的工作只要能对得起我身上这身法官服,就够了。”从入行到去世,李庆军用25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当好一名法官,当一名好法官。他用生命践行了这一初心,做到了有始有终,对得起身上的法官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大力宣传李庆军这样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需要呼吁全社会向他学习。


 
责任编辑:邵倩雯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