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2019-07-03 10:53:11 | 来源:法制日报 | 作者:胡仕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司法改革,中央部署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18项改革任务和最高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确立的65项改革举措全部落地,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个突破性进展
一是司法权运行更加规范。本轮改革遵循司法的中立性、亲历性、权责一致性等基本规律,重点建立完善权责明晰、权责一致的司法责任制,重塑司法权运行机制。全国法院普遍实行“谁审理、谁裁判、谁负责”的新型办案机制,使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符合司法规律。
二是司法管理体制更加科学。一方面,改变法院传统管理体制,努力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通过整合部门职能、精简机构、调配人员,推进专业化审判和扁平化管理相结合,构建以审判业务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和管理体制,使得整个司法运行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是法院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6个巡回法庭和两个国际商事法庭,分布在深圳、沈阳、南京、郑州、重庆、西安,负责审理巡回区内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重大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实现审判重心下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统一法律适用,服务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最高法院”。此外,还试点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破除诉讼“主客场”现象;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设立互联网法院,加强网络空间依法治理;设立金融法院,维护金融安全和秩序。
四是司法人员更加职业。建立了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为基础的司法人事管理制度,对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实行法官员额制,只有经过系统法律训练,具备一定司法工作经历,经过严格遴选程序的法律从业人员才能担任法官。建立法官单独职务序列和工资制度,法官的管理、晋升、待遇保障等不同于普通公务员,真正走上了一条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五是司法过程更加公开。依托信息化手段,打造了审判流程公开、庭审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司法公开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其中中国裁判文书网迄今已上传4900多万份裁判文书,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此外,人民法院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形式,拓展公开内容和渠道,打造“指尖上的公开”,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只需轻点鼠标或手机,即可全方位地了解法院立案、审判、庭审、文书、执行、案例、司法政务等全方面司法信息。司法公开不仅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重要渠道,也已成为域外了解中国司法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法院的一张“亮丽名片”。
六是诉讼机制更加便民。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防止人为提高诉讼门槛,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刑事速裁制度等改革,有效提升司法效率;推进执行体制改革,及时兑现当事人合法权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数字化、智能化诉讼服务中心,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诉累。
七是人权保障更加充分。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改革,推行庭前会议、非法排除证据、庭审调查“三项规程”,构筑严密的人权保障制度体系,保证案件的证据、事实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不让“非法证据”这一“毒树之果”侵蚀司法公正。
八是司法审判更加民主。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降低任职门槛、改变选取方式、扩大参审范围、加强履职保障,让更多普通群众能担任陪审员,有效参与审判,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经过试点,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已被写入人民陪审员法。
九是纠纷解决更加多元。将司法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确立“国家主导、司法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现代纠纷解决理念,推动纠纷化解方式的多元化,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诉讼与调解对接,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政调解、仲裁等非诉方式化解矛盾。
十是监督机制更加严密。除广泛接受外部监督外,在本轮改革中人民法院还大力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法官惩戒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确保廉洁司法。
六个举措确保实施
新时代司法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党中央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政法战线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贯彻。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司法改革形成合力顺利推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司法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必须坚持司法规律,确保司法改革行稳致远;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确保司法改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一要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深化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完善知识产权法院体系,扩大互联网法院试点,创新“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推进内设机构改革,推进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完善,为公正司法提供组织保障。
二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细化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法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队伍,完善法官养成机制和逐级遴选机制,加强对员额法官的职业培训、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完善法官员额的增补、交流、退出机制,完善法官惩戒制度,健全廉洁司法机制,以过硬队伍、优良作风取信于民,实现“公生明、廉生威”。
三要优化完善诉讼程序。扎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民事行政案件“繁简分流”改革,构建多层次诉讼体系,扩大小额诉讼、简易程序适用,推广刑事速裁和“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支持以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
四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坚定不移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坚持有序放权与规范用权、强化监管相统一,细化权力运行规范,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明确问责追责程序,确保公正司法、文明司法、为民司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五要持续深化司法公开。进一步完善公开平台,规范裁判文书说理,加强司法案例宣传,完善司法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机制,以阳光司法增进全社会的司法信赖,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
六要推动司法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完善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诉讼机制,完善办案业务协同、信息互通共享、类案智能推送机制,建设推广智能辅助办案平台,利用信息科技提升司法生产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我们相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就一定能将改革进行到底,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
十个突破性进展
一是司法权运行更加规范。本轮改革遵循司法的中立性、亲历性、权责一致性等基本规律,重点建立完善权责明晰、权责一致的司法责任制,重塑司法权运行机制。全国法院普遍实行“谁审理、谁裁判、谁负责”的新型办案机制,使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符合司法规律。
二是司法管理体制更加科学。一方面,改变法院传统管理体制,努力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通过整合部门职能、精简机构、调配人员,推进专业化审判和扁平化管理相结合,构建以审判业务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和管理体制,使得整个司法运行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是法院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6个巡回法庭和两个国际商事法庭,分布在深圳、沈阳、南京、郑州、重庆、西安,负责审理巡回区内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重大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实现审判重心下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统一法律适用,服务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最高法院”。此外,还试点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破除诉讼“主客场”现象;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设立互联网法院,加强网络空间依法治理;设立金融法院,维护金融安全和秩序。
四是司法人员更加职业。建立了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为基础的司法人事管理制度,对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实行法官员额制,只有经过系统法律训练,具备一定司法工作经历,经过严格遴选程序的法律从业人员才能担任法官。建立法官单独职务序列和工资制度,法官的管理、晋升、待遇保障等不同于普通公务员,真正走上了一条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五是司法过程更加公开。依托信息化手段,打造了审判流程公开、庭审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司法公开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其中中国裁判文书网迄今已上传4900多万份裁判文书,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此外,人民法院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形式,拓展公开内容和渠道,打造“指尖上的公开”,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只需轻点鼠标或手机,即可全方位地了解法院立案、审判、庭审、文书、执行、案例、司法政务等全方面司法信息。司法公开不仅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重要渠道,也已成为域外了解中国司法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法院的一张“亮丽名片”。
六是诉讼机制更加便民。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防止人为提高诉讼门槛,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刑事速裁制度等改革,有效提升司法效率;推进执行体制改革,及时兑现当事人合法权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数字化、智能化诉讼服务中心,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诉累。
七是人权保障更加充分。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改革,推行庭前会议、非法排除证据、庭审调查“三项规程”,构筑严密的人权保障制度体系,保证案件的证据、事实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不让“非法证据”这一“毒树之果”侵蚀司法公正。
八是司法审判更加民主。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降低任职门槛、改变选取方式、扩大参审范围、加强履职保障,让更多普通群众能担任陪审员,有效参与审判,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经过试点,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已被写入人民陪审员法。
九是纠纷解决更加多元。将司法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确立“国家主导、司法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现代纠纷解决理念,推动纠纷化解方式的多元化,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诉讼与调解对接,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政调解、仲裁等非诉方式化解矛盾。
十是监督机制更加严密。除广泛接受外部监督外,在本轮改革中人民法院还大力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法官惩戒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确保廉洁司法。
六个举措确保实施
新时代司法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党中央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政法战线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贯彻。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司法改革形成合力顺利推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司法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必须坚持司法规律,确保司法改革行稳致远;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确保司法改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一要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设,深化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完善知识产权法院体系,扩大互联网法院试点,创新“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推进内设机构改革,推进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完善,为公正司法提供组织保障。
二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细化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法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队伍,完善法官养成机制和逐级遴选机制,加强对员额法官的职业培训、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完善法官员额的增补、交流、退出机制,完善法官惩戒制度,健全廉洁司法机制,以过硬队伍、优良作风取信于民,实现“公生明、廉生威”。
三要优化完善诉讼程序。扎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民事行政案件“繁简分流”改革,构建多层次诉讼体系,扩大小额诉讼、简易程序适用,推广刑事速裁和“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支持以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
四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坚定不移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坚持有序放权与规范用权、强化监管相统一,细化权力运行规范,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明确问责追责程序,确保公正司法、文明司法、为民司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五要持续深化司法公开。进一步完善公开平台,规范裁判文书说理,加强司法案例宣传,完善司法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机制,以阳光司法增进全社会的司法信赖,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
六要推动司法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完善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诉讼机制,完善办案业务协同、信息互通共享、类案智能推送机制,建设推广智能辅助办案平台,利用信息科技提升司法生产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我们相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就一定能将改革进行到底,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