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哑巴法庭”说再见
——青海法院着力破解藏区双语法官人才短缺困境
2019-06-23 09:02:4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马德明
  青海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藏族在全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全省55个法院中有6个中院、33个基层法院在藏族自治州,占全省法院总数的70%,近一半法官在藏族自治州工作,八九成案件直接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为了缓解藏区办案压力,近年来,青海法院加大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已有130名双语入额法官,其中包括52名专家型双语审判人才。

  保证藏语审判,告别“哑巴法庭”

  虽已立夏,但玉树仍在降雪,宋春花坐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诉讼窗口的玻璃窗后,接访穿着藏族皮袄的当事人。她一边翻看当事人递去的资料,一边用藏语跟对方沟通案情。

  玉树牧民众多,在这里的法院工作,说藏话、写藏文属必备技能。宋春花现任玉树市人民法院副院长,1997年至今,一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法院工作,藏语是她工作中最常用的语言。

  采访中,五十多岁的牧民丹增回忆,他年轻时因牛羊纠纷问题打过官司,当时藏语法官太少,因双方当事人都懂一点汉语,当时庭审是用汉语进行的。宋春花说,即使是懂汉语的藏族同胞,也无法像用母语那般确切表达内心的想法。“藏区法庭不用藏语开庭,等于是哑巴法庭。”宋春花这样比喻道。如今,涉及藏族当事人的案件,已全部实现藏语审判,少数民族同胞的诉讼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像宋春花这样语言和法律知识都过硬的双语法官,一直是青海法院的稀缺人才。2009年,全省藏区法院双语法官不超过10人,仅占藏区法院法官总数的1.9%,2018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12%,共130名双语入额法官。为提高双语法官评定的权威性,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更加严苛的标准,对每名参评对象进行评查,从130人中选出52名专家型双语审判人才。这项工作今年将继续进行,旨在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双语法官综合实力。并通过多项奖励措施,激发双语法官的工作积极性。

  部门联动发力,实现“组合出拳”

  与宋春花相隔600公里,青海高院政治部的小杨正在处理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选派人员参加全国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的函。“参加此次培训的法官需要前往国家法官学院西藏分院,在那里与西藏、四川和甘肃的双语法官一起参加培训。”小杨说,“此项培训自2014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4期,今年,青海法院将有20名法官前往拉萨受训。”

  除了小杨正在对接的培训之外,青海法院与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青海省民宗委等单位合作,在法官培训、双语法官实习、相关政策制定、工具用书出版、网络培训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齐发力,组合出拳,保障双语法官队伍建设。

  过去10年,青海法院连续举办双语法官培训班,累计培训480人次,将16名来自基层法院、具有丰富双语审判经验的法官纳入了双语培训师资库。

  记者从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消息了解到,青海高院与省民宗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青海法院民汉双语审判人才培训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编审委员会编译了《汉藏对照法学词典》;编译出版了《汉藏双语对照诉讼指南》等服务类工具书。

  近几年,双语法官培训工作经费也有所增加,全省法院每年投入资金近35万元,2013年以来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双语法官培训专项经费”年均约40万元,两项经费主要用于场地租用、教师聘请、学员食宿和拓展训练等方面。

  目前,青海法院网络培训平台正在筹建中,建成后,将继续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全省双语法官培训的信息化水平。

  借力司改东风,发挥“头雁效应”

  打印机哧哧运转,几十份装订成册的裁判文书从出件口滑出来,官却站在文印室,表情终于放松下来。

  官却是青海高院刑事审判二庭的法官,2015年通过入额考试,成为了青海高院唯一的双语法官。“目前我手上有5个案子,其中3个都是藏语的。”官却给记者看刚刚打印出来的裁判文书,“双语案件要出中文、藏文两个版本的裁判文书,每一个案子,只有两种文字的裁判文书都完成打印,我才能卸下一个担子。”

  2014年,青海被纳入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青海高院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双语法官评审细则,使民汉双语法官评定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在落实法官员额制管理改革中、在审判实务考核环节,对双语法官给予适当倾斜。

  目前全省所有基层法院已经能够至少组建1个双语合议庭,藏区每个法院至少有2名以上双语法官,每个双语诉讼案件有至少2名双语法官参与审理,优秀双语法官已经发挥了“头雁效应”,能够及时将双语审判知识和经验传授给青年法官。

  未来,青海高院将继续加大双语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稳步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能够满足民族地区审判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双语法官队伍。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