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老”
——记上海滩的第一代行政法官们
2019-05-20 10:23:2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严剑漪 郭燕
奚晓诗 摄
1987年4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正式成立。
1988年年底,上海全市中院及各区县法院行政审判庭组建完成。
时光荏苒,一晃30多年过去。
当曾经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们”再次相聚时,却发现岁月的印痕已悄然爬上彼此的脸庞。他们互相握手,互相寒暄,互相默契地微笑着,正如那句歌词所说——Oldsoldiersneverdie,theyjustfadeaway(“老兵永远不逝,只是淡出舞台”)。
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曹治喜常说,打铁必须自身硬,行政法官能立得牢、顶得住、不怕压,靠的就是一个问心无愧。
曾经,有当事人在路边苦等曹治喜9天,请他帮忙把一份“材料”带到法院。他接过来一看,信封里竟然是厚厚的一沓钞票,曹治喜立马就把钱塞回给当事人。
谁知,那人没接,扭头就跑。曹治喜连忙去追,那人继续跑。曹治喜停下脚步,那人才慢慢靠过来说:“曹庭长,你放心好了,我绝对不会讲的,我如果讲出去就断子绝孙……”
“你是不是断子绝孙跟我又不搭嘎(沪语,意为‘没有关系’)!这钱我绝对不会收,你要是不拿走,我回去就上缴!”曹治喜义正词严。
那人仍然执迷不悟,曹治喜转身回院,把钱交到了监察部门。
“军人和法官这两种职业都很符合我的性格、理念和作风,我崇尚正义,反对邪恶,我希望人人都能受到平等的保护。”在进法院工作前,曹治喜曾在东海舰队度过了26个春秋,“刚正不阿”这四个字已融入他的血液。
1989年,上海市南市区人民法院行政庭成立后不久,52岁的曹治喜被任命为行政庭庭长,这位新上任的庭长作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报读全国法院系统业余法律大学。
整整三年,曹治喜将宪法、民法、刑法、刑诉法等20多门学科从头到尾认真学了一遍。每次临考前,他总会在清晨7时30分赶到院里,找个地方开始复习,直到深夜12时他才起身收拾好书本离去。那些日子里,除了吃饭、复习,曹治喜几乎不出门。同班的年轻学子们看到曹治喜的“狠”劲儿,暗自佩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全市4000多名学员中,曹治喜有四门学科的考分位列全市法院第一。
有人问曹治喜:“这么拼命为什么?”
“一不图虚名,二不求先进,为的是把案子办准办实。”曹治喜回答。于是,一手抓法律功底,一手抓廉洁作风,曹治喜带领着他的行政审判团队不断前行。
然而,万事开头难。建庭之初,上海南市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被告多为公安机关,但当时的公安机关对自己成为“被告”显然还没有适应。
有一回,曹治喜发了传票通知公安机关到庭应诉,但公安机关拒不出庭。第二次传票发出后,公安机关仍然未见人影。
有人劝曹治喜:“不要开庭了,往后拖拖再说吧。”
曹治喜火了:“今天一定要开庭!我今天就开给你们看!”
最终,在曹治喜“狂轰滥炸”的电话中,被告只得出庭应诉。
通知公安机关出庭应诉尚且如此费尽周折,开庭审理就更非易事了。
有一起不服治安管理处罚案件,曹治喜至今记忆犹新。案情其实不复杂,上海某派出所两位民警在执法时不小心弄破了被管理人的手指,公安机关据此对两位民警作出了行政拘留处罚的决定,民警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曹治喜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一边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不肯退让,另一边是受害人大张旗鼓地准备了横幅、标语、口号,扬言要上街游行示威。
“公安的处罚决定有问题。”曹治喜心里很清楚。根据规定,干警在执法中违纪,由所属公安机关据情给予适当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只有干警执法中涉嫌犯罪,才可给予刑事处罚。这起案件中的两位民警是在执法中违纪,只能给予行政处分,不能给予行政处罚,二者性质不同。
曹治喜很坚持:“民警的合法权益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于是,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市中院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曹治喜一行亲自上门协调化解,最终,法院作出了撤销行政拘留决定的判决。结案后,两位民警对曹治喜感激不已:“曹老师,你救了我们两个人、两个家,我们永远感激人民法院。”
一切只是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备,行政法官应该如何追求公正?曹治喜心里自有答案:“就是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在给一些单位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时,曹治喜常常会把“大盖帽”往讲台上一放,然后神情严肃地看着台下的听课者:“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做好‘民告官’的行政审判,即使丢掉这顶乌纱帽,我也在所不惜。”
1994年,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曹治喜怀着深深的留恋之情,离开了酷爱的行政审判岗位。“坚信善为人之本,努力尽心作奉献。26年军旅日,义务理发上万千。退休不忘做公益,竭诚服务20年……”退休后,曹治喜在自编的《自诩歌》中这样写到。
把“底”交给他们
“人民法院坚持行政诉讼的本质,不是就监督而监督,更不是就维护而维护,而是监督与维护的辨证统一。”吴政权说。
1987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筹建行政庭。不久,吴政权被调去专门负责公安系统案件。
在一起案件中,某单位的一位干部带人前往工厂闹事,严重干扰了社会治安、工作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干部不服处罚,一纸诉状告到法院。吴政权审查后发现,公安机关认定事实准确、取证充分、程序合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并没有问题。
开庭前,原告代理律师友情“提醒”吴政权:“老吴啊,今天就看你们的啦……”吴政权一听,不对,怎么叫看我们的了?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最终,法院维持了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
“让国家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真的太重要了。”吴政权感慨。进入法院前,他曾在企业负责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每天面对很多材料,一些材料经他的手签字而生效。看着材料中那些普通却沉重的名字,看着那些令人唏嘘的过往,吴政权的内心在颤抖,法治的信仰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进入法院做了行政法官后,吴政权更加不敢放松“依法办案”这根弦。
吴政权坦言,自己从事行政审判后,最感兴趣的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难处。
几十年前的一个雨天,有人来法院向吴政权反映情况,说徐汇区某处存在乱拆迁现象,电闸门、电线外露,已经有捡垃圾的人触电,非常危险。
照理说,法院没有受理的纠纷,法官完全可以不必理会,但看着神色着急的报案人,吴政权还是跟着去了现场。
“老百姓的事情,我就是喜欢多管一些,多讲几句。”吴政权说,“我们碰到事情需要别人帮助,老百姓有事到法院来找帮助,他错在什么地方?”
不过,并不是每个走进法院的当事人都能体会法官的苦心。
曾有一位被判败诉的老人,喊了40多人,一起乘着大客车来到法院,将吴政权团团围住,指责法院的生效判决,要求法院改判。
接待室里,吴政权和书记员与来势汹汹的人们面对面,吴政权的心里有一丝紧张。但紧张归紧张,该说的、该解释的,他仍然坚持。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吴政权顶着压力、扯着嗓子向当事人细心解释一条条法律规定,耐心地提醒他们,如果对法院判决有意见可以走其他法律程序。
由于现场没有配备话筒和麦克风,吴政权的嗓子越来越哑,但人群的火气也一点点消解了下来。
结束接待后,书记员小王感慨道:“老吴今天确实很累!”
吴政权笑笑:“如果只是两分钟草草解释,那往往会导致当事人的不理解。现在我用了一个小时,他们都能理解法院了,心平气和离开法院了,还是挺好的。”
吴政权一直觉得,法官要敢于把自己的“底”交给老百姓,让他们评头论足,要给老百姓找到出路,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争端。
熟悉吴政权的人都知道,他既有“柔”的策略,也有“强”的威势。如果遇到蛮不讲理、甚至想要殴打法官的当事人或家属,吴政权也绝不买账,他曾拍案而起,怒斥对方:“人民法院能让你们这样闹!”当事人一下子就被“镇住”了。
“可能是因为我的脸相,骨骼瘦削,皮肤有点黑,一激动声音又很铁,自然让人觉得正气。”吴政权笑着说。
2001年,吴政权提前退休。在得知自己的退休消息后,他流了泪。一份职业,纵有万般不舍,总有人离开,总有人继承,吴政权希望,年轻的后来人能够继续坚守对法律的信仰。“记住,作为一名人民法院的法官,一定要保证自己讲的是真话,这是法官基本的职业道德。”他再三叮嘱后辈们。
退休后,大家原本以为吴政权的性子会温和些,没想到,他差点和一位女青年吵起来。
那是一个下雨天,地铁里的清洁工为防止路滑,一遍又一遍地把地拖干。一位女青年全然不顾,随手将雨伞上的水甩在地上,引起清洁工不满,两人争执起来。
吴政权看不下去了,他劝女青年要讲道理,随地洒水的行为本来就不对。
“要你管什么事情!”女青年很蛮横。
“大家的事情大家管,我怎么不好管!”吴政权的火气一下子冒上来了,他永远是一个“爱多管一些事”的吴政权。
念好这个经
蔡廷家18岁就参了军,从战士做到团副政委,后来转业到上海高院。
1987年,上海中院成立行政庭,他和吴政权一样,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其中一员。
行政审判专业性很强,容不得一丝马虎,蔡廷家很快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他负责审理的土地、渔政案件中,单以土地案件为例,就涉及到土地性质、政策发展等多个方面。
“审理这类案子时,当事人还会说出一些本地话,比如在崇明,老百姓常常会讲‘五棚基’,什么叫‘五棚基’?法官如果听不懂这些,案子都不知道怎么审。”
不过,蔡廷家也没有气馁:“进了这个门,就要念好这个经。”作为上海第一代行政审判法官,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除了办好手头上的案件,中院的行政庭法官还肩负着指导基层法院开展行政审判的任务,压力很大。
蔡廷家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同事们一起前往基层法院调研,倾听来自行政审判第一线的问题和困难,每次出发前,蔡廷家等人都会提前摸排相关情况,做足准备。
“我们去基层是发现问题和促进业务能力提升,不是简单地走过场,更不能瞎指导。”蔡廷家说。
在严格“办案”的同时,蔡廷家也高度关注“人”的选择和培养。
来到中院行政庭后,他很快就“瞄”上了庭里的年轻后生钱锡青。钱锡青刚进法院不久,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不俗的调研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对于刚起步的行政审判庭,钱锡青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蔡廷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小钱做事态度认真,从不含糊,而且总是想方设法做到最好。”
然而,正当蔡廷家筹划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年轻干部时,高院行政庭的一纸调令却把钱锡青“挑”走了。
转眼到了1995年,上海中院正式划分为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蔡廷家被任命为上海二中院行政庭副庭长。此时,钱锡青也调入上海二中院,组织上准备把他分配到秘书科。
“这么会写调研文章,这么喜欢审判,放在行政庭更合适!”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蔡廷家找到了时任上海高院行政庭庭长的殷蓉蓉。
殷蓉蓉问他理由,蔡廷家诚恳地回答:“小钱以前在我们中院行政庭工作过,他的人品和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个年轻人擅长调研,在行政庭更能发挥他的潜力……”
不久,钱锡青来到了行政庭。蔡廷家立即根据其特点,给钱锡青“压”担子。钱锡青不负众望,虽然当时行政庭包括庭长在内只有6个人,还分管着辖区内各基层法院大大小小的案件,但他加班加点进行调研,并且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看到他这么努力,我觉得很欣慰。”蔡廷家感慨。
有人向蔡廷家讨教“寻找优秀人才”的秘诀,蔡廷家总结出两条经验——第一,多观察工作细节;第二,多了解家庭环境。
蔡廷家举例,行政庭曾有一位女同事叫王朝晖,有一次,他去王家家访,王朝晖的母亲与他侃侃而谈:“我们夫妻俩都是老师,从小对她要求就高,她自己也很要强,一直以来没有让我们多操心。”
蔡廷家一听,连连点头,难怪王朝晖平时在庭里做事情总是要尽善尽美。
王朝晖的母亲接着说,自己的女儿想入党,但法院对党员要求比较高,女儿想等条件成熟后才申请,所以一直拖延着。“家庭是小孩成长的第一要素,培养人才要把家庭和工作结合起来。”蔡廷家心里有了数。
第二天上班,蔡廷家把王朝晖叫了过来。
“你现在条件不够,但要争取、要努力……”一番恳谈让王朝晖备受鼓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上海二中院行政庭的6人中,有多人在数年后做了法院院长,其中就包括钱锡青和王朝晖。
2002年,蔡廷家退休。每次退休支部搞活动,他总会在活动开始前,先去行政庭办公室转转,和大伙儿唠唠家常。
“行政庭就是我的家。”蔡廷家说。
专业是生命线
齐耳短发、不施粉黛、身着素衣、语音低缓,乍一看殷蓉蓉,你会以为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小学退休老师,怎么也想象不出她曾是上海高院的行政庭庭长。
殷蓉蓉刚进法院工作时,在研究室负责司法统计。在还没有配备电脑的情况下,她成天和算盘打交道。老同志们打趣她,说她“金口难开”,一个月也说不了几句话,应该去民庭实习一下。
没多久,一打电话就紧张的殷蓉蓉果然被调到了民庭。上海中院组建行政庭时,她又从民庭调到了行政庭。
开庭是个专业活儿,每次开庭,审理案件的法官都会念一段话,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本案由审判员某某、某某、某某组成合议庭,由某某担任审判长,由书记员某某担任法庭记录。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合议庭组成人员和书记员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这段看似不长的话,对殷蓉蓉来说却绝对是一个挑战。她至今还记得,刚开始审理行政案件时,由于过度紧张,自己念着念着,声音越来越低,最后连气儿都接不上了。
命运就是这样爱捉弄人。虽然不善言辞,老天爷却安排殷蓉蓉去处理那些不得不“开口”才能协调化解的事儿。
有一起案件,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证据不足,被诉至法院,高、中院的院领导带着殷蓉蓉一起去协调化解矛盾,行政机关一开始固执己见,经过反复协调,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当时的行政案件处理过程中,协调化解工作并不少见。经过彼此沟通,行政机关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主动与当事人协商如何处理。老百姓的利益被保护了,法治的目的就达到了。”殷蓉蓉说。
不过,协调化解的场面更多犹如“针尖对麦芒”。那些年,一些基层法院行政庭如果碰到难办的案子,就会向高院“求助”,于是,殷蓉蓉“首当其冲”,在协调会上主动站出来“舌战”行政机关,这些情景让在座的基层法院法官既佩服又感激。
“主要是我说的话在理。”殷蓉蓉有自己的底气。与蔡廷家一样,她也认为,行政法官的专业性很要紧。
自从担任上海高院行政庭庭长后,殷蓉蓉全力推行行政审判业务培训,并且“一竿子到底”。每年,由高院牵头组织两次全市法院行政条线培训,代理审判员以上人员全部列入培训范围,曹治喜、吴政权、蔡廷家等人均在其中。行政法官们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每个人都畅所欲言。
“这种培训既增进了交流,也促进了适法统一。”有人说。
殷蓉蓉打心眼儿里喜欢行政审判,这个新生的领域不断推着她向前探索、钻研学习。每当殷蓉蓉与人聊起行政审判的未来时,她常说,希望法治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上海会成立专门的行政法院。
儿子考大学时,殷蓉蓉想“游说”儿子去念法律,没想到儿子一口回绝了:“我不考法律,妈妈太辛苦了,工资也不高。”
是啊,妈妈太辛苦了。就在儿子出生的前一天,殷蓉蓉仍然在法院上班。翌日,当事人遍寻不着她,一打听,才知道她被推进医院待产室生孩子去了。当事人托人给殷蓉蓉捎信,信中写到:“小殷,你好好地生产,不要着急我们的事情。”“希望你身体健康……”殷蓉蓉看着信,眼眶湿润了。
如今的殷蓉蓉在家带着可爱的孙子,每当电视台播出与行政相关的新闻时,她总会不由自主地盯着屏幕,嘴里念叨:“到底新规定增加了什么内容?”
老伴忍不住说了一句:“这和你有关系吗?”
“就是想学、想了解,这是行政案件办过以后的思维模式。”殷蓉蓉自己也笑了。
1988年年底,上海全市中院及各区县法院行政审判庭组建完成。
时光荏苒,一晃30多年过去。
当曾经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们”再次相聚时,却发现岁月的印痕已悄然爬上彼此的脸庞。他们互相握手,互相寒暄,互相默契地微笑着,正如那句歌词所说——Oldsoldiersneverdie,theyjustfadeaway(“老兵永远不逝,只是淡出舞台”)。
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曹治喜常说,打铁必须自身硬,行政法官能立得牢、顶得住、不怕压,靠的就是一个问心无愧。
曾经,有当事人在路边苦等曹治喜9天,请他帮忙把一份“材料”带到法院。他接过来一看,信封里竟然是厚厚的一沓钞票,曹治喜立马就把钱塞回给当事人。
谁知,那人没接,扭头就跑。曹治喜连忙去追,那人继续跑。曹治喜停下脚步,那人才慢慢靠过来说:“曹庭长,你放心好了,我绝对不会讲的,我如果讲出去就断子绝孙……”
“你是不是断子绝孙跟我又不搭嘎(沪语,意为‘没有关系’)!这钱我绝对不会收,你要是不拿走,我回去就上缴!”曹治喜义正词严。
那人仍然执迷不悟,曹治喜转身回院,把钱交到了监察部门。
“军人和法官这两种职业都很符合我的性格、理念和作风,我崇尚正义,反对邪恶,我希望人人都能受到平等的保护。”在进法院工作前,曹治喜曾在东海舰队度过了26个春秋,“刚正不阿”这四个字已融入他的血液。
1989年,上海市南市区人民法院行政庭成立后不久,52岁的曹治喜被任命为行政庭庭长,这位新上任的庭长作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报读全国法院系统业余法律大学。
整整三年,曹治喜将宪法、民法、刑法、刑诉法等20多门学科从头到尾认真学了一遍。每次临考前,他总会在清晨7时30分赶到院里,找个地方开始复习,直到深夜12时他才起身收拾好书本离去。那些日子里,除了吃饭、复习,曹治喜几乎不出门。同班的年轻学子们看到曹治喜的“狠”劲儿,暗自佩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全市4000多名学员中,曹治喜有四门学科的考分位列全市法院第一。
有人问曹治喜:“这么拼命为什么?”
“一不图虚名,二不求先进,为的是把案子办准办实。”曹治喜回答。于是,一手抓法律功底,一手抓廉洁作风,曹治喜带领着他的行政审判团队不断前行。
然而,万事开头难。建庭之初,上海南市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被告多为公安机关,但当时的公安机关对自己成为“被告”显然还没有适应。
有一回,曹治喜发了传票通知公安机关到庭应诉,但公安机关拒不出庭。第二次传票发出后,公安机关仍然未见人影。
有人劝曹治喜:“不要开庭了,往后拖拖再说吧。”
曹治喜火了:“今天一定要开庭!我今天就开给你们看!”
最终,在曹治喜“狂轰滥炸”的电话中,被告只得出庭应诉。
通知公安机关出庭应诉尚且如此费尽周折,开庭审理就更非易事了。
有一起不服治安管理处罚案件,曹治喜至今记忆犹新。案情其实不复杂,上海某派出所两位民警在执法时不小心弄破了被管理人的手指,公安机关据此对两位民警作出了行政拘留处罚的决定,民警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曹治喜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一边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不肯退让,另一边是受害人大张旗鼓地准备了横幅、标语、口号,扬言要上街游行示威。
“公安的处罚决定有问题。”曹治喜心里很清楚。根据规定,干警在执法中违纪,由所属公安机关据情给予适当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只有干警执法中涉嫌犯罪,才可给予刑事处罚。这起案件中的两位民警是在执法中违纪,只能给予行政处分,不能给予行政处罚,二者性质不同。
曹治喜很坚持:“民警的合法权益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于是,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市中院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曹治喜一行亲自上门协调化解,最终,法院作出了撤销行政拘留决定的判决。结案后,两位民警对曹治喜感激不已:“曹老师,你救了我们两个人、两个家,我们永远感激人民法院。”
一切只是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备,行政法官应该如何追求公正?曹治喜心里自有答案:“就是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在给一些单位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时,曹治喜常常会把“大盖帽”往讲台上一放,然后神情严肃地看着台下的听课者:“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做好‘民告官’的行政审判,即使丢掉这顶乌纱帽,我也在所不惜。”
1994年,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曹治喜怀着深深的留恋之情,离开了酷爱的行政审判岗位。“坚信善为人之本,努力尽心作奉献。26年军旅日,义务理发上万千。退休不忘做公益,竭诚服务20年……”退休后,曹治喜在自编的《自诩歌》中这样写到。
把“底”交给他们
“人民法院坚持行政诉讼的本质,不是就监督而监督,更不是就维护而维护,而是监督与维护的辨证统一。”吴政权说。
1987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筹建行政庭。不久,吴政权被调去专门负责公安系统案件。
在一起案件中,某单位的一位干部带人前往工厂闹事,严重干扰了社会治安、工作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干部不服处罚,一纸诉状告到法院。吴政权审查后发现,公安机关认定事实准确、取证充分、程序合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并没有问题。
开庭前,原告代理律师友情“提醒”吴政权:“老吴啊,今天就看你们的啦……”吴政权一听,不对,怎么叫看我们的了?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最终,法院维持了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
“让国家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真的太重要了。”吴政权感慨。进入法院前,他曾在企业负责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每天面对很多材料,一些材料经他的手签字而生效。看着材料中那些普通却沉重的名字,看着那些令人唏嘘的过往,吴政权的内心在颤抖,法治的信仰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进入法院做了行政法官后,吴政权更加不敢放松“依法办案”这根弦。
吴政权坦言,自己从事行政审判后,最感兴趣的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难处。
几十年前的一个雨天,有人来法院向吴政权反映情况,说徐汇区某处存在乱拆迁现象,电闸门、电线外露,已经有捡垃圾的人触电,非常危险。
照理说,法院没有受理的纠纷,法官完全可以不必理会,但看着神色着急的报案人,吴政权还是跟着去了现场。
“老百姓的事情,我就是喜欢多管一些,多讲几句。”吴政权说,“我们碰到事情需要别人帮助,老百姓有事到法院来找帮助,他错在什么地方?”
不过,并不是每个走进法院的当事人都能体会法官的苦心。
曾有一位被判败诉的老人,喊了40多人,一起乘着大客车来到法院,将吴政权团团围住,指责法院的生效判决,要求法院改判。
接待室里,吴政权和书记员与来势汹汹的人们面对面,吴政权的心里有一丝紧张。但紧张归紧张,该说的、该解释的,他仍然坚持。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吴政权顶着压力、扯着嗓子向当事人细心解释一条条法律规定,耐心地提醒他们,如果对法院判决有意见可以走其他法律程序。
由于现场没有配备话筒和麦克风,吴政权的嗓子越来越哑,但人群的火气也一点点消解了下来。
结束接待后,书记员小王感慨道:“老吴今天确实很累!”
吴政权笑笑:“如果只是两分钟草草解释,那往往会导致当事人的不理解。现在我用了一个小时,他们都能理解法院了,心平气和离开法院了,还是挺好的。”
吴政权一直觉得,法官要敢于把自己的“底”交给老百姓,让他们评头论足,要给老百姓找到出路,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争端。
熟悉吴政权的人都知道,他既有“柔”的策略,也有“强”的威势。如果遇到蛮不讲理、甚至想要殴打法官的当事人或家属,吴政权也绝不买账,他曾拍案而起,怒斥对方:“人民法院能让你们这样闹!”当事人一下子就被“镇住”了。
“可能是因为我的脸相,骨骼瘦削,皮肤有点黑,一激动声音又很铁,自然让人觉得正气。”吴政权笑着说。
2001年,吴政权提前退休。在得知自己的退休消息后,他流了泪。一份职业,纵有万般不舍,总有人离开,总有人继承,吴政权希望,年轻的后来人能够继续坚守对法律的信仰。“记住,作为一名人民法院的法官,一定要保证自己讲的是真话,这是法官基本的职业道德。”他再三叮嘱后辈们。
退休后,大家原本以为吴政权的性子会温和些,没想到,他差点和一位女青年吵起来。
那是一个下雨天,地铁里的清洁工为防止路滑,一遍又一遍地把地拖干。一位女青年全然不顾,随手将雨伞上的水甩在地上,引起清洁工不满,两人争执起来。
吴政权看不下去了,他劝女青年要讲道理,随地洒水的行为本来就不对。
“要你管什么事情!”女青年很蛮横。
“大家的事情大家管,我怎么不好管!”吴政权的火气一下子冒上来了,他永远是一个“爱多管一些事”的吴政权。
念好这个经
蔡廷家18岁就参了军,从战士做到团副政委,后来转业到上海高院。
1987年,上海中院成立行政庭,他和吴政权一样,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其中一员。
行政审判专业性很强,容不得一丝马虎,蔡廷家很快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他负责审理的土地、渔政案件中,单以土地案件为例,就涉及到土地性质、政策发展等多个方面。
“审理这类案子时,当事人还会说出一些本地话,比如在崇明,老百姓常常会讲‘五棚基’,什么叫‘五棚基’?法官如果听不懂这些,案子都不知道怎么审。”
不过,蔡廷家也没有气馁:“进了这个门,就要念好这个经。”作为上海第一代行政审判法官,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除了办好手头上的案件,中院的行政庭法官还肩负着指导基层法院开展行政审判的任务,压力很大。
蔡廷家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同事们一起前往基层法院调研,倾听来自行政审判第一线的问题和困难,每次出发前,蔡廷家等人都会提前摸排相关情况,做足准备。
“我们去基层是发现问题和促进业务能力提升,不是简单地走过场,更不能瞎指导。”蔡廷家说。
在严格“办案”的同时,蔡廷家也高度关注“人”的选择和培养。
来到中院行政庭后,他很快就“瞄”上了庭里的年轻后生钱锡青。钱锡青刚进法院不久,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不俗的调研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对于刚起步的行政审判庭,钱锡青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蔡廷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小钱做事态度认真,从不含糊,而且总是想方设法做到最好。”
然而,正当蔡廷家筹划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年轻干部时,高院行政庭的一纸调令却把钱锡青“挑”走了。
转眼到了1995年,上海中院正式划分为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蔡廷家被任命为上海二中院行政庭副庭长。此时,钱锡青也调入上海二中院,组织上准备把他分配到秘书科。
“这么会写调研文章,这么喜欢审判,放在行政庭更合适!”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蔡廷家找到了时任上海高院行政庭庭长的殷蓉蓉。
殷蓉蓉问他理由,蔡廷家诚恳地回答:“小钱以前在我们中院行政庭工作过,他的人品和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个年轻人擅长调研,在行政庭更能发挥他的潜力……”
不久,钱锡青来到了行政庭。蔡廷家立即根据其特点,给钱锡青“压”担子。钱锡青不负众望,虽然当时行政庭包括庭长在内只有6个人,还分管着辖区内各基层法院大大小小的案件,但他加班加点进行调研,并且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看到他这么努力,我觉得很欣慰。”蔡廷家感慨。
有人向蔡廷家讨教“寻找优秀人才”的秘诀,蔡廷家总结出两条经验——第一,多观察工作细节;第二,多了解家庭环境。
蔡廷家举例,行政庭曾有一位女同事叫王朝晖,有一次,他去王家家访,王朝晖的母亲与他侃侃而谈:“我们夫妻俩都是老师,从小对她要求就高,她自己也很要强,一直以来没有让我们多操心。”
蔡廷家一听,连连点头,难怪王朝晖平时在庭里做事情总是要尽善尽美。
王朝晖的母亲接着说,自己的女儿想入党,但法院对党员要求比较高,女儿想等条件成熟后才申请,所以一直拖延着。“家庭是小孩成长的第一要素,培养人才要把家庭和工作结合起来。”蔡廷家心里有了数。
第二天上班,蔡廷家把王朝晖叫了过来。
“你现在条件不够,但要争取、要努力……”一番恳谈让王朝晖备受鼓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上海二中院行政庭的6人中,有多人在数年后做了法院院长,其中就包括钱锡青和王朝晖。
2002年,蔡廷家退休。每次退休支部搞活动,他总会在活动开始前,先去行政庭办公室转转,和大伙儿唠唠家常。
“行政庭就是我的家。”蔡廷家说。
专业是生命线
齐耳短发、不施粉黛、身着素衣、语音低缓,乍一看殷蓉蓉,你会以为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小学退休老师,怎么也想象不出她曾是上海高院的行政庭庭长。
殷蓉蓉刚进法院工作时,在研究室负责司法统计。在还没有配备电脑的情况下,她成天和算盘打交道。老同志们打趣她,说她“金口难开”,一个月也说不了几句话,应该去民庭实习一下。
没多久,一打电话就紧张的殷蓉蓉果然被调到了民庭。上海中院组建行政庭时,她又从民庭调到了行政庭。
开庭是个专业活儿,每次开庭,审理案件的法官都会念一段话,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本案由审判员某某、某某、某某组成合议庭,由某某担任审判长,由书记员某某担任法庭记录。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合议庭组成人员和书记员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这段看似不长的话,对殷蓉蓉来说却绝对是一个挑战。她至今还记得,刚开始审理行政案件时,由于过度紧张,自己念着念着,声音越来越低,最后连气儿都接不上了。
命运就是这样爱捉弄人。虽然不善言辞,老天爷却安排殷蓉蓉去处理那些不得不“开口”才能协调化解的事儿。
有一起案件,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证据不足,被诉至法院,高、中院的院领导带着殷蓉蓉一起去协调化解矛盾,行政机关一开始固执己见,经过反复协调,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当时的行政案件处理过程中,协调化解工作并不少见。经过彼此沟通,行政机关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主动与当事人协商如何处理。老百姓的利益被保护了,法治的目的就达到了。”殷蓉蓉说。
不过,协调化解的场面更多犹如“针尖对麦芒”。那些年,一些基层法院行政庭如果碰到难办的案子,就会向高院“求助”,于是,殷蓉蓉“首当其冲”,在协调会上主动站出来“舌战”行政机关,这些情景让在座的基层法院法官既佩服又感激。
“主要是我说的话在理。”殷蓉蓉有自己的底气。与蔡廷家一样,她也认为,行政法官的专业性很要紧。
自从担任上海高院行政庭庭长后,殷蓉蓉全力推行行政审判业务培训,并且“一竿子到底”。每年,由高院牵头组织两次全市法院行政条线培训,代理审判员以上人员全部列入培训范围,曹治喜、吴政权、蔡廷家等人均在其中。行政法官们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每个人都畅所欲言。
“这种培训既增进了交流,也促进了适法统一。”有人说。
殷蓉蓉打心眼儿里喜欢行政审判,这个新生的领域不断推着她向前探索、钻研学习。每当殷蓉蓉与人聊起行政审判的未来时,她常说,希望法治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上海会成立专门的行政法院。
儿子考大学时,殷蓉蓉想“游说”儿子去念法律,没想到儿子一口回绝了:“我不考法律,妈妈太辛苦了,工资也不高。”
是啊,妈妈太辛苦了。就在儿子出生的前一天,殷蓉蓉仍然在法院上班。翌日,当事人遍寻不着她,一打听,才知道她被推进医院待产室生孩子去了。当事人托人给殷蓉蓉捎信,信中写到:“小殷,你好好地生产,不要着急我们的事情。”“希望你身体健康……”殷蓉蓉看着信,眼眶湿润了。
如今的殷蓉蓉在家带着可爱的孙子,每当电视台播出与行政相关的新闻时,她总会不由自主地盯着屏幕,嘴里念叨:“到底新规定增加了什么内容?”
老伴忍不住说了一句:“这和你有关系吗?”
“就是想学、想了解,这是行政案件办过以后的思维模式。”殷蓉蓉自己也笑了。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