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助发展 司法为民谱新篇
——四川绵阳游仙区法院抓党建带队建促发展工作纪实
2019-05-13 09:56:5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叶佩林 张倏越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法院突出党建引领,创新开启“党建+”模式,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实现法院工作新发展、新作为。
“游仙区法院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和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有思考,有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具有游仙特色的亮点品牌。”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潘云说道。
规范学习制度提升党员素质
青年干警吴晓晨于2018年9月18日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每到星期三下午5点,小吴总是准时到支部的学习交流室“充电”。和她一起的,除党员干警外,还有支部所涵盖部门的非党员干警。大家利用1小时的“周三夜学”时间,由联系领导督学、老党员领学,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游仙区法院建立集中学习制度,规范集中学习时间、地点,定制干警个人学习笔记本,由政治处和党总支拟定学习大纲,明确各支部学习时间和地点。今年以来,7个支部共开展集中学习28次,8名支部联系领导讲党课16次。
“党支部每两周一次的集中学习,学习资料齐全,学习活动规范、学习记录全面,能够有效保证学习效果。”该院党总支副书记苗雪梅介绍道。
该院还建立党支部微信群和法院微信群,开设“党史上的今天”“院长推荐”“案例分享”等栏目,推送学习内容和典型案例280余条。
深入基层一线司法服务大局
忠兴人民法庭是游仙区法院三个人民法庭之一,距离城区仅18公里。虽然只有2名党员,但忠兴法庭一直以“贴心为民”为抓手,做到思想上、语言上和行为上贴近群众。
2月20日,该庭副庭长奉兴来到太平镇酒店村村委会巡回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
酒店村74岁村民高老丈和66岁曾老太育有二子,1996年签订父子兄弟分家协议,约定父亲由次子供养,母亲由长子供养。分家后,二老均在次子家生活,但次子长年在外务工,二老因赡养问题与二子积怨颇深,经当地村社多次调解未果,二老向法院提起诉讼。
考虑到该案系典型的家事纠纷,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奉兴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最终促使二被告对父母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针对农村“三养”案件逐年攀升的特点,该院组建党员巡回法庭,将巡回审判车开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等,就地调处矛盾纠纷,既方便了群众诉讼,又让群众近距离参与庭审,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这几个法官就是可以!”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他们经常到村里来,给我们普法,教我们用法,帮我们解决困难……”
据了解,该院还出台《关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的意见》《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九条措施》等制度3个,在服务和保障区域发展上明责尽责。
今年以来,游仙区法院围绕脱贫攻坚安排部署,聚焦贫困村和插花式贫困户,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机关党建的鲜明主题,采取“党支部+”模式,将魏城镇黄莲村7户10名贫困对象作为联系指导对象,8名院领导和7个党支部分别精准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进村入户调研20余次,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14条,着力解决住房、医疗等困难,向公益组织、学校和困难群众捐赠电脑、书籍和衣物等500余件次。
繁荣法院文化建设高效队伍
2016年3月,魏凯通过选调进入游仙区法院,脱下警察制服,加入执行队伍,身上保持的依然是共产党人敢打敢拼的本色。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和闯劲,他全年办理案件的数量总是名列全局前茅。
2018年2月5日清早,申请执行人李某来到魏凯办公室,握着魏凯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法院公正司法,这下我终于可以过个新年,有钱置办年货了。”
魏凯从一名执行新兵迅速成长为执行骨干,得益于游仙区法院推行的导师制度。据了解,该院于2018年初为11名青年干警和青年法官“一对一”指派资深法官、业务骨干作为导师。游仙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缓解队伍断层、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游仙区法院出台《关于推行导师制度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优秀资深法官的带教、示范和传承作用。目前,80后优秀青年干警已经成为法院中流砥柱,2人成长为院领导,6人成长为部门负责人。”
游仙区法院坚持“文化兴院”,突出法治教育基地的核心引领作用,凸显法纪教育衔接特色,中国社科院、扫黑除恶中央督导组等2400余人参观交流,赠阅法律书籍7000余本。打造中国法治文化、外国法治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院史文化五条文化长廊,开展迎新春拓展训练、法制影院和廉洁宣誓等活动,拍摄全市法院首部微电影《无处可逃》。
游仙区人大代表谢碧辉、张鲲在观摩法院后表示:“法院干警办案的质量高,工作非常规范,相信在法院党组的带领下,定会为法治游仙和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游仙区法院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和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有思考,有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具有游仙特色的亮点品牌。”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潘云说道。
规范学习制度提升党员素质
青年干警吴晓晨于2018年9月18日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每到星期三下午5点,小吴总是准时到支部的学习交流室“充电”。和她一起的,除党员干警外,还有支部所涵盖部门的非党员干警。大家利用1小时的“周三夜学”时间,由联系领导督学、老党员领学,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游仙区法院建立集中学习制度,规范集中学习时间、地点,定制干警个人学习笔记本,由政治处和党总支拟定学习大纲,明确各支部学习时间和地点。今年以来,7个支部共开展集中学习28次,8名支部联系领导讲党课16次。
“党支部每两周一次的集中学习,学习资料齐全,学习活动规范、学习记录全面,能够有效保证学习效果。”该院党总支副书记苗雪梅介绍道。
该院还建立党支部微信群和法院微信群,开设“党史上的今天”“院长推荐”“案例分享”等栏目,推送学习内容和典型案例280余条。
深入基层一线司法服务大局
忠兴人民法庭是游仙区法院三个人民法庭之一,距离城区仅18公里。虽然只有2名党员,但忠兴法庭一直以“贴心为民”为抓手,做到思想上、语言上和行为上贴近群众。
2月20日,该庭副庭长奉兴来到太平镇酒店村村委会巡回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
酒店村74岁村民高老丈和66岁曾老太育有二子,1996年签订父子兄弟分家协议,约定父亲由次子供养,母亲由长子供养。分家后,二老均在次子家生活,但次子长年在外务工,二老因赡养问题与二子积怨颇深,经当地村社多次调解未果,二老向法院提起诉讼。
考虑到该案系典型的家事纠纷,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奉兴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最终促使二被告对父母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针对农村“三养”案件逐年攀升的特点,该院组建党员巡回法庭,将巡回审判车开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等,就地调处矛盾纠纷,既方便了群众诉讼,又让群众近距离参与庭审,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这几个法官就是可以!”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他们经常到村里来,给我们普法,教我们用法,帮我们解决困难……”
据了解,该院还出台《关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的意见》《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九条措施》等制度3个,在服务和保障区域发展上明责尽责。
今年以来,游仙区法院围绕脱贫攻坚安排部署,聚焦贫困村和插花式贫困户,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机关党建的鲜明主题,采取“党支部+”模式,将魏城镇黄莲村7户10名贫困对象作为联系指导对象,8名院领导和7个党支部分别精准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进村入户调研20余次,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14条,着力解决住房、医疗等困难,向公益组织、学校和困难群众捐赠电脑、书籍和衣物等500余件次。
繁荣法院文化建设高效队伍
2016年3月,魏凯通过选调进入游仙区法院,脱下警察制服,加入执行队伍,身上保持的依然是共产党人敢打敢拼的本色。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和闯劲,他全年办理案件的数量总是名列全局前茅。
2018年2月5日清早,申请执行人李某来到魏凯办公室,握着魏凯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法院公正司法,这下我终于可以过个新年,有钱置办年货了。”
魏凯从一名执行新兵迅速成长为执行骨干,得益于游仙区法院推行的导师制度。据了解,该院于2018年初为11名青年干警和青年法官“一对一”指派资深法官、业务骨干作为导师。游仙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缓解队伍断层、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游仙区法院出台《关于推行导师制度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优秀资深法官的带教、示范和传承作用。目前,80后优秀青年干警已经成为法院中流砥柱,2人成长为院领导,6人成长为部门负责人。”
游仙区法院坚持“文化兴院”,突出法治教育基地的核心引领作用,凸显法纪教育衔接特色,中国社科院、扫黑除恶中央督导组等2400余人参观交流,赠阅法律书籍7000余本。打造中国法治文化、外国法治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院史文化五条文化长廊,开展迎新春拓展训练、法制影院和廉洁宣誓等活动,拍摄全市法院首部微电影《无处可逃》。
游仙区人大代表谢碧辉、张鲲在观摩法院后表示:“法院干警办案的质量高,工作非常规范,相信在法院党组的带领下,定会为法治游仙和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