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项机制
北京朝阳法院打造立体化立案工作格局
2019-05-08 16:25:55
     中国法院网讯 (杨智源)  “坚持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两个平台’、完善‘三项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立体化的优质立案服务。”5月8日,在北京法院“立体化线上立案系统”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副主任俞里江介绍朝阳区法院特色工作经验时如是说。

  “一个中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幸福感。朝阳法院案件体量大,当事人数量多,去年全年收结案数均超过15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立案超过600件,办理各类诉讼事务的日均人流量超过1000人次。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该院确立了立案工作的两个主攻方向: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整合立案资源,不断拓展立案服务功能模块,用“小面积”做足“大文章”,实现“一站式办理”。

  “两个平台”是打造线上线下两个阵地,一方面,搭建全业务流程的“线上平台”。紧密对接北京法院“北京审判信息网”诉讼平台功能,于2018年初建立“司法为民便捷诉”平台,开通微信服务号“北京朝阳区法院互联网诉讼平台”,通过微信端上的“立案大厅”“诉讼中心”“执行中心”“智能辅助”等版块,为当事人提供立案、诉讼服务、证据交换、网上开庭、执行线索填报等全业务流程的在线服务。另一方面,强化立案服务的“线下平台”。在院机关、第二审判区两个规模较大的办公地点推广集成服务模式,实现立案登记、接待、信息查询等服务事项的“一门式”受理和“一站式”办理。同时,由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技术管理和网络维护,确保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在功能、流程、标准上的顺畅衔接和高效协同。

  “三项机制”是推进诉前引导、立案分流和事务远程办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更高、效率更快、成本更省的司法产品。

  一是优化诉前引导机制。转变依靠审判人员人工导诉的传统方式,运用人工导诉和智能导诉两种途径,运用院内院外两种力量加强诉前引导工作。推广微信端线上导诉,2018年以来共为当事人提供智能诉状生成服务6134次、诉讼评估服务17936次;完善立案大厅智能导诉,在立案大厅推出智能诉讼服务机器人“小朝”,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更贴心的人性化服务;设置诉状智能生成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等多个平台设施,提供16类常用诉讼文书模板和15类案由诉讼风险评估提示;引入专业律师无偿导诉,在立案大厅设立“律师志愿服务工作站”,2018年共有65名律师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为近1.6万名群众提供了无偿、专业的立案辅导,平均每个工作日接待超过65人次,群众满意度100%。

  二是优化立案分流机制。打破传统现场立案模式在地点、地域方面的限制,不断丰富立案方式,拓宽立案渠道,进一步分流窗口压力、提升立案效率,满足不同群体的立案诉求。完善网上预约立案功能,2018年网上预约立案50421件,今年以来已网上预约立案11233件,大幅减少了当事人的立案时间成本和往返次数;推行立案窗口快速立案模式,引导当事人利用在立案大厅等待的碎片化时间,通过预先填写信息、生成二维码的方式快速立案。2018年,朝阳法院窗口平均立案时间缩短50%;畅通跨域立案途径,对于京津冀地区20家法院管辖的民事、执行案件,均可通过跨区域自助立案平台在该院立案,2018年,朝阳院跨域成功立案62件,减轻了群众异地奔波的诉累。

  三是优化远程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远程工作机制,推动更多事务工作实现线上办理。探索远程调解系统,借助“北京朝阳区法院互联网诉讼平台”的“远程调解”模块,让行动不便或路途遥远的当事人可直接通过远程调解系统参与调解;拓展远程办理事务范围,不断完善互联网平台配套服务体系,全面畅通诉讼事务的远程办理通道。朝阳法院还推出手机端律师电子调查令申请,实现了调查令的远程在线一键申请、法官在线审核签发、手机端线上推送,2018年10月上线以来已收到线上申请257份,审核签发电子调查令222份,有效缓解了当事人取证难问题。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