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这样做了法官
2019-04-22 10:46:5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严剑漪 张硕洋
  我就是一普通人,茫茫人海中,谁也不会注意的一个人。

  ——于是

  “恭喜你们,提前进了‘敬老院’”

  于是说话特别溜儿,从小在东北长大的他,说起话来节奏感很强,卷舌音一直踩着拍子走,让人听着有一种别样的享受,仿佛在同时欣赏话剧和京剧。

  “我就是一普通人。”于是双手一摊,他没搞明白自己怎么突然“盛名”了,身边明明有一大把人比他优秀。

  于是小时候读书一般般,同学给他起绰号,叫他“鱼骨头”,因为“于是”读起来像“鱼刺”,既然是“鱼刺”,那就自然是“鱼骨头”了。

  “我爷爷有一个笔名叫‘于堤’,1981年我出生,那时全社会都在讲实事求是,爷爷希望我以后做人实事求是,就给我起名叫‘于是’了。”于是挠挠头,笑了笑。

  于是也好,鱼骨头也好,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

  读高中时,于是所在的长春市大力宣传法制,电视里时常播放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的宣判,于是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视机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屏幕里的法官,法律人的威严令他羡慕不已。

  大学毕业了,别人都在忙着考公务员,于是反其道而为之,一门心思想做律师,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我特别愤青,觉得自己是做律师的料儿,只要我有兴趣、有能力、肯学习、肯吃苦,就能做好。”

  于是,“鱼骨头”进了一家律所,成了一名律师助理。面对那些走进国家机关工作的小伙伴们,他略带揶揄地挥了挥手:“恭喜你们,提前进了‘敬老院’!”

  对未来充满理想的于是开始走上了职业之路,虽然只是从一家小律所起步,但他浑身打满鸡血,很努力很卖力地干着。

  但渐渐地,他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儿了。

  虽然一直努力,但似乎没人真正愿意带教他,作为新人的他仿佛是律所的一名短暂过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埋头干活,前程在哪儿也看不见,好像自己只是在熬一张律师证而已。他所希望学到的办案技巧、为人处世的经验,没人来教,或者说,根本没人关心他的成长。

  一天晚上,于是在所里打扫卫生,看见地上有张纸。他蹲下身,原来是一封信,信里的律所主任愤怒指责副主任带人“另起山头”,信的旁边则是副主任回敬主任的“答辩状”,里面一一历数了主任的种种“罪状”。

  看着合伙人之间触目惊心的抨击,于是倒吸了一口气。

  于是有些恍惚,是不是因为是小所,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不久,于是委婉地向律所主任提出辞职,跳槽到了上海滩上的一家大所。从小所到大所,他努力尝试,努力调整人生目标,他以为,这次目标可以实现了。

  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加班,于是在大所里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但内心却越来越迷茫。

  来到大所后,手里的业务确实高大上了,然而自己还是在原地踏步。这样的人生有价值吗?

  一天夜里,窗外下着细雨,在办公室加班的于是有些累了,他慢慢走到窗边,静静地看着楼下的一切。

  淮海路上的灯光依然繁星点点,淅淅沥沥的雨飘洒在空中,行人和车辆自顾自地来来往往,没有人驻足,没有车停留,世界的一切都那么兀自忙碌,他默默地站着,看着。

  他,于是,属于哪里?一个声音在于是心里缠绕。

  在律所待久了,于是慢慢嚼出律师这个行当的另一面,辛苦、竞争、玩命,内心时常有恐惧感,“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于是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望着街景,于是琢磨起自己的未来,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少年呢?难道就这样与现实妥协?于是想要改变。

  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退出法律人这一行,要么就学得和那些前辈一样,冷漠、精致。

  于是想了想,他选择第三条路——去“敬老院”。

  “我要杜绝司法冷漠”

  2010年,于是考进了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开始法官之梦。

  从28楼的无敌街景到法院破旧的几层小楼,从淮海路上的繁华喧嚣到办公室窗外的铁栅栏、居民区,于是略有些惆怅。

  不过,除了惆怅,更多的是郁闷。原本一心想去庭里办案的于是,没想到一进法院被分到立案庭。立案庭,他认为属于非业务部门,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于是的未来悠悠荡荡地飘着。

  一天,院里召集年轻人开会。于是低头听着,突然,院长郭伟清的话锋一转:“有些同志被安排到立案庭,那是给你多岗位地历练一下,尤其是信访岗位,你们要有比学赶超的勇气!”

  于是的心一下子被戳到了,院长这话好像就是说给他听的。

  多年之后,于是仍然常常回想那一幕。“院长的话很有道理,其实人生的每一步都有它的必然,越是你觉得孤立、不得志,越是磨炼你的最佳时刻,当你回头看时,你会发现原来那段时间对你帮助很大,你会感谢那段岁月。”

  被院长“戳”醒的于是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开始真正融入法院的生活。

  立案、诉调、信访,每个岗位他都努力去学、去适应。两年后,经过院党组的遴选,于是成为了一名初任法官,被安排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实习锻炼。

  “我旁听了一起杀人分尸案。”于是仔细回忆着,在那起杀人案中,被告人作案手段极其残忍,杀人之后,依然能够“淡定”地给电动车充电,若无其事地给别人递烟。

  被告人的冷漠让旁听席上的人吃惊不已,于是对这种冷漠则有着一份清醒的认识:“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他看不到希望,所以也不会把别人的希望当回事儿。”

  于是讨厌冷漠,他不喜欢冷漠的人,更不希望自己成为冷漠的人。“我是一名法官,我要让当事人感觉到司法的温度,杜绝‘司法冷漠’。”

  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平日里,只要是接待当事人,哪怕再累再疲倦,于是仍然尽其所能去做。有时当事人打电话来找法官,他也热心地牵线搭桥。“我不在乎做多做少,在我眼里没有什么事是谁应该做、谁不应该做,解决问题最重要。”

  正式披上法袍后,于是渐渐有了一个习惯——每次开完庭,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法庭。“我可以趁着当事人签笔录的时间,给双方做做调解工作。”很多时刻,在预备庭结束后,于是继续为当事人、律师讲明诉讼风险,调解利弊。

  “我是法官,我可以提示当事人将要面对的风险,如果当事人坚持,我尊重他们的想法,我的职责也尽到了,心安了。”于是坦然地说,那么多年审理案件,他一直在思考,司法能不能不对人冷漠?能不能更有人情味儿?

  在于是看来,法官绝不能简单地开完庭就抱着卷宗走人,然后把判决书发给当事人。基层法院的办案法官,应该重在弥合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一起涉及老牌国有企业某电器厂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中,电器厂有限公司、电器厂实业有限公司作为老厂转制后的继承者,为争夺电器厂的金字招牌而对簿公堂。

  “电器厂有限公司之所以不乐意,是因为他认为同样是‘亲儿子’,为什么你在宣传中说你是‘唯一’。”于是很清楚双方争执的“要害”。

  怎么来调和这对矛盾?于是凭着他东北曲艺的天赋,惟妙惟肖地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从电器厂的源流演变,讲到了目前各方的利弊得失。什么歇后语、什么“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只见利而不见害,只见饵而不见钩”,说不完的俏皮话,让原、被告和代理人忍俊不禁,他们也渐渐意识到“电器厂”这一品牌是双方共存共享的无形财富,只有协商共荣才能使这款老字号焕发新的生机。

  “如果说我在调解方面有什么优势,那归功于我做过律师,我会换位思考。”于是略有所思,“你要使出浑身解数去说服律师,而且不是让他们仅仅做你的传声筒,是要让他们跟当事人去说清利弊,给当事人专业的意见,让当事人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你怎么会做知识产权法官的呢?有人问于是。

  怎么会做的?于是笑着摇摇头:“我自己也不知道。”

  遥想当年,他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结束实习,回到徐汇法院商事庭继续实习。本来就熟悉经济纠纷的于是,为了日后能留在商事庭做法官,玩命地工作,一个月审结了18起案件。没想到,不久之后,审管办人手不够,把他借调了过去。又过了一段日子,他被分到了知产庭。

  知识产权,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就这样突然降临到于是的面前。2013年4月,于是成为了一名知产庭的法官。

  “我是国王,这一亩三分地归我管”

  于是很欣赏一位法院同仁的话:“无论你在法院系统哪个岗位,只要你对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地花工夫研究下去,你终将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刚进知产庭时,于是完全是“一穷二白”,他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白天看,中午看,晚上看,别人午睡他拼命看,不充电不行。

  这个时候,于是碰到了一位好老师——孙谧,孙谧是合议庭的审判长,审判经验非常丰富。

  “谧哥很厉害,他不仅是我的业务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孙谧的专业范儿深深影响到了于是。“我向谧哥汇报案件,只要稍稍介绍一下,他就能迅速抓住要点,作出精准的判断!”于是常常对孙谧表白——“我想超越你。”

  超越不是那么容易的。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庭的收案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尤其是司法体制改革后,作为上海全市四家设有知产庭的基层法院之一,庭室规模不断扩大、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案件复杂度不断提升,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知产法官,谈何容易。

  尤其知识产权审判还有一个特点,每起案件判决所蕴含的价值评判往往关系到一家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法官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很难把握纠纷实质和庭审驾驭。

  因此,对刚被“扔”进这片热土的于是来说,每一起知识产权纠纷的审理都成了一场战役,一场全新陌生、需要全副武装、全心投入的战役。

  “知识产权最大的特点就是变,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网络传播媒介,永远在不停地变,要求你不停地学习。”于是举例道,“比如什么是爬虫程序,我得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还得看各种书,了解到底是什么程序。还有比如‘达芙妮’这个商标,以前我从来不知道达芙妮是来自希腊神话的月桂女神,碰到案子了,我赶紧把这个品牌的来龙去脉摸清楚,相应的技术状况和业内态势也要分析明白。”

  于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每接手一起案件就努力钻研一个领域,摸索各类前沿知识。

  “你如果不学习,到法庭就‘漏气’了!”于是说。

  在审理一起关于牛仔裤袋花装饰是否构成商标使用纠纷时,于是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原告服装公司设计了一个放射性花纹,但并没有将其印在牛仔裤吊牌上,而是把花纹镜像地绣在牛仔裤后裤袋两个袋盖上。被告是一家著名女装生产企业,同样也在其服装上绣了类似花纹。原告认为被告侵权,被告认为袋花在许多牛仔裤上都有,并不是商标。

  “如果袋花只属于装饰而并非商标,商标侵权也就无从谈起。”于是紧扣案件的争议焦点,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牛仔裤袋花形式和构造对于区分牛仔裤品牌有一定功能,牛仔裤品牌区分要看吊牌标签,但实际上很多消费者,特别是牛仔裤爱好者,则通过在远处直观地观察牛仔裤袋花来判断商品品牌,因而牛仔裤袋花构成了商标意义上的使用。

  于是一审判决被告侵权,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顾全大局、精通法律、熟悉技术,于是渐渐体味到了身为知识产权法官的乐趣,他的办公室也变成了“小超市”,各种在办案件的证物纸箱、档案卷宗、专业书籍几乎挤满了能够占据的全部空间,他“蜗居”其中,自由穿梭。

  从牛仔裤袋花装饰构成商标性使用,到制止对民营企业“Sourcing”软件新技术商业诋毁的竞争法保护;从世博参展非政府国际组织名称归属的辨伪去妄,到“希能”恶意攀附“悉能”商标商誉的侵权认定……于是不断揣摩审判规律,总结法律与技术问题,撰写调研文章。

  有人给于是作了个统计:从事知识产权审判5年多来,他一共审结案件2109起,没有一起案件被发回重审或改判。5年多的时间里,他被评为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上海法院办案标兵、上海法院系统调研工作先进个人,所写论文荣获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三等奖,所写案例和文书荣获上海法院典型案例和上海法院十大优秀裁判文书。2019年2月,于是荣立2018年度上海法院系统个人一等功。

  “我是幸运的。”于是感慨地说,“真的很少有人能够邂逅工作就是兴趣的人生,特别是在你经历了别的之后,你就会更加珍惜适合自己的东西。”

  于是确实幸运,在兜兜转转那么多次后,他终于找到了心的归属。在徐汇法院这幢大楼里,有一块写着他名字的砖,他为这幢大楼不断付出,这很过瘾,也很值得。现在的于是,不仅自己在发奋学习,还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薪火相传。孙谧无私地把所学所得传授给了他,那么现在,他也对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倾囊相授,对于是而言,他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份事业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

  “第一次穿上法袍是什么感觉?”有人问于是。

  “我是国王,这一亩三分地归我管!”于是笑道。

  “如果一直做知产审判,会不会厌倦?”

  “不会,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专家型法官,把审判工作做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的声音斩钉截铁。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