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药”同医 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
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人民大会堂向在座的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宣布,“基本形成中国特色执行制度、机制和模式,促进了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从2016年3月提出到现在整整过去了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从承诺变成现实。三年间,人民法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沉疴用猛药的决心,开出了一剂“君臣佐使”相互配合的药方,治好了“执行难”这个困扰人民法院多年的疑难症。
“君药”,在处方中居首,起主要治疗作用。在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剂药方中,药力居于首位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基本解决执行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环境与法治环境。在“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中,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促进形成解决执行难的强大合力。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给予人民法院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大格局初步建立,解决执行难被纳入法治建设重点任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涉党政机关积案得到清理,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机制得到完善和有效执行,执行救助被列入财政预算。这些措施直达病灶,对根除病症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臣药”,是在“君药”的引领下,加强治疗效果。人民法院不断加强各项强制措施,使“老赖”无所遁形,正是一味对症的“臣药”。为了打击“老赖”的嚣张气焰,人民法院开展了一系列强制执行行动,集中执结了一大批“骨头案”,还将执行过程全媒体直播,据统计,观看直播的网友多达上亿人次,宣传效果十分突出。为了惩戒失信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会同60多家单位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建设,采取了11类150项惩戒措施,实现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迫于压力自动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达366万人,不仅解决了执行难题,还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于拒执行为,全国法院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罪犯1.3万人,拘留失信被执行人50.6万人次,限制出境3.4万人次,强制执行不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动起了真格。
“佐药”,用于治疗次要兼症。消极执行、选择执行、乱执行等问题,是执行工作的一大掣肘因素。要想解决执行难,就不能讳疾忌医,要主动向自己开刀,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乱象。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刀刃向内,深入推进执行体制改革,制定了37件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从顶层设计了执行规范的各项制度。大力推动执行公开,升级执行信息公开网、建立统一的执行办案平台,推行“一案一账号”的案款管理模式,规范终本案件管理,实现了执行权的阳光下运行,使此前的一些执行乱象得到彻底根治。自身硬了,打起铁来自然就更加有力。
“使药”,起到的是调和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使执行工作“如虎添翼”。为了破解执行工作最核心的两大难题——查人找物难题和财产变现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了网络查控系统,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覆盖存款、车辆、证券、不动产、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率、溢价率成倍增长,为当事人节约佣金205亿元,极大提高了司法拍卖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极大地缩短了资产变现的周期。
“基本解决执行难”是一场大考,最高人民法院对症下药,药方合理,药效明显。经过这次考验,全国法院执行队伍得到了锻炼,实现了自我提升。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实践,也成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