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改革的执行法官沈如
2019-02-27 09:05:32 | 来源:法制日报 | 作者:刘子阳
  “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这是人民法院向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两年多来,各级人民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千千万万法院执行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或激流勇进、改革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执行先锋人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5名法官,一年7500余件新收案件,基本解决执行难,能完成吗?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沈如用行动给出答案。

  3年,组织凌晨执行40次,拘传326人;

  3年,实施搜查197次,罚款122.2万元;

  3年,腾退房屋121套,执行到位金额超过129亿元……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向执行难宣战,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时任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的沈如压力空前。

  “园区法院执行案件量成倍增长,不增加人数的情况下,即使24小时连轴转也难以消化。”沈如坦言,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摆在沈如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改革。

  “奉法于心而诚信于行是我们的目标,人民的获得感是我们的追求,破解执行难我们始终在路上。”3年来,在沈如带领下园区法院对执行流程、执行模式、队伍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流程再造、机制重构、队伍重组”,探索出一条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园区路径”。

  破局

  2004年,刚到园区法院时的情景沈如历历在目,当时园区远没有现在这样“高大上”,很多地方仍是农村,条件很艰苦,装备也不到位。

  “记得04年、05年时,经常要奔走于各种乡村小道、田间地头、河道湖浜,很多地方汽车进不去,大家只能步行,一个案件办下来,真是既要磨破嘴皮,又要磨破脚皮。碰到不好对付的当事人,我们要及时判断形势,一看不妙只能及时撤退。”沈如回忆说。

  也正是年轻时候的磨砺让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执行工作能够实现团队作战,而不是让一审一书“单枪匹马”,该有多好。

  从最初破旧的3层“小炮楼”,到如今8层上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园区法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记者走进园区法院执行庭,一幅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流程图首先映入眼帘。

  与以往“一人一案一包到底”的流程不同,流程图以执行团队为核心,实施团队和执行指挥中心之间频繁的指令和信息互换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执行流程,沈如当初的愿景已经成为现实。

  “打破旧制,进行流程改造的初衷是突破案多人少的瓶颈。如果固守老的流程,不仅法官无法同时推进几百个案件的查控实施,在审判管理上也无法把握各个案件的节点,更增添了权力寻租的风险。”2014年,沈如上任工业园区法院执行庭庭长,第一件事就是改革。

  事实上,还是执行法官时,改革的种子就已经在沈如心中萌生:“以前法官不仅要决策,还要将更多精力投放在诸多审判辅助事务上,类似文书送达的程序性工作,与法律关系不大,却牵扯法官大量精力。”

  为全面提高执行效率,沈如决定在执行指挥中心建立财产保全、网络查控、现场查控、调查送达、快速反应、终本案件管理、财产处分小组7个工作单元,以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规范管理为三大核心任务,集约化实施各类辅助性事务,服务执行实施团队。

  “执行指挥中心固化流程操作步骤,形成程序化的办案流程。对每个流程节点制定详尽的操作规范,细化责任分工,实现了每个节点有章可循,每项实施有据可依。”在沈如看来,标准化流程,从源头上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也杜绝了乱执行、选择性执行、消极执行行为。

  执行流程的改造使执行效率大幅提升,以2016-2017年为例,园区法院新收案件增长88.9%,但执结案件增长107.7%,执行指挥中心“最强大脑”和执行实施“最强”团队的有机结合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了现实。

  压力

  召集讨论疑难复杂案件;研究制定2019年考核方案;参加资源修复执行座谈会……2月22日上午8时,沈如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梳理一天的工作计划,每项工作具体到分钟。

  “每天的工作太多,尤其是执行法官,这些文书还等着签发、送达,都有时限要求。”在沈如案头上,十几份材料按轻重缓急摆得整整齐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初到园区法院,我被分在执行庭,当时庭里就3名法官。那时我年纪最轻,办案经验很少,社会阅历也不丰富,面对比自己狡猾得多的当事人,确实压力很大,很多时候只能强作镇定,但内心却是忐忑不已。”沈如还记得最初几个月,连续两次被当事人骗,很是懊恼自责。

  “为打开工作局面,领导带着我一起外出执行,查封了两家被执行单位的办公场所,临场果断应对当事人和代理人的无理要求,并最终妥善处理结案。”沈如说,这次经历对他工作风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017年2月7日,发生的一件事,让大家对沈如有了更深了解。

  上午10时,园区法院执行庭接到申请执行人郭某的电话,称失踪已久的季某的小轿车出现在园区玲珑湾小区,执行干警立刻带上相关材料、工作证和执法记录仪前往。

  10分钟后,法院干警赶到现场,小区物业苏南万科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以车主季某不在场为由,不对扣押车辆放行,在执行干警出示证件和相关材料后,物业人员仍拒绝配合。双方一度僵持,原本1小时之内可以结束的强制执行,就这样被“卡住”了。

  “进小区难是执行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法院进小区送达、执行动辄受阻。法官在执行过程中,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法律。当一切手段穷尽的时候,必须通过执行强制性维护法律的底线和尊严。”沈如说,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疑难案件执行中顶住压力、敢于拍板。

  最终,园区法院决定,对物业公司无理阻碍执行的行为,处以罚款30万元。事后,有很多人问沈如,作出处罚决定的时候有没有压力?

  “没有压力。”沈如笑答,“从接到举报电话开始,文书的制作到团队出警,从法官现场的释法到送达罚款决定,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规范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在苏南万科物业被处罚的整个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他顶住压力、有理有据、应对从容,彰显了司法权威。

  担当

  2月20日的姑苏城阴雨绵绵、寒气袭人,19时15分,随着一声令下,中级人民法院的大院里49辆警车、120名执行干警兵分多路,迅速奔赴执行现场。

  凌晨1点,沈如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家人早已睡去。过去一年,几乎全年无休,早出晚归已成常态。

  生活中的沈如和蔼、内敛,甚至有些腼腆。工作时却判若两人,严谨、果敢、有担当:“春节刚过,我们调度全市10家基层法院,统一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对244件涉民生案件被执行人进行集中拘传、搜查,对失信被执行人形成强大的执行威慑,强制其履行债务。”

  执行工作并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标准化流程来推进,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些信息化的手段来执结所有案件,很多情况下,仍需法官来直面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执行法律。

  40次凌晨行动,他没有一次缺席;每次集中清场他或亲自带队,或坐镇指挥;24小时执行110值班,他冲锋在前。凌晨执行、集中清场、执行110已经成为苏州法院执行常态化机制的三项品牌。

  “虽然每一次行动都很艰苦,但我始终相信每一次努力都能改变和推进一些东西。”成绩单不断被刷新,但沈如并不满足,“我们是改革的实践者,更是改革的受益者,构建基本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我们还可以做更多。”

  基本解决执行难告一段落,沈如调任苏州市中院执行局副局长后迎来新的挑战:加强两级法院执行人员、执行案件、执行装备的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真正实现执行工作全市一盘棋。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