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直播綦江虹桥案
2018-12-29 15:23:5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1999年1月4日18:50分,重庆綦江虹桥整体垮塌,造成40人死亡、14人轻重伤。綦江县城迅速跌入慌乱和痛苦中,人们四处寻找下落不明的亲人,一会儿跑到江边,一会儿跑回家中,怀着一丝侥幸和希望,但湿冷的尸体正在不断打捞上来……垮塌现场的封锁区外,始终围着几千名群众。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人们在悲痛之余,对这一悲剧发生的深层次背景进行了反思,进而引发了全社会对当时建筑施工工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的空前关注和忧虑。案件提起公诉后,中央电视台申请直播庭审,并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同意。于是,这场世纪直播拉开了厚重的帷幕,它也成为了全国司法公开的历史先声。
血泪悬望
在决定庭审直播前,审判长蒋文烈也觉得本案应该在电视上发一个新闻,但他预想的是发一个简短新闻,让老百姓看到事情弄清楚了,知道虹桥垮塌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人应该承担责任。在将近二十年前,他对“司法公开”的设想,大概就是这样的,以公开赢得公信,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
但是,国家层面的重视迅速提升了公开的程度。事故发生后,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成为代表和委员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在议案和提案中得到体现。于是,央视牢牢锁定了本案,并最终获准庭审直播。案件从承办人预想的判决结果公开扩展到审判过程公开。
这当然是对人民群众呼声的准确回应。当时,綦江居民第一感觉就是这场灾难应该涉及腐败问题。从1月6日上午11时起,死者亲属陆陆续续打着横幅、抬着花圈、举着死者遗像进行请愿活动。围观者人山人海,下午5时至22:30左右,綦江县城的交通因此堵塞。
破碎的家庭让人伤心欲绝。一名丈夫潜入水中找寻妻子和儿子,但钻出水面时,他两手空空。一位71岁的老汉,在桥上和一对熟识的母子打招呼,后来发现他们俩都死了。一对人人羡慕的恩爱夫妻,出门总是手挽手,这一次走上虹桥,却成为他们最后的牵手。一个下岗女工,刚开了服装店,独立养活着同样下岗的丈夫、上学的儿子,并为夫妻双方的4位老人尽着孝道,也被死亡吞没。一户人家,两口子都遇难了,留下年幼的孩子,下葬的时候,亲属说,要是只死一个就好了。
1月7日上午,綦江殡仪馆里的追悼会不断匆匆举行着,十几分钟一个,只来得及悬挂死者遗像和横幅上死者的姓名。在此之前,出事次日,黄某为妻儿在河滩上设了灵堂。他也参加了后来的请愿活动。他拿出写着“坚决要求惩治腐败”大字的横幅,有200多位群众的签名。他逐一数着签名,说他想让赚了黑心钱的承建者和失职的官员知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虽然普通,可也是个人呐。
巨大压力
1月8日,事故调查组经过3天的调查认定,虹桥突然垮塌属重大责任事故,整个工程存在两大致命问题。一是工程质量问题,包括虹桥的主要受力拱架钢管焊接质量不合格,存在严重缺陷;二是工程承发包不合法。施工承包者及其组织的施工队不具有合法的市政工程施工资格。
案件公诉后,重庆一中院在诉讼程序上进行了反复的思量和推敲。因为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刑事诉讼法作出了第一次修正。虹桥垮塌案的庭审是贯彻新的刑事诉讼法的一次尝试,也是在审判方式改革之路上,向国际、国内的社会各界展示我国法律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一个契机。同时,法院还在积极考虑如何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公开审判的规定。当决定允许央视进行现场直播后,法官们开始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将不仅是旁听群众,而是无数的公众。
这给合议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是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审判长蒋文烈说,家人对他的工作一般不闻不问。但在确定直播时,家人开始担忧。以前大家只知道他的名字,但不认识他这个人。家人怕播出去大家都认识了他,而他又长期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像他们这样的刑事法官,播出去很不安全。那几天晚上,蒋文烈深夜还没回去,家里人就拼命传呼他,甚至到半路来接他。
本案特别重大、复杂、疑难,因为案值损失大、头绪多,从工程立项到投入使用,牵涉到建筑工程领域的方方面面,涉及人员众多,责任分散,甚至还涉及很多专业性的问题,譬如共振问题和水灾问题,审判人员面临排山倒海的压力。而虹桥案共分为两案审理,审理时间一共5天,被告人14个之多,公诉人、辩护人和证人有几十名,除参加庭审的人员外,央视报道组技术人员有近50人,这也给庭审秩序和安全保障等带来巨大的考验。
而且,最关键的还要保证直播的顺利进行。直播前,央视对审判庭进行了改装,撤掉了旧帷幕,拆掉了前三排的座椅,重新布置调整了灯光,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电视直播要求的审判庭。重庆一中院严阵以待,做好了各种预案和准备。即使如此,在庭审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次断电的虚惊。3月26日直播完成后,法庭调查继续进行,当晚6:20安装在法院招待所顶楼上的卫星地面站电压指示表从240伏突然降到了209伏,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时,突然跳闸断电,信号中断。经过紧急抢修,五分钟后,一切恢复正常。一场虚假,使法院更为警惕,立即暂停使用一切非必要用电设施,最终确保了庭审的顺利播出。
果断应变
庭审公开是让司法权力置于阳光下,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它也将倒逼司法主体磨砺办案技巧,展现专业水准,提升案件质量。央视直播更是让虹桥垮塌案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公众监督下,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中央电视台认为,“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綦江虹桥垮塌案件的庭审,是一个高水平的庭审,无论合议庭,还是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审理中均有出色的表现”。审判长蒋文烈对案件的把控也比较满意。在第一案中,辩护人认为证词有出入,他当机立断准许证人出庭作证。在第二案中,对共振问题的争论,他采取让专家回答咨询的办法来解决,用科学消除了所谓共振的误会,赢得了群众对判决的信服。
蒋文烈对直播背后的苦累也直言不讳。3月25日,庭审前一天,他准备到很晚。次日庭审开始后,每天中午合议庭要研判庭审情况,讨论上午的证据采得对不对,法庭秩序把握得怎么样,基本上没有休息。26日和27日中午,合议庭成员只歇了5分钟。每天晚上下来后又要研究实体问题,清楚了一部分,再研究一部分。庭审中,面对那么多当事人,法官们还要注意法庭秩序、法警的配合以及旁听群众的纪律,确实费尽心力。
特别是在直播间隙面临突然停电的考验,合议庭表现出了非常娴熟的应变智慧。审判长立即命令“执庭法警注意,被告人原地不动,旁听群众原地不动”。后来电力恢复了,合议庭才宣布休庭30分钟。审判长蒋文烈说,停电时不能宣布休庭,如果休庭,被告乱说话怎么办?逃跑了怎么办?现场秩序一触即发。来电后为什么又宣布休庭呢?因为需要查明停电原因,预防一切突发事件。
历史回响
2001年12月18日,綦江新虹桥正式建成通行,它位于垮塌的虹桥上游约40米处。
2012年12月,重庆一中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次年10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试点法院”。
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司法权力进一步阳光化、透明化。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司法公开更是步履不停,追逐着时代的发展,回应着人民的期待。
立足现在,回望历史,綦江虹桥垮塌案的全国直播,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重要记忆。它不仅作为司法公开的重大事件,先声夺人,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规范了建筑施工管理和合同行为中的一些乱象,带给我们巨大的叩问和警示。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人们在悲痛之余,对这一悲剧发生的深层次背景进行了反思,进而引发了全社会对当时建筑施工工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的空前关注和忧虑。案件提起公诉后,中央电视台申请直播庭审,并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同意。于是,这场世纪直播拉开了厚重的帷幕,它也成为了全国司法公开的历史先声。
血泪悬望
在决定庭审直播前,审判长蒋文烈也觉得本案应该在电视上发一个新闻,但他预想的是发一个简短新闻,让老百姓看到事情弄清楚了,知道虹桥垮塌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人应该承担责任。在将近二十年前,他对“司法公开”的设想,大概就是这样的,以公开赢得公信,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
但是,国家层面的重视迅速提升了公开的程度。事故发生后,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成为代表和委员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在议案和提案中得到体现。于是,央视牢牢锁定了本案,并最终获准庭审直播。案件从承办人预想的判决结果公开扩展到审判过程公开。
这当然是对人民群众呼声的准确回应。当时,綦江居民第一感觉就是这场灾难应该涉及腐败问题。从1月6日上午11时起,死者亲属陆陆续续打着横幅、抬着花圈、举着死者遗像进行请愿活动。围观者人山人海,下午5时至22:30左右,綦江县城的交通因此堵塞。
破碎的家庭让人伤心欲绝。一名丈夫潜入水中找寻妻子和儿子,但钻出水面时,他两手空空。一位71岁的老汉,在桥上和一对熟识的母子打招呼,后来发现他们俩都死了。一对人人羡慕的恩爱夫妻,出门总是手挽手,这一次走上虹桥,却成为他们最后的牵手。一个下岗女工,刚开了服装店,独立养活着同样下岗的丈夫、上学的儿子,并为夫妻双方的4位老人尽着孝道,也被死亡吞没。一户人家,两口子都遇难了,留下年幼的孩子,下葬的时候,亲属说,要是只死一个就好了。
1月7日上午,綦江殡仪馆里的追悼会不断匆匆举行着,十几分钟一个,只来得及悬挂死者遗像和横幅上死者的姓名。在此之前,出事次日,黄某为妻儿在河滩上设了灵堂。他也参加了后来的请愿活动。他拿出写着“坚决要求惩治腐败”大字的横幅,有200多位群众的签名。他逐一数着签名,说他想让赚了黑心钱的承建者和失职的官员知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虽然普通,可也是个人呐。
巨大压力
1月8日,事故调查组经过3天的调查认定,虹桥突然垮塌属重大责任事故,整个工程存在两大致命问题。一是工程质量问题,包括虹桥的主要受力拱架钢管焊接质量不合格,存在严重缺陷;二是工程承发包不合法。施工承包者及其组织的施工队不具有合法的市政工程施工资格。
案件公诉后,重庆一中院在诉讼程序上进行了反复的思量和推敲。因为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刑事诉讼法作出了第一次修正。虹桥垮塌案的庭审是贯彻新的刑事诉讼法的一次尝试,也是在审判方式改革之路上,向国际、国内的社会各界展示我国法律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一个契机。同时,法院还在积极考虑如何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公开审判的规定。当决定允许央视进行现场直播后,法官们开始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将不仅是旁听群众,而是无数的公众。
这给合议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是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审判长蒋文烈说,家人对他的工作一般不闻不问。但在确定直播时,家人开始担忧。以前大家只知道他的名字,但不认识他这个人。家人怕播出去大家都认识了他,而他又长期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像他们这样的刑事法官,播出去很不安全。那几天晚上,蒋文烈深夜还没回去,家里人就拼命传呼他,甚至到半路来接他。
本案特别重大、复杂、疑难,因为案值损失大、头绪多,从工程立项到投入使用,牵涉到建筑工程领域的方方面面,涉及人员众多,责任分散,甚至还涉及很多专业性的问题,譬如共振问题和水灾问题,审判人员面临排山倒海的压力。而虹桥案共分为两案审理,审理时间一共5天,被告人14个之多,公诉人、辩护人和证人有几十名,除参加庭审的人员外,央视报道组技术人员有近50人,这也给庭审秩序和安全保障等带来巨大的考验。
而且,最关键的还要保证直播的顺利进行。直播前,央视对审判庭进行了改装,撤掉了旧帷幕,拆掉了前三排的座椅,重新布置调整了灯光,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电视直播要求的审判庭。重庆一中院严阵以待,做好了各种预案和准备。即使如此,在庭审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次断电的虚惊。3月26日直播完成后,法庭调查继续进行,当晚6:20安装在法院招待所顶楼上的卫星地面站电压指示表从240伏突然降到了209伏,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时,突然跳闸断电,信号中断。经过紧急抢修,五分钟后,一切恢复正常。一场虚假,使法院更为警惕,立即暂停使用一切非必要用电设施,最终确保了庭审的顺利播出。
果断应变
庭审公开是让司法权力置于阳光下,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它也将倒逼司法主体磨砺办案技巧,展现专业水准,提升案件质量。央视直播更是让虹桥垮塌案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公众监督下,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中央电视台认为,“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綦江虹桥垮塌案件的庭审,是一个高水平的庭审,无论合议庭,还是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审理中均有出色的表现”。审判长蒋文烈对案件的把控也比较满意。在第一案中,辩护人认为证词有出入,他当机立断准许证人出庭作证。在第二案中,对共振问题的争论,他采取让专家回答咨询的办法来解决,用科学消除了所谓共振的误会,赢得了群众对判决的信服。
蒋文烈对直播背后的苦累也直言不讳。3月25日,庭审前一天,他准备到很晚。次日庭审开始后,每天中午合议庭要研判庭审情况,讨论上午的证据采得对不对,法庭秩序把握得怎么样,基本上没有休息。26日和27日中午,合议庭成员只歇了5分钟。每天晚上下来后又要研究实体问题,清楚了一部分,再研究一部分。庭审中,面对那么多当事人,法官们还要注意法庭秩序、法警的配合以及旁听群众的纪律,确实费尽心力。
特别是在直播间隙面临突然停电的考验,合议庭表现出了非常娴熟的应变智慧。审判长立即命令“执庭法警注意,被告人原地不动,旁听群众原地不动”。后来电力恢复了,合议庭才宣布休庭30分钟。审判长蒋文烈说,停电时不能宣布休庭,如果休庭,被告乱说话怎么办?逃跑了怎么办?现场秩序一触即发。来电后为什么又宣布休庭呢?因为需要查明停电原因,预防一切突发事件。
历史回响
2001年12月18日,綦江新虹桥正式建成通行,它位于垮塌的虹桥上游约40米处。
2012年12月,重庆一中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次年10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试点法院”。
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司法权力进一步阳光化、透明化。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司法公开更是步履不停,追逐着时代的发展,回应着人民的期待。
立足现在,回望历史,綦江虹桥垮塌案的全国直播,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重要记忆。它不仅作为司法公开的重大事件,先声夺人,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规范了建筑施工管理和合同行为中的一些乱象,带给我们巨大的叩问和警示。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