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退休老法官陈炳焕讲办案故事
2018-11-23 16:08:16 | 来源:法治周报 | 作者:曾雨田
  •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张合影。
  • 工作中的陈炳焕。
  岳阳市城东南路5号,一栋4层的筒子楼,原岳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旧址。1983年,34岁的陈炳焕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成为民事法官。

  4位法官共用一个12平方米的办公室;手书近万字的审理报告,修改过多,只能重抄一遍;办案途中,因道路颠簸,坐在大巴车后排座位上被高高抛起后落下摔成腰椎骨折……

  回顾30多年法院工作中的酸甜苦辣,69岁的陈炳焕感慨万千:“改革开放40年,我们法院发展的道路虽不平坦但成就辉煌,凝聚了一代代法官的努力与汗水。”

  跑腿办案一去常常10多天

  上世纪80年代,岳阳中院的每位民事法官每年只有20余个案子,但这些案子办起来却不轻松。

  “1983到1996年,法院采取分散式的办案方式。当事人动嘴,法官跑腿。”陈炳焕告诉记者,2个法官为一个办案组。受理案件后,法官就得背着案卷到当事人所在地调查、取证。

  1992年,陈炳焕受理了一起上诉离婚案件。男方家住邵阳新宁县山区,女方是岳阳县人。一审法院判决离婚,女方上诉,认为一审法院没有查清男方财产,请求二审法院对男方财产情况进行重新调查。阅卷后,陈炳焕和同事立马赶往邵阳。

  在交通尚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这段路程并不好走。“先从岳阳坐火车到东安,然后坐汽车到邵阳,再坐车到新宁。”在县城休息一夜,两人又搭上最早的一班汽车来到镇上。

  “从镇里到乡下就没有车了,20多里的山路只能步行。”回想起当天的情景,陈炳焕记忆犹新,“那天运气好,遇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请师傅带了一段路。”第二天晚上6时,从岳阳出发35小时之后,2人终于到达目的地。

  他们通过村干部找到当事人进行问话,再找村干部核实当事人的家庭及财产状况,并由村里出示证明,确保事实真实准确后,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返程之路。

  “这一次出差还算顺利,有的偏远地区走几个小时都看不到人。”陈炳焕记得,“当时有几个平江的案子,几乎每个月都有10余天住在平江,背着案卷住在下面的法庭。如果有外省的当事人,那时间就花得更多了。”

  在法院工作近30年,陈炳焕已经不记起自己去过多少地方,磨烂了多少双鞋。

  集中开庭提升司法效率

  白天外出调查,晚上还得加班写审理报告。“即便这样,辛辛苦苦一个月还办不完一二个案子。”陈炳焕说。

  1996年,情况发生改观,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王怀安来到岳阳中院,为岳阳中院的审判方式带来了新思路。

  陈炳焕清楚地记得,王院长在调研了院里的审判情况、庭审条件、硬件设施情况后,提出了审判方式改革的思路。“以前的审判方式浪费司法资源、人力财力和物力。案子越来越多,审判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此后,岳阳中院的一间会议室改成了审判庭,3排长桌,当事人坐两边,法官坐中间。民事法官实行开庭审理的方式逐步确立起来。“收到案子,提前向当事人发传票。约定开庭的时间、地点。要求当事人按照传票约定时间到法院开庭。”

  “以前都是法官跑腿取证,现在变成了集中开庭,谁主张、谁举证。”陈炳焕感受到新的办案方式的效率。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提出被告欠了钱,并拿出了借条,经过庭审的举证、质证,法庭认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该案10天审结,被告服判。“这在以前至少也要1个月。”

  这一年,陈炳焕就办了30多件案子。

  2001年,岳阳中院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有了更加规范的法庭。开庭时,参与旁听的人也越来越多。“老百姓们开始感受到司法的阳光公开,对法院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也愿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靠野蛮的暴力解决问题。”

  “公正的关键是法官的良知”

  “法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知。”陈炳焕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法院很少有法律专业毕业的干警,很多人工作几年后,一边上班一边在业余大学学习法律知识。“我认为,法律功底是否深厚不是决定一个案件能否公正处理的关键,保持道德良知和底线,才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

  2004年,陈炳焕在审监庭办理了一起遗产纠纷案。被告是铁匠,从小跟舅舅打铁,几十年来一直照顾舅舅的生活起居。原告是舅舅的侄女,上世纪70年代,将户口转到舅舅名下,成了舅舅的养女,但一直不跟舅舅一起生活,20多年少有往来。

  去世前,舅舅立下代书遗嘱,明确自己打铁用的木房永久归侄子使用。还让侄子补偿了200元给养女,养女的丈夫也在房屋处理协议上签了字,双方约定对该房永远不发生纷争。

  上世纪90年代,木房被征收,征收款给了被告。养女知道后,认为被告没继承权,便起诉要继承这笔征收款。一审法院判决养女继承征收款,被告不服上诉,中院维持了一审判决,被告提出申诉。

  陈炳焕等人组成合议庭审理了该案。陈炳焕介绍,案件的难点在于代书遗嘱和房子的处理协议,两份证据是否有效?

  经过开庭审理,当事人举证、质证、辩证和辩论,合议庭最终评议认定2份证据有效,撤销了一、二审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案件宣判后,原告组织亲友闹访。陈炳焕和合议庭成员耐心地接待:“我们办案,证据采信是第一,这2份协议都是自愿签订,真实有效;你作为养女有无实际尽到养女的责任。你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何理由继承征收款?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就不要闹了。打官司不是靠闹、靠人多就能打赢的。”通过多次明理释法。当事人再也没来法院闹过。

  女儿接班成首批员额法官

  2009年,陈炳焕退休。从小立志成为法官的女儿陈敏接过接力棒,大学毕业后考入法院,从书记员到通过司法考试,一步步成长为刑事法官。2017年4月,陈敏率先通过首批员额法官的遴选。

  现在的法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院集结了一群高素质的司法人才;智慧法院不断推进,庭审直播、视频提审、网上查控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层出不穷;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司法制度不断完善。

  但新时代的法官面临着新的难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案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法官的压力也成倍增长。”陈敏介绍,今年截至目前,岳阳中院已经收案8289多件,而员额法官仅64人。

  走进陈敏的办公室,办公椅旁边的箱子里堆着满满的案卷。陈敏告诉记者,这都是她正在办理的一起贪贿案的案卷材料,大概有七八十本。“中院的案子一般都比较复杂,特别是刑二庭的案子,涉及经济领域及贪贿犯罪,社会关注度比较高,案情复杂、事实多、证据多、罪与非罪的争议大。”陈敏坦言每天上班阅卷,一坐就是一整天,下班了还在想案子。把工作带回家是家常便饭。

  “父亲很少跟我讨论工作上的事。只是常常告诫我要有控制力和判断力,把握底线,抵制经济上的诱惑和人情上的压力。”工作十几年,陈敏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学习,时刻绷紧思想上的弦,不接受任何人情,“希望自己能对得起每一个当事人,把每一起案件办成铁案”。

  退休后的陈炳焕住在法院的家属院,时常能看到深夜里办公楼闪烁着点点光亮。陈炳焕知道,“40年时光飞逝,法院办公现代化了,办案信息化了。但一代代法官司法为民的初心依旧没有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想没有变”。
责任编辑:李科元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