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公正为民好法官 敢于担当好干部
2018-11-13 10:09:5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严剑漪
邹碧华在耐心接待当事人。 人物小档案 邹碧华,196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委会委员、高级法官, 上海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和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2014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工作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邹碧华离世后,社会各界哀思如潮,《人民日报》刊文提出了勇于担当的“邹碧华精神”。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其为“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
  1992年的一天,已经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4年的书记员邹碧华途经上海卢湾区文化馆,看到了一个绘画班招生启事。从8岁开始,邹碧华便师从父亲邹连德学习画画,邹连德曾获得版画界最高奖项“鲁迅版画奖”。

  “时间不紧,交通也很方便,从那儿回家只需一刻钟左右。”邹碧华有些心动。

  这个时候,法院里也传来一个消息——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委托北大、人大举办高法班,有意参加高法班者可以通过自己报名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定于当年2月16日的全国英语选拔考试,考试优异者可进入北大、人大专设的高法班,攻读一年。

  “怎么办,去报名吗?是画画,还是法律?”深夜,邹碧华犹豫地看着自己一本又一本的速写本、层层叠叠的水彩水粉画……两者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的职业不在绘画,在法律!”一个声音突然从心里冒出来。

  邹碧华吓了一跳,久久地,他凝视着自己的画作,然后一幅一幅收起来,最后连同画箱一起束之高阁。

  “我要做中国最好的法官。”他对自己说。

  对法律的钻研从此成为邹碧华的人生主旋律。凭着勤奋和努力,他考入了高法班,接着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2000年,读完博士回到上海工作的邹碧华经过面试,又成为了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司法访问学者。

  在美国,邹碧华继续勤奋:考察美国最高法院、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华盛顿特区联邦上诉法院、六家联邦地区法院及州地方法院,考察美国法院行政总署的运行模式,观摩各法院的审前会议、审前调解、仲裁和发现程序中的动议听证以及正式开庭,实地考察从接待、立案、案件分派到案件归档等法院内部辅助人员的工作方式。

  “谢谢你,明姆,这次考察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我很渴望为自己国家的司法制度发展尽一份力!”考察结束时,邹碧华对美国同行——伊利诺伊州中区地方法院高级法官明姆说。

  “是的,不过司法制度的改革会很艰辛。”明姆感叹。

  “是,但它一定会成功,我愿意为它去面对任何困难。我爱我的祖国!”邹碧华的嘴唇有些颤抖。

  一个人,一旦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在法官的职业道路上,邹碧华越来越坚定,对“法官”这两个字的理解也越来越通透。

  2006年7月,已经是上海高院经济庭庭长、华东政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的邹碧华参加了第十三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在短短2分钟的演讲中,他说:

  “十几年来,我审理了价值上百亿的案件,法律有时给法官留下的空间是很大的,这时能约束法官的只有良心。有的案件会有利益的诱惑,这时良心意味着自律;有的案件因为拖延,权利人每天承受的利息损失相当于两辆奔驰,这时良心意味着效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是上海地区审理投资贸易和金融案件的最高审判机构,作为庭长,我要面临全市法院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必须把法律的精神钻研透彻,因为一个决策失误,会影响上千件同类案件的审理,这时良心意味着责任。

  我读过很多法学名著,它们对法官都有经典的论述,但是在我内心分量最重的,还是母亲告诉我的,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邹碧华的演讲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而他在接下来的法官生涯中,不断践行着“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而且影响了身边越来越多的法律人。

  2008年,邹碧华担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一天下午,他从外面开完会回到院里,发现大厅里坐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了一眼穿制服的他,欲言又止。

  “老太太,您有什么事情吗?”邹碧华停下脚步问。

  “我早上8点半就过来了,接待我的人说完案子就走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走出去,也没人给我引路,只好在这里逛。”老太太嘴唇微颤。

  邹碧华看了一下手表,已经下午一点了,他赶紧打电话让立案庭的人把老太太送了出去。

  当事人在大厅里逗留了大半天的时间,竟然无人问津!

  邹碧华立即把录像调出来查看。这一看,他的心揪紧了!有两三个法官和工作人员经过老太太身边,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老太太。

  怎么办?邹碧华邀请专家来为法官们讲授接待技巧,同时鼓励全院法官报名参加国家二级资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随着报考心理咨询师的法官人数越来越多,2009年4月,邹碧华安排研究室牵头,收集、整理法官成功运用心理技巧解决案件的故事,并编写成体例统一的《法庭上的心理学》。

  “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邹碧华在序言里写道。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被评为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2013年5月,信访人老沃有些紧张地坐在接待室里,身边是妻子和女儿,对面坐着46岁的邹碧华,此时的他已经是上海高院副院长。

  “不要急,你们慢慢讲,一个一个讲。”邹碧华说,并给老沃一家倒上水,老沃绷紧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下来。

  老沃在家排行老四,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沃父早年因病去世,沃母则是一名环卫工人。2008年9月,一场火灾夺去了沃母的生命,此后沃家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相关部门向法院出具了火灾原因认定书,指出火灾系沃母家室内电气线路故障引起。沃家因证据不足,一审、二审、再审均败诉。

  邹碧华目不转睛地听着老沃的介绍,神情凝重:“如果是我的母亲,我会比你们更难过的!”一句话,让老沃的眼眶顿时湿润。

  “我恨三姐没有照顾好妈妈,但更恨物业公司没有尽到管理职责。”老沃说。

  老沃离开后,邹碧华立即嘱咐身旁的信访法官金鸣去联系街道、电力、消防、道路施工等部门,一起为老沃仔细分析起火原因。“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到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想办法解开他的心结。”

  国庆节前夕,邹碧华带着信访法官一起来到沃母生前居住的阁楼走访。他默默看着沃母生前居住的地方,心情沉重地对信访法官们说,“我们做法官的,除了会审案子,一定要善待信访人,善待他们等于善待自己,我们都是有父母的人。”

  随后,邹碧华来到街道办公室,和相关部门集中讨论沃家火灾的原因和后续安排。这时,老沃的姐妹们也赶到现场,看见有那么多部门一起认真分析火灾原因,还有单位愿意协助沃家进一步修缮阁楼,还有一位愿意弯腰爬阁楼的高院副院长,老沃梗在心里的一口气顺了。

  “这么可亲的院长,又有拼劲,真是难得啊!”老沃忍不住感叹。

  老沃家的问题彻底解决了,清明时节,老沃在母亲坟前说了一句:“妈妈,你安息吧,这件事已经处理好了。”

  “当一个好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邹碧华常常对身边的法官说。

  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因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4天后,近3000人赶到上海龙华殡仪馆参加邹碧华的遗体告别仪式,近万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10万余名网友留言。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赶到追悼会现场,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虽然是一个工人,但我觉得这样的法官、这样的人,是我们老百姓所需要的,也是现在法治所需要的。”

  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意义

  时间有时候就像火车窗外的风景,一瞬而过。距离邹碧华去世快四年了,在这段日子里,很多人都在默默回忆他、想念他。

  唐豪臻是邹碧华生前带教的博士生。2016年6月,唐豪臻从华东政法大学博士毕业,然后进入美国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与北京市奋迅律师事务所共同设立的中国(上海)自贸区联营办公室,开始从事涉外知识产权、商事争议解决法律业务。

  “我忘不了邹师曾经的学术嘱托。”性格开朗的唐豪臻告诉记者,在入职律所后,他又前往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继续从事博士后理论研究工作。“作为邹师的学生,我要用点滴行动,继续他未竟的法治事业。”

  唐豪臻坦言,每当遇到困惑时,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老师生前充满人格魅力的“邹氏微笑”。“从业两年多,我慢慢领悟了邹师口中描绘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初衷,也深刻领会到了邹师当初投身司法改革的那份毅然和决然。”

  李丽丽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的一位年轻女法官。2009年,还是研究生的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邹碧华是答辩主席。当答辩结束后,邹碧华微笑着对她说:“小姑娘,你比较适合法院的工作。”

  2011年,告别律所工作的李丽丽报考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7年年底,在经过激烈的遴选后,李丽丽入额,成为浦东法院的一名法官。

  “这四年,有难过,因为燃灯者已逝。这四年,有挑战,虽然完成了初任法官培训,但被任命为法官助理,还要参加遴选。这四年,更有勇敢,从留恋着的二中院走进人称宇宙第一的浦东法院,一头扎进了案海。最重要的是,这四年,对于燃灯者精神,我又多了一份理解与认同,它源自端坐法庭之上时那颗跳动着的良心,源自撰写判决时如何让那架天平保持神圣。”李丽丽深有感悟。

  “你看,这是他在书里写的话。”2018年8月,记者走进邹碧华在江西奉新的老家,邹碧华的老父亲邹连德带着记者走入书房,那里整整齐齐地放着邹碧华的书。

  邹连德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人生的意义》,内页里,邹碧华刚劲的笔迹跃然纸上:“人生本来并无意义,但每个人都必须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意义,在接近这个意义的过程中,人生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燃灯者,你做到了,你用自己的精神为法治中华增辉!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