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没有围墙的法院
——江苏海安法院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2018-10-15 10:07:4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朱旻 顾建兵 储慧文
10月9日,江苏省海安市人民法院广大干警得知单位荣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消息后,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在朋友圈内发布喜讯,顿时,这一好消息像插上翅膀一般迅速传遍江海大地。
海安,有着6000余年的悠长历史,人文荟萃,被誉为“江海文明第一缕曙光”的青墩文化遗址就位于这里。而担当社会和谐重任的海安法院,在这一方土地上也勇当法院文化建设的开拓者,用执着和坚守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法院,用公平正义的现代法治精神有力地滋养了城市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特色模式。
由眼入心 法治文化建设润物无声
走到海安法院的东南角,一大片绿意扑面而来,还有不知名的花香沁人心脾,移步换景,一面象征着圆融和谐的牵手图案浮雕弧形墙面映入眼帘。北侧弧形的墙面上有一幅题为《牵手》的铭文,成为主题广场上的点睛之笔,出自该院法官陈和之手。
2010年,海安法院大胆地拆除围墙,打造文化主题广场,直接面向市民开放。这一举动旨在把法院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群众直接感受到司法温暖。
彩虹造型的“法院风采长廊”成为市民了解法院的主阵地,其内设置了多个橱窗,展现特色亮点工作和优秀法官风采,同时通过趣味性的手法进行法律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法在生活细节中的延伸。
前来开庭的当事人邵女士利用等候间隙在长廊认真阅览后,颇有感慨:“以前觉得法官是威严的代名词,当我这么近距离地看着优秀法官的照片,读着他们的先进事迹,感觉到他们其实那么平易近人,紧张情绪一下子就得到了舒缓。”
广场西南角上,15块扇形排列的以古代竹简为表现形式的宣传板块,每一板块上都有一个经典的涉法小故事,既演绎着中华法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无声地传递了守规则、讲情理、求和谐的传统理念。家住海安镇凤凰花苑的李先生经常带孩子来这里散步,15个小故事都给孩子讲过了,也把知法懂法守法的种子播进了孩子的心里。
为了更好地利用法治文化广场资源,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海安法院经常在这里举办公众开放日、法官宣誓、法律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还不定期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在广场上开庭审理,以案释法,让更多的人受到触动和教育,法院多年保持无重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以情动人 “法官妈妈”有威严更有温度
今年暑假后开学,海安法院12名“法官妈妈”带着精心挑选的崭新学习用品,前往高新区仁桥小学,看望慰问“春蕾班”的孩子们。她们之间的缘分,已经持续了7年。
2012年,海安法院少年庭的女法官们深入基层办案时了解到,海安高新区仁桥小学、仁桥初中有少数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们中有的因母亲车祸去世缺少家庭关怀,有的父亲罹患骨癌亟须住院化疗,有的因父母离异长期不归由没有经济来源的爷爷奶奶抚养,还有的是自己身体残疾。她们回院后发出倡议,呼吁全院女法官与贫困学子开展“春蕾班”帮扶活动。
女法官们踊跃参与,纷纷捐款捐物,当年6月,首批推选出来的9名“法官妈妈”和30名“春蕾班”学生长期结对,常态化地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免费提供一份优质早餐牛奶,每季度一次走访,每年一次慰问,过年的时候把他们接到法院一起吃团圆饭。
仁桥初中的小阙从小双腿残疾,行走不便,“法官妈妈”集体捐资给她买了一辆轮椅车,解决了她生活中的大难题。
“法官妈妈”爱心公益品牌也延伸到少年审判工作中,海安法院以“教育、感化、挽救”青少年为工作目标,对内注重夯实制度基础,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少年审判工作效果,对外不断拓展职能,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关爱青少年系统工程。海安法院少年庭自2011年9月独立建制以来,共审结涉少年及各类家事案件1000余件,无一例超审限、无一例被发改、无一例涉访。其中审理的一起生父母向养父母索要孩子纠纷案入选2017年度全国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该案判决被无数网友称作为“有温度的判决”。该庭先后获评“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少年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
搭建平台 干警和法院共同成长
每年3月12日植树节这天,新入海安法院的干警都要在文化广场“成长林”集体种下属于他们的“成长树”,并在树牌上留言,寓意着青春和法院共成长。这一活动已经坚持了8年,最早的一批树已根深秆壮,郁郁葱葱。
近年来,海安法院35岁以下青年干警占比逐渐上升至45%。近年来,该院十分重视青年干警的培养,通过科学规划,搭建起立体式、多元化的成长平台,一批“80后”“90后”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为法院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海安法院建有能容纳60人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为干警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每个工作日下午下班前开放一小时。同时,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老法官介绍办案经验和优良传统、法律沙龙、百日办案竞赛、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等方式,为青年干警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
“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夸夸法院司法建设的新做法!”在江苏城市频道“环省普法行”栏目走进海安的法治文艺演出上,海安法院法警大队4名队员表演的快板节目《司法为民谱新篇》赢得了在场观众一片掌声。为丰富法官的业余生活,海安法院成立了“法官俱乐部”,每年投入专项活动经费,为干警们提供健身、娱乐场所,不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文艺会演、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法官们在严肃又活泼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健康。
在海安法院,“流动红旗”登堂入室,是全院13个审判业务部门每个月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该院先后出台了员额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等三类人员分类考核方案、标兵评选方案,年终重奖标兵、鼓励先进。实行审判质效指标数据周点评、月解读、季分析制度,着力提升法院审判质效水平。开展年度“百日办案竞赛”,将考核结果作为星级法官评比依据,突出典型示范引导作用,营造了“比、学、赶、超”的创先争优氛围,涌现出全国法官模范张贤儒、全国优秀法官孙翠燕、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丁培培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典型。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奋进的精神面貌夯实了履职的基础。2015年,海安法院知识产权庭钱军法官独任审理的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2016年,法警大队警员蒋龙元参加首届全国司法警察技能大比武夺得“基础理论”个人第一名,被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今年9月,法警大队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集体”。
“文法律之义,化公正之魂。”这是海安法院文化建设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海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任智峰深有感触地说,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为法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法院先后被省高院与省人社厅联合表彰为2013至2017年度“全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被省文明委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优秀法院”,同时海安法院大力推进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获评中国法治政府奖,被誉为“海安样本”。
海安,有着6000余年的悠长历史,人文荟萃,被誉为“江海文明第一缕曙光”的青墩文化遗址就位于这里。而担当社会和谐重任的海安法院,在这一方土地上也勇当法院文化建设的开拓者,用执着和坚守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法院,用公平正义的现代法治精神有力地滋养了城市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特色模式。
由眼入心 法治文化建设润物无声
走到海安法院的东南角,一大片绿意扑面而来,还有不知名的花香沁人心脾,移步换景,一面象征着圆融和谐的牵手图案浮雕弧形墙面映入眼帘。北侧弧形的墙面上有一幅题为《牵手》的铭文,成为主题广场上的点睛之笔,出自该院法官陈和之手。
2010年,海安法院大胆地拆除围墙,打造文化主题广场,直接面向市民开放。这一举动旨在把法院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群众直接感受到司法温暖。
彩虹造型的“法院风采长廊”成为市民了解法院的主阵地,其内设置了多个橱窗,展现特色亮点工作和优秀法官风采,同时通过趣味性的手法进行法律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法在生活细节中的延伸。
前来开庭的当事人邵女士利用等候间隙在长廊认真阅览后,颇有感慨:“以前觉得法官是威严的代名词,当我这么近距离地看着优秀法官的照片,读着他们的先进事迹,感觉到他们其实那么平易近人,紧张情绪一下子就得到了舒缓。”
广场西南角上,15块扇形排列的以古代竹简为表现形式的宣传板块,每一板块上都有一个经典的涉法小故事,既演绎着中华法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无声地传递了守规则、讲情理、求和谐的传统理念。家住海安镇凤凰花苑的李先生经常带孩子来这里散步,15个小故事都给孩子讲过了,也把知法懂法守法的种子播进了孩子的心里。
为了更好地利用法治文化广场资源,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海安法院经常在这里举办公众开放日、法官宣誓、法律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还不定期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在广场上开庭审理,以案释法,让更多的人受到触动和教育,法院多年保持无重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以情动人 “法官妈妈”有威严更有温度
今年暑假后开学,海安法院12名“法官妈妈”带着精心挑选的崭新学习用品,前往高新区仁桥小学,看望慰问“春蕾班”的孩子们。她们之间的缘分,已经持续了7年。
2012年,海安法院少年庭的女法官们深入基层办案时了解到,海安高新区仁桥小学、仁桥初中有少数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们中有的因母亲车祸去世缺少家庭关怀,有的父亲罹患骨癌亟须住院化疗,有的因父母离异长期不归由没有经济来源的爷爷奶奶抚养,还有的是自己身体残疾。她们回院后发出倡议,呼吁全院女法官与贫困学子开展“春蕾班”帮扶活动。
女法官们踊跃参与,纷纷捐款捐物,当年6月,首批推选出来的9名“法官妈妈”和30名“春蕾班”学生长期结对,常态化地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免费提供一份优质早餐牛奶,每季度一次走访,每年一次慰问,过年的时候把他们接到法院一起吃团圆饭。
仁桥初中的小阙从小双腿残疾,行走不便,“法官妈妈”集体捐资给她买了一辆轮椅车,解决了她生活中的大难题。
“法官妈妈”爱心公益品牌也延伸到少年审判工作中,海安法院以“教育、感化、挽救”青少年为工作目标,对内注重夯实制度基础,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少年审判工作效果,对外不断拓展职能,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关爱青少年系统工程。海安法院少年庭自2011年9月独立建制以来,共审结涉少年及各类家事案件1000余件,无一例超审限、无一例被发改、无一例涉访。其中审理的一起生父母向养父母索要孩子纠纷案入选2017年度全国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该案判决被无数网友称作为“有温度的判决”。该庭先后获评“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少年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
搭建平台 干警和法院共同成长
每年3月12日植树节这天,新入海安法院的干警都要在文化广场“成长林”集体种下属于他们的“成长树”,并在树牌上留言,寓意着青春和法院共成长。这一活动已经坚持了8年,最早的一批树已根深秆壮,郁郁葱葱。
近年来,海安法院35岁以下青年干警占比逐渐上升至45%。近年来,该院十分重视青年干警的培养,通过科学规划,搭建起立体式、多元化的成长平台,一批“80后”“90后”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为法院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海安法院建有能容纳60人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为干警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每个工作日下午下班前开放一小时。同时,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老法官介绍办案经验和优良传统、法律沙龙、百日办案竞赛、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等方式,为青年干警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
“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夸夸法院司法建设的新做法!”在江苏城市频道“环省普法行”栏目走进海安的法治文艺演出上,海安法院法警大队4名队员表演的快板节目《司法为民谱新篇》赢得了在场观众一片掌声。为丰富法官的业余生活,海安法院成立了“法官俱乐部”,每年投入专项活动经费,为干警们提供健身、娱乐场所,不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文艺会演、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法官们在严肃又活泼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健康。
在海安法院,“流动红旗”登堂入室,是全院13个审判业务部门每个月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该院先后出台了员额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等三类人员分类考核方案、标兵评选方案,年终重奖标兵、鼓励先进。实行审判质效指标数据周点评、月解读、季分析制度,着力提升法院审判质效水平。开展年度“百日办案竞赛”,将考核结果作为星级法官评比依据,突出典型示范引导作用,营造了“比、学、赶、超”的创先争优氛围,涌现出全国法官模范张贤儒、全国优秀法官孙翠燕、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丁培培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典型。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奋进的精神面貌夯实了履职的基础。2015年,海安法院知识产权庭钱军法官独任审理的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2016年,法警大队警员蒋龙元参加首届全国司法警察技能大比武夺得“基础理论”个人第一名,被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今年9月,法警大队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先进集体”。
“文法律之义,化公正之魂。”这是海安法院文化建设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海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任智峰深有感触地说,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为法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法院先后被省高院与省人社厅联合表彰为2013至2017年度“全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被省文明委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优秀法院”,同时海安法院大力推进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获评中国法治政府奖,被誉为“海安样本”。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