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萍:扎根司法领域30年 让法律有温度
2018-09-18 10:06:3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娄银生
陈燕萍带青少年参观法院。资料图片
  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记住了这张笑脸。一位平凡朴实的中年女性,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和春天般温暖的微笑。代表中国法官的陈燕萍精神,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年过50,扎根司法领域30年的陈燕萍,身份多重、光环无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陈燕萍,以女性特有的柔情和耐性,长久以来,对艾青这句名诗作了最好诠释。

  何晓敏的遭遇,曾让很多国人唏嘘不已。两岁时,她脸上长了两个神经纤维瘤,造成五官畸形。爸爸早逝,妈妈不辞而别。无助的孩子将亲生妈妈告上了法庭。令人痛心的是亲生妈妈并没有半点愧疚,善良的陈燕萍从此便成了晓敏的“法官妈妈”。她努力筹钱帮孩子治病整形,恢复孩子的健康和自信;她无微不至的照料让孩子重新感受到母爱,晓敏发自内心地叫她“法官妈妈”。

  2013年,晓敏从中专院校毕业,但由于视力、听力等多重残疾,工作并不好找。陈燕萍再次牵线搭桥,使得晓敏顺利进入了江苏民生特种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企业负责人倪加明同情她的遭遇,给她安排了相对轻松的工作,并经常对她嘘寒问暖。

  “今天起,你上班了,能够自食其力了。以后的路必须靠你自己走。”陈燕萍逼着自己严厉,告诫晓敏既然上班就要遵守厂里的规章制度,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混着过。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晓敏打电话要给陈妈妈买礼物。“妈妈不要,但是,你一定要给奶奶买一份。”陈燕萍特意关照。

  转眼10多年过去,晓敏有了自己的家,当了妈妈。“你们一定要努力,靠自己的一双手好好照顾孩子,孝敬长辈。”陈燕萍抱着晓敏的孩子,笑得开怀。

  何晓敏说,她一路走到今天,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陈燕萍的感谢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也十分感谢这么多年来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予她的帮助。今后,她一定会更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守护家庭,守护孩子……

  多年来,陈燕萍每当听着失去母爱的幼女呼唤妈妈,望着孤苦老人的佝偻背影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无论面对的是衣衫褴褛的老大爷,满脸愁苦的老大妈,还是怨气冲天的老大伯,陈燕萍总是真诚以对、语重心长。老人们叫她“闺女”,同龄人称她“大姐”,孩子们呼她“阿姨”“法官妈妈”。

  农村有句俗话叫“一代官司三代仇”。很多案件如果当庭依法判决,对法官来说倒是省心省力,但乡亲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埋下心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

  调解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陈燕萍始终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有的时候为了调解一件案件,要花上几倍于判决案件的精力。在一起房屋确权纠纷案中,经过多次开庭调解,原、被告和律师都认为调解无望了,但陈燕萍还是坚持要调到底,在她执著的坚持和反复努力下,最终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在一起因通道引发的案件中,原、被告是亲兄弟,因琐事弟媳打了大伯一个耳光,哥哥便挖沟阻止其通行,要求弟弟用迷信的方式赔礼驱晦气。亲友、村干部多次调解未能见效。陈燕萍接手案件后,先后十多次进村,请来了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者一道参与调解,讲情、讲法、讲理多管齐下,最后成就了一段以弟媳给大伯端茶赔礼打招呼的地方佳话。在陈燕萍所办案件中,有70%以上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达到了90%以上。

  常和陈燕萍打交道的季律师说,陈燕萍办案有一秘诀,就是她的笑。一张笑脸相迎,是多年来她“攻心为上”的法宝。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陈燕萍再苦再累,脸上却总洋溢着春天般甜美的微笑,她用这真诚暖心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鼓励和祝福,架起与当事人心灵之间的桥梁,唤起当事人内心的真情与良知。因此,陈燕萍特别强调微笑服务,将微笑办案理念融入司法活动中,尤其是在接待环节,总以和善的微笑为当事人奉献真诚,播撒人民司法的亲和力,像春风一样送给当事人温暖。季律师说,当事人到法庭不管带有多大的怨气、怒气甚至是火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消化,她的微笑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既是一种办案方法,更是法官难得的修养。

  多年来,陈燕萍办案其中70%的案件通过庭外调解结案。总结她的经验,正如她所说:“群众的赡养案件会有亲情,离婚案件会有旧情,邻里纠纷会有乡情,欠款纠纷会有友情,交通事故会有同情。这些‘情’,就是调解的基础所在,只要能唤起人间真情,很多恩恩怨怨都会烟消云散。”说到底,就是用心去感知,用心去办案。

  从2008年起,陈燕萍又多了几重身份——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自此,除了司法改革热点、完善法律机制,她关注的事情更多了。由于扎根基层,陈燕萍很快适应了代表与法官职责的“良性互动”,在司法实践中倾听民声,捕捉社会需求,带着问题去调研,同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代表建议,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陈燕萍代表工作室”成立,2018年1月,工作室入驻靖江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并吸纳了来自妇联、司法所、志愿者协会、心理健康协会等行业的优秀人才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调解工作,正式将工作室融入靖江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成为陈燕萍了解民意、化解纠纷的“第一窗口”。

  陈燕萍在处理一起渔民投资被骗案件时,一位渔民无意中谈到“现在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中华绒螯蟹、鳜鱼、刀鲚等长江珍贵品种濒临灭失”。一席话引起陈燕萍的注意,“鱼没了,就意味着渔民们没有了收入来源,这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陈燕萍马上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调研,到靖江市农业委员会就长江中下游珍贵鱼种的保护听取建议,并把调研成果和建议带到了当年的人代会上,提出要对珍贵鱼类资源进行保护,切实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靖江地处“长三角”经济带,经济发达,民间借贷很活跃。在办案过程中,陈燕萍发现由于风险大,不易监管,每年靖江出现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占受案总数的10%以上。仅2010年至2011年,就规范民间借贷事宜,她连续向全国人大提出6条建议。

  当选党代表后,陈燕萍关注的社会热点拓展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是国家的根基,必须高度关注,不断夯实。”多年来,她带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多次在党代会上鼓与呼。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十八大党代表期间,陈燕萍先后有40多条建议被采纳。

  长期奔走于基层一线,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女性,陈燕萍总是情不自禁地在法理之外,给许多失去生活信心的当事人送去关怀和温暖。一名当事人因自身生活无着落而失去孩子监护权,在要走向绝路的时候,陈燕萍及时制止了她:“不要做蠢事,要相信政府和我们这个社会。”在陈燕萍的劝导和帮助下,这位当事人学会了裁缝,如今还当上了老板,重新得到了孩子的监护权。

  陈燕萍就是这么一位“暖心”的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年她获得的褒奖不少,却从不独享,所得的十多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帮扶困难群众。

  “陈燕萍精神”人文解读

  “陈燕萍的工作和生活,凸显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的治理经验的成果,也凸显了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如何在基层和本土开展独特生活实践的探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谈到陈燕萍时有感而发。

  记者:思考和挖掘陈燕萍群众工作法,对于处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刻变革之中的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

  张颐武:陈燕萍这种司法与生活实践,一方面是从中国本土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价值观中寻找同法律秩序相关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她让爱心、情感和专业而严谨的法律判断之间有了契合。

  记者:陈燕萍独特的精神力量,为我们呈现与展示了怎样的中国传统人伦价值的意义?

  张颐武:我可以以“善”“仁”“爱”“诚”四者的完整统一,来描述“陈燕萍精神”对中国传统人伦价值的意义。

  记者:好的,很期待。

  张颐武:陈燕萍之“善”,展现为一种对于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在她这里,法律当然体现为具体的条文,但更体现在法律的精神之中;陈燕萍之“仁”,体现为对于“人”的真诚理解和深刻关爱,她始终以“仁心”感动“人心”;陈燕萍之“爱”,体现为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人间大爱,也是回馈社会和国家的高尚情怀;陈燕萍之“诚”,体现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诚意。她敞开自己的心灵,以心换心,让人们共同得到“心”的和谐。

  人物小档案

  陈燕萍,现任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她在法院工作30年,情系百姓,被誉为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关爱百姓,长期帮助残疾儿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模范法官”“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李科元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