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一线”标本兼治
——河南登封法院破解执行难工作纪实
2018-05-14 08:45:5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孙航
4月12日,登封下起了雨,气温骤降10度。
走在川口村进村的土路上,路很窄,一米多宽,一脚一个泥坑。
穿过一片麦子地,右拐就是被执行人的家。此时大门紧锁,杨军敲了敲门,无人应答。
“爬上去看看到底有没有人!”话音刚落,吕少阳和几位干警攀上墙头,往屋里张望。院子里空空如也。
申请执行人赵铁雷急了,“今天早上我刚看到他回家。”杨军拍了拍他的肩膀,“下次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
雨势稍大,干警们衣服淋湿了大半,裤腿上沾满泥点。
全国法院决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后,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开始驻扎到人民法庭开展工作,像这样挨村巡查是每天的常规工作。
“走下去,贴近人民群众办案。”用登封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杨军的话说,这是让群众深度了解执行的途径,也是集中时间和力量,进行集约化、精细化执行。
杨军的电话又响了,是申请执行人打来的,一位长期消失的被执行人出现了。
十五分钟后,杨军他们驱车到达离川口村6公里远的西施村村头。
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自从执行干警驻扎到告成人民法庭后,法庭二楼会议室就变成了临时办公室。
走进去,一张长方形大桌上堆着好几沓案卷和零散的材料,桌子另一头放着各种口味的泡面、火腿肠,还有昨晚吃剩的烧饼。
执行员王晓彦正在这里接待一位案件的当事人。
2016年7月,28岁的王晓彦调入执行局工作。当时和她一起进入执行局的60位同事平均年龄32岁,年龄最大的是杨军,今年36岁。也正是在那时,登封法院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执行难的原因方方面面。在登封法院院长赵洪印看来,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是法院内部存在的最大难题。
“这其中,人是关键因素。”赵洪印说。
2016年4月5日,赵洪印履职登封法院院长。刚到任没多久,他收到了纪检组对执行队伍的巡查意见——老龄化严重、办案不规范、存在请托现象……
“我们下决心整改,把人的问题解决。”
为了防止不规范执行在新老人员中间“交叉感染”,登封法院将原有的执行人员调岗,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干警进入执行局工作。
新组建的执行局第一次开会,赵洪印生了一肚子气。
年轻的干警们有的迟到、有的玩手机、有的坐姿懒散,“这种状态怎么开展执行工作!”
为了锤炼年轻干警的思想意志,执行局为他们安排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令行禁止,必须做到整齐划一。”
“带领年轻队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力山大’。”在杨军看来,年轻人思维活跃,有冲劲有激情,执行力、信息化程度、创新学习能力都很强。
但是,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能顶住压力吗?
解决执行难进入关键阶段,让干警们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杨军认为这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执行局努力营造公平环境,通过树立典型、分享经验等方式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每周五下午的局务会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奖罚分明。
“确实挺累的,但是能力提升得很快,看到办公室里挂着的几面锦旗,也特别有成就感。”王晓彦笑了笑。送走了当事人,她开始吃午饭。
办公室逐渐安静下来,伴着窗外的雨声,几位干警窝在椅子上睡着了。
执行员屈逍婷中午没有休息,她承办案件的当事人中午便来到了法庭。这个案子拖了很久,在她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调解的努力下逐渐有了转机。
这只是她手里100多个执行案中的一个。
“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
年轻化队伍的组建为登封法院执行新机制、新理念和信息化建设做好了人员准备。
“破解执行难需要有人、有机制、有理念、有创新、有信息化。”赵洪印口中的“五有”是相互交织的。登封法院执行局在“换血”的同时,开始探索确立执行五化机制。
诉讼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递给申请执行人王旭涛一份文件。
“执行风险告知书”,小声读了读标题,王旭涛感觉有点新鲜。他从包里掏出眼镜,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遇到一处不懂的地方,转身询问工作人员。“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王旭涛点了点头。
五化机制中,风险告知全程化让群众逐渐了解了哪些是执行不能,执行裁决监督化则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案办到底”的传统模式。登封法院设立执行裁决庭,对当事人的执行异议进行审理,定期对当事人回访,实现有效监督。
书记员张轲早上刚一上班就跑到指挥中心录入案件信息,在他看来五化机制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节点管控、流水作业。“执行流程信息化,在系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办案进度。”
张珂熟练地敲击着键盘,身旁是指挥中心的另外三台电脑。每台电脑都负责一项办案流程系统,干警们来来往往开展网络查控等工作,有条不紊。
“这么多案件怎么管理?靠人管得过来吗?”两年前,赵洪印带着刚组建的团队,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终本案件开展大摸底,随之而来的反思让赵洪印坚定了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决心。
从2016年开始,登封法院执行案件节点管控系统、案款管理系统、诉讼保全综合服务等平台陆续上线。
执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亮了,一张登封市地图突然出现,标有执行干警邵博名字的活点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工程师正在测试执行GIS可视管理系统,这是登封法院前不久投入研发的新项目。
车窗外大雨瓢泼。执行路上,邵博通过手机“移动执行”APP,将画面实施传输给指挥中心,随时沟通反馈。
与邵博一同出外勤的还有一位专门承担拘留、传唤等事务性工作的法警。“执行实施警务保障化减轻了执行员的负担,让我们更专心地办案。”执行二庭庭长吕少阳说。
在五化机制的探索中,赵洪印也在思考如何减轻干警压力的同时做到便民利民。以此思路为引领,保全措施执行化应运而生。
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案件会由立案庭统一立执行案号,移交执行局完成网络查控并集中执行完成。“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在网上一键完成,这样就使保全更集约。”赵洪印说。
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在执行指挥中心,赵洪印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
“执行难,一把手抓就不难。”在破解执行难这场战役中,赵洪印认为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赵洪印的手机几乎不离身。在“执行局”微信群里,他随时了解干警们的工作动态,随时与忙碌在一线的干警交流对话。直接的督导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把手的监督下,登封法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确立各项制度。一本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汇编,包含30项具体制度,共222页。
手里拿着这本制度汇编,赵洪印的心情很复杂。
他高兴,这些制度解决了以往执行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部分问题;他忧虑,要想彻底破解执行难,仅有这些制度够吗?
“解决执行难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从法院内部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增量、消化存量。”通过近两年时间督导执行,赵洪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治本,登封法院开始“追本溯源”。
登封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大禹勇敢、担当、为民的精神与法院工作高度对接。”登封法院“封调禹顺”调解机制贯穿矛盾纠纷的萌发、诉前、诉讼、执行等各个阶段,“让一部分纠纷不成为案件,进入执行的案件也就少了。”杨军指着墙上的示意图说。
速裁速执是另一种手段。登封法院通过速裁速执案件,提高了案件的自动履行率。立审执的有序衔接,进一步减少执行案件的产生。
赵洪印给这些措施起了个名字:“五点一线”审判管理新机制。多元化解是前端,繁简分流是核心,执行五化机制是保障,权力监督是根本,考核评价是手段,所有工作都围绕着一条主线——质效提升和人民满意。
“破解执行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去往下一个村庄的路上,杨军看着车窗外,若有所思。
在法院多个部门历练过,杨军对执行工作有着特别的体会。“通过破解执行难这一实战锤炼,建立起一套规范化执行的常态、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执行获得感、信任感得到延续。”杨军赶上了这次战役,使命感油然而生。
“要将2016年到2017年6月期间所有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必须执行到90%以上。”办公室里,赵洪印对今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采访间隙,赵洪印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群,一张一张浏览执行干警们用照片记录的一天工作。他喜欢看到这群年轻人齐心协力拼搏的样子。
晚上9时,执行干警们陆陆续续回到告成法庭。一同回来的还有今天入村排查找到的10位失信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家人全部履行完毕,要求提前解除拘留”,执行员钟向茹发来一张照片。
赵洪印马上输入几个“大拇指”,点赞。
雨还没有停,执行干警们今天的工作还在继续。4月12日,登封下起了雨,气温骤降10度。
走在川口村进村的土路上,路很窄,一米多宽,一脚一个泥坑。
穿过一片麦子地,右拐就是被执行人的家。此时大门紧锁,杨军敲了敲门,无人应答。
“爬上去看看到底有没有人!”话音刚落,吕少阳和几位干警攀上墙头,往屋里张望。院子里空空如也。
申请执行人赵铁雷急了,“今天早上我刚看到他回家。”杨军拍了拍他的肩膀,“下次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
雨势稍大,干警们衣服淋湿了大半,裤腿上沾满泥点。
全国法院决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后,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开始驻扎到人民法庭开展工作,像这样挨村巡查是每天的常规工作。
“走下去,贴近人民群众办案。”用登封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杨军的话说,这是让群众深度了解执行的途径,也是集中时间和力量,进行集约化、精细化执行。
杨军的电话又响了,是申请执行人打来的,一位长期消失的被执行人出现了。
十五分钟后,杨军他们驱车到达离川口村6公里远的西施村村头。
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自从执行干警驻扎到告成人民法庭后,法庭二楼会议室就变成了临时办公室。
走进去,一张长方形大桌上堆着好几沓案卷和零散的材料,桌子另一头放着各种口味的泡面、火腿肠,还有昨晚吃剩的烧饼。
执行员王晓彦正在这里接待一位案件的当事人。
2016年7月,28岁的王晓彦调入执行局工作。当时和她一起进入执行局的60位同事平均年龄32岁,年龄最大的是杨军,今年36岁。也正是在那时,登封法院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执行难的原因方方面面。在登封法院院长赵洪印看来,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是法院内部存在的最大难题。
“这其中,人是关键因素。”赵洪印说。
2016年4月5日,赵洪印履职登封法院院长。刚到任没多久,他收到了纪检组对执行队伍的巡查意见——老龄化严重、办案不规范、存在请托现象……
“我们下决心整改,把人的问题解决。”
为了防止不规范执行在新老人员中间“交叉感染”,登封法院将原有的执行人员调岗,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干警进入执行局工作。
新组建的执行局第一次开会,赵洪印生了一肚子气。
年轻的干警们有的迟到、有的玩手机、有的坐姿懒散,“这种状态怎么开展执行工作!”
为了锤炼年轻干警的思想意志,执行局为他们安排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令行禁止,必须做到整齐划一。”
“带领年轻队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力山大’。”在杨军看来,年轻人思维活跃,有冲劲有激情,执行力、信息化程度、创新学习能力都很强。
但是,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能顶住压力吗?
解决执行难进入关键阶段,让干警们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杨军认为这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执行局努力营造公平环境,通过树立典型、分享经验等方式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每周五下午的局务会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奖罚分明。
“确实挺累的,但是能力提升得很快,看到办公室里挂着的几面锦旗,也特别有成就感。”王晓彦笑了笑。送走了当事人,她开始吃午饭。
办公室逐渐安静下来,伴着窗外的雨声,几位干警窝在椅子上睡着了。
执行员屈逍婷中午没有休息,她承办案件的当事人中午便来到了法庭。这个案子拖了很久,在她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调解的努力下逐渐有了转机。
这只是她手里100多个执行案中的一个。
“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
年轻化队伍的组建为登封法院执行新机制、新理念和信息化建设做好了人员准备。
“破解执行难需要有人、有机制、有理念、有创新、有信息化。”赵洪印口中的“五有”是相互交织的。登封法院执行局在“换血”的同时,开始探索确立执行五化机制。
诉讼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递给申请执行人王旭涛一份文件。
“执行风险告知书”,小声读了读标题,王旭涛感觉有点新鲜。他从包里掏出眼镜,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遇到一处不懂的地方,转身询问工作人员。“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王旭涛点了点头。
五化机制中,风险告知全程化让群众逐渐了解了哪些是执行不能,执行裁决监督化则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案办到底”的传统模式。登封法院设立执行裁决庭,对当事人的执行异议进行审理,定期对当事人回访,实现有效监督。
书记员张轲早上刚一上班就跑到指挥中心录入案件信息,在他看来五化机制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节点管控、流水作业。“执行流程信息化,在系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办案进度。”
张珂熟练地敲击着键盘,身旁是指挥中心的另外三台电脑。每台电脑都负责一项办案流程系统,干警们来来往往开展网络查控等工作,有条不紊。
“这么多案件怎么管理?靠人管得过来吗?”两年前,赵洪印带着刚组建的团队,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终本案件开展大摸底,随之而来的反思让赵洪印坚定了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决心。
从2016年开始,登封法院执行案件节点管控系统、案款管理系统、诉讼保全综合服务等平台陆续上线。
执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亮了,一张登封市地图突然出现,标有执行干警邵博名字的活点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工程师正在测试执行GIS可视管理系统,这是登封法院前不久投入研发的新项目。
车窗外大雨瓢泼。执行路上,邵博通过手机“移动执行”APP,将画面实施传输给指挥中心,随时沟通反馈。
与邵博一同出外勤的还有一位专门承担拘留、传唤等事务性工作的法警。“执行实施警务保障化减轻了执行员的负担,让我们更专心地办案。”执行二庭庭长吕少阳说。
在五化机制的探索中,赵洪印也在思考如何减轻干警压力的同时做到便民利民。以此思路为引领,保全措施执行化应运而生。
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案件会由立案庭统一立执行案号,移交执行局完成网络查控并集中执行完成。“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在网上一键完成,这样就使保全更集约。”赵洪印说。
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在执行指挥中心,赵洪印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
“执行难,一把手抓就不难。”在破解执行难这场战役中,赵洪印认为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赵洪印的手机几乎不离身。在“执行局”微信群里,他随时了解干警们的工作动态,随时与忙碌在一线的干警交流对话。直接的督导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把手的监督下,登封法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确立各项制度。一本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汇编,包含30项具体制度,共222页。
手里拿着这本制度汇编,赵洪印的心情很复杂。
他高兴,这些制度解决了以往执行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部分问题;他忧虑,要想彻底破解执行难,仅有这些制度够吗?
“解决执行难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从法院内部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增量、消化存量。”通过近两年时间督导执行,赵洪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治本,登封法院开始“追本溯源”。
登封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大禹勇敢、担当、为民的精神与法院工作高度对接。”登封法院“封调禹顺”调解机制贯穿矛盾纠纷的萌发、诉前、诉讼、执行等各个阶段,“让一部分纠纷不成为案件,进入执行的案件也就少了。”杨军指着墙上的示意图说。
速裁速执是另一种手段。登封法院通过速裁速执案件,提高了案件的自动履行率。立审执的有序衔接,进一步减少执行案件的产生。
赵洪印给这些措施起了个名字:“五点一线”审判管理新机制。多元化解是前端,繁简分流是核心,执行五化机制是保障,权力监督是根本,考核评价是手段,所有工作都围绕着一条主线——质效提升和人民满意。
“破解执行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去往下一个村庄的路上,杨军看着车窗外,若有所思。
在法院多个部门历练过,杨军对执行工作有着特别的体会。“通过破解执行难这一实战锤炼,建立起一套规范化执行的常态、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执行获得感、信任感得到延续。”杨军赶上了这次战役,使命感油然而生。
“要将2016年到2017年6月期间所有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必须执行到90%以上。”办公室里,赵洪印对今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采访间隙,赵洪印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群,一张一张浏览执行干警们用照片记录的一天工作。他喜欢看到这群年轻人齐心协力拼搏的样子。
晚上9时,执行干警们陆陆续续回到告成法庭。一同回来的还有今天入村排查找到的10位失信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家人全部履行完毕,要求提前解除拘留”,执行员钟向茹发来一张照片。
赵洪印马上输入几个“大拇指”,点赞。
雨还没有停,执行干警们今天的工作还在继续。
走在川口村进村的土路上,路很窄,一米多宽,一脚一个泥坑。
穿过一片麦子地,右拐就是被执行人的家。此时大门紧锁,杨军敲了敲门,无人应答。
“爬上去看看到底有没有人!”话音刚落,吕少阳和几位干警攀上墙头,往屋里张望。院子里空空如也。
申请执行人赵铁雷急了,“今天早上我刚看到他回家。”杨军拍了拍他的肩膀,“下次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
雨势稍大,干警们衣服淋湿了大半,裤腿上沾满泥点。
全国法院决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后,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开始驻扎到人民法庭开展工作,像这样挨村巡查是每天的常规工作。
“走下去,贴近人民群众办案。”用登封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杨军的话说,这是让群众深度了解执行的途径,也是集中时间和力量,进行集约化、精细化执行。
杨军的电话又响了,是申请执行人打来的,一位长期消失的被执行人出现了。
十五分钟后,杨军他们驱车到达离川口村6公里远的西施村村头。
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自从执行干警驻扎到告成人民法庭后,法庭二楼会议室就变成了临时办公室。
走进去,一张长方形大桌上堆着好几沓案卷和零散的材料,桌子另一头放着各种口味的泡面、火腿肠,还有昨晚吃剩的烧饼。
执行员王晓彦正在这里接待一位案件的当事人。
2016年7月,28岁的王晓彦调入执行局工作。当时和她一起进入执行局的60位同事平均年龄32岁,年龄最大的是杨军,今年36岁。也正是在那时,登封法院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执行难的原因方方面面。在登封法院院长赵洪印看来,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是法院内部存在的最大难题。
“这其中,人是关键因素。”赵洪印说。
2016年4月5日,赵洪印履职登封法院院长。刚到任没多久,他收到了纪检组对执行队伍的巡查意见——老龄化严重、办案不规范、存在请托现象……
“我们下决心整改,把人的问题解决。”
为了防止不规范执行在新老人员中间“交叉感染”,登封法院将原有的执行人员调岗,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干警进入执行局工作。
新组建的执行局第一次开会,赵洪印生了一肚子气。
年轻的干警们有的迟到、有的玩手机、有的坐姿懒散,“这种状态怎么开展执行工作!”
为了锤炼年轻干警的思想意志,执行局为他们安排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令行禁止,必须做到整齐划一。”
“带领年轻队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力山大’。”在杨军看来,年轻人思维活跃,有冲劲有激情,执行力、信息化程度、创新学习能力都很强。
但是,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能顶住压力吗?
解决执行难进入关键阶段,让干警们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杨军认为这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执行局努力营造公平环境,通过树立典型、分享经验等方式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每周五下午的局务会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奖罚分明。
“确实挺累的,但是能力提升得很快,看到办公室里挂着的几面锦旗,也特别有成就感。”王晓彦笑了笑。送走了当事人,她开始吃午饭。
办公室逐渐安静下来,伴着窗外的雨声,几位干警窝在椅子上睡着了。
执行员屈逍婷中午没有休息,她承办案件的当事人中午便来到了法庭。这个案子拖了很久,在她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调解的努力下逐渐有了转机。
这只是她手里100多个执行案中的一个。
“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
年轻化队伍的组建为登封法院执行新机制、新理念和信息化建设做好了人员准备。
“破解执行难需要有人、有机制、有理念、有创新、有信息化。”赵洪印口中的“五有”是相互交织的。登封法院执行局在“换血”的同时,开始探索确立执行五化机制。
诉讼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递给申请执行人王旭涛一份文件。
“执行风险告知书”,小声读了读标题,王旭涛感觉有点新鲜。他从包里掏出眼镜,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遇到一处不懂的地方,转身询问工作人员。“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王旭涛点了点头。
五化机制中,风险告知全程化让群众逐渐了解了哪些是执行不能,执行裁决监督化则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案办到底”的传统模式。登封法院设立执行裁决庭,对当事人的执行异议进行审理,定期对当事人回访,实现有效监督。
书记员张轲早上刚一上班就跑到指挥中心录入案件信息,在他看来五化机制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节点管控、流水作业。“执行流程信息化,在系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办案进度。”
张珂熟练地敲击着键盘,身旁是指挥中心的另外三台电脑。每台电脑都负责一项办案流程系统,干警们来来往往开展网络查控等工作,有条不紊。
“这么多案件怎么管理?靠人管得过来吗?”两年前,赵洪印带着刚组建的团队,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终本案件开展大摸底,随之而来的反思让赵洪印坚定了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决心。
从2016年开始,登封法院执行案件节点管控系统、案款管理系统、诉讼保全综合服务等平台陆续上线。
执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亮了,一张登封市地图突然出现,标有执行干警邵博名字的活点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工程师正在测试执行GIS可视管理系统,这是登封法院前不久投入研发的新项目。
车窗外大雨瓢泼。执行路上,邵博通过手机“移动执行”APP,将画面实施传输给指挥中心,随时沟通反馈。
与邵博一同出外勤的还有一位专门承担拘留、传唤等事务性工作的法警。“执行实施警务保障化减轻了执行员的负担,让我们更专心地办案。”执行二庭庭长吕少阳说。
在五化机制的探索中,赵洪印也在思考如何减轻干警压力的同时做到便民利民。以此思路为引领,保全措施执行化应运而生。
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案件会由立案庭统一立执行案号,移交执行局完成网络查控并集中执行完成。“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在网上一键完成,这样就使保全更集约。”赵洪印说。
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在执行指挥中心,赵洪印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
“执行难,一把手抓就不难。”在破解执行难这场战役中,赵洪印认为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赵洪印的手机几乎不离身。在“执行局”微信群里,他随时了解干警们的工作动态,随时与忙碌在一线的干警交流对话。直接的督导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把手的监督下,登封法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确立各项制度。一本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汇编,包含30项具体制度,共222页。
手里拿着这本制度汇编,赵洪印的心情很复杂。
他高兴,这些制度解决了以往执行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部分问题;他忧虑,要想彻底破解执行难,仅有这些制度够吗?
“解决执行难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从法院内部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增量、消化存量。”通过近两年时间督导执行,赵洪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治本,登封法院开始“追本溯源”。
登封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大禹勇敢、担当、为民的精神与法院工作高度对接。”登封法院“封调禹顺”调解机制贯穿矛盾纠纷的萌发、诉前、诉讼、执行等各个阶段,“让一部分纠纷不成为案件,进入执行的案件也就少了。”杨军指着墙上的示意图说。
速裁速执是另一种手段。登封法院通过速裁速执案件,提高了案件的自动履行率。立审执的有序衔接,进一步减少执行案件的产生。
赵洪印给这些措施起了个名字:“五点一线”审判管理新机制。多元化解是前端,繁简分流是核心,执行五化机制是保障,权力监督是根本,考核评价是手段,所有工作都围绕着一条主线——质效提升和人民满意。
“破解执行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去往下一个村庄的路上,杨军看着车窗外,若有所思。
在法院多个部门历练过,杨军对执行工作有着特别的体会。“通过破解执行难这一实战锤炼,建立起一套规范化执行的常态、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执行获得感、信任感得到延续。”杨军赶上了这次战役,使命感油然而生。
“要将2016年到2017年6月期间所有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必须执行到90%以上。”办公室里,赵洪印对今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采访间隙,赵洪印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群,一张一张浏览执行干警们用照片记录的一天工作。他喜欢看到这群年轻人齐心协力拼搏的样子。
晚上9时,执行干警们陆陆续续回到告成法庭。一同回来的还有今天入村排查找到的10位失信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家人全部履行完毕,要求提前解除拘留”,执行员钟向茹发来一张照片。
赵洪印马上输入几个“大拇指”,点赞。
雨还没有停,执行干警们今天的工作还在继续。4月12日,登封下起了雨,气温骤降10度。
走在川口村进村的土路上,路很窄,一米多宽,一脚一个泥坑。
穿过一片麦子地,右拐就是被执行人的家。此时大门紧锁,杨军敲了敲门,无人应答。
“爬上去看看到底有没有人!”话音刚落,吕少阳和几位干警攀上墙头,往屋里张望。院子里空空如也。
申请执行人赵铁雷急了,“今天早上我刚看到他回家。”杨军拍了拍他的肩膀,“下次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
雨势稍大,干警们衣服淋湿了大半,裤腿上沾满泥点。
全国法院决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后,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开始驻扎到人民法庭开展工作,像这样挨村巡查是每天的常规工作。
“走下去,贴近人民群众办案。”用登封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杨军的话说,这是让群众深度了解执行的途径,也是集中时间和力量,进行集约化、精细化执行。
杨军的电话又响了,是申请执行人打来的,一位长期消失的被执行人出现了。
十五分钟后,杨军他们驱车到达离川口村6公里远的西施村村头。
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自从执行干警驻扎到告成人民法庭后,法庭二楼会议室就变成了临时办公室。
走进去,一张长方形大桌上堆着好几沓案卷和零散的材料,桌子另一头放着各种口味的泡面、火腿肠,还有昨晚吃剩的烧饼。
执行员王晓彦正在这里接待一位案件的当事人。
2016年7月,28岁的王晓彦调入执行局工作。当时和她一起进入执行局的60位同事平均年龄32岁,年龄最大的是杨军,今年36岁。也正是在那时,登封法院执行局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执行难的原因方方面面。在登封法院院长赵洪印看来,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是法院内部存在的最大难题。
“这其中,人是关键因素。”赵洪印说。
2016年4月5日,赵洪印履职登封法院院长。刚到任没多久,他收到了纪检组对执行队伍的巡查意见——老龄化严重、办案不规范、存在请托现象……
“我们下决心整改,把人的问题解决。”
为了防止不规范执行在新老人员中间“交叉感染”,登封法院将原有的执行人员调岗,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干警进入执行局工作。
新组建的执行局第一次开会,赵洪印生了一肚子气。
年轻的干警们有的迟到、有的玩手机、有的坐姿懒散,“这种状态怎么开展执行工作!”
为了锤炼年轻干警的思想意志,执行局为他们安排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令行禁止,必须做到整齐划一。”
“带领年轻队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压力山大’。”在杨军看来,年轻人思维活跃,有冲劲有激情,执行力、信息化程度、创新学习能力都很强。
但是,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能顶住压力吗?
解决执行难进入关键阶段,让干警们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杨军认为这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执行局努力营造公平环境,通过树立典型、分享经验等方式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每周五下午的局务会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奖罚分明。
“确实挺累的,但是能力提升得很快,看到办公室里挂着的几面锦旗,也特别有成就感。”王晓彦笑了笑。送走了当事人,她开始吃午饭。
办公室逐渐安静下来,伴着窗外的雨声,几位干警窝在椅子上睡着了。
执行员屈逍婷中午没有休息,她承办案件的当事人中午便来到了法庭。这个案子拖了很久,在她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调解的努力下逐渐有了转机。
这只是她手里100多个执行案中的一个。
“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
年轻化队伍的组建为登封法院执行新机制、新理念和信息化建设做好了人员准备。
“破解执行难需要有人、有机制、有理念、有创新、有信息化。”赵洪印口中的“五有”是相互交织的。登封法院执行局在“换血”的同时,开始探索确立执行五化机制。
诉讼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递给申请执行人王旭涛一份文件。
“执行风险告知书”,小声读了读标题,王旭涛感觉有点新鲜。他从包里掏出眼镜,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遇到一处不懂的地方,转身询问工作人员。“原来执行也是存在风险的。”王旭涛点了点头。
五化机制中,风险告知全程化让群众逐渐了解了哪些是执行不能,执行裁决监督化则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案办到底”的传统模式。登封法院设立执行裁决庭,对当事人的执行异议进行审理,定期对当事人回访,实现有效监督。
书记员张轲早上刚一上班就跑到指挥中心录入案件信息,在他看来五化机制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节点管控、流水作业。“执行流程信息化,在系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办案进度。”
张珂熟练地敲击着键盘,身旁是指挥中心的另外三台电脑。每台电脑都负责一项办案流程系统,干警们来来往往开展网络查控等工作,有条不紊。
“这么多案件怎么管理?靠人管得过来吗?”两年前,赵洪印带着刚组建的团队,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终本案件开展大摸底,随之而来的反思让赵洪印坚定了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决心。
从2016年开始,登封法院执行案件节点管控系统、案款管理系统、诉讼保全综合服务等平台陆续上线。
执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亮了,一张登封市地图突然出现,标有执行干警邵博名字的活点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工程师正在测试执行GIS可视管理系统,这是登封法院前不久投入研发的新项目。
车窗外大雨瓢泼。执行路上,邵博通过手机“移动执行”APP,将画面实施传输给指挥中心,随时沟通反馈。
与邵博一同出外勤的还有一位专门承担拘留、传唤等事务性工作的法警。“执行实施警务保障化减轻了执行员的负担,让我们更专心地办案。”执行二庭庭长吕少阳说。
在五化机制的探索中,赵洪印也在思考如何减轻干警压力的同时做到便民利民。以此思路为引领,保全措施执行化应运而生。
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案件会由立案庭统一立执行案号,移交执行局完成网络查控并集中执行完成。“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在网上一键完成,这样就使保全更集约。”赵洪印说。
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在执行指挥中心,赵洪印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
“执行难,一把手抓就不难。”在破解执行难这场战役中,赵洪印认为一把手必须当“先锋官”。
赵洪印的手机几乎不离身。在“执行局”微信群里,他随时了解干警们的工作动态,随时与忙碌在一线的干警交流对话。直接的督导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把手的监督下,登封法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确立各项制度。一本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汇编,包含30项具体制度,共222页。
手里拿着这本制度汇编,赵洪印的心情很复杂。
他高兴,这些制度解决了以往执行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部分问题;他忧虑,要想彻底破解执行难,仅有这些制度够吗?
“解决执行难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从法院内部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增量、消化存量。”通过近两年时间督导执行,赵洪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治本,登封法院开始“追本溯源”。
登封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大禹勇敢、担当、为民的精神与法院工作高度对接。”登封法院“封调禹顺”调解机制贯穿矛盾纠纷的萌发、诉前、诉讼、执行等各个阶段,“让一部分纠纷不成为案件,进入执行的案件也就少了。”杨军指着墙上的示意图说。
速裁速执是另一种手段。登封法院通过速裁速执案件,提高了案件的自动履行率。立审执的有序衔接,进一步减少执行案件的产生。
赵洪印给这些措施起了个名字:“五点一线”审判管理新机制。多元化解是前端,繁简分流是核心,执行五化机制是保障,权力监督是根本,考核评价是手段,所有工作都围绕着一条主线——质效提升和人民满意。
“破解执行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去往下一个村庄的路上,杨军看着车窗外,若有所思。
在法院多个部门历练过,杨军对执行工作有着特别的体会。“通过破解执行难这一实战锤炼,建立起一套规范化执行的常态、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执行获得感、信任感得到延续。”杨军赶上了这次战役,使命感油然而生。
“要将2016年到2017年6月期间所有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必须执行到90%以上。”办公室里,赵洪印对今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采访间隙,赵洪印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群,一张一张浏览执行干警们用照片记录的一天工作。他喜欢看到这群年轻人齐心协力拼搏的样子。
晚上9时,执行干警们陆陆续续回到告成法庭。一同回来的还有今天入村排查找到的10位失信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家人全部履行完毕,要求提前解除拘留”,执行员钟向茹发来一张照片。
赵洪印马上输入几个“大拇指”,点赞。
雨还没有停,执行干警们今天的工作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