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内外,我们都应是有温度的存在
——读麦克尤恩《儿童法案》
2018-05-11 16:52:0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陈国平
  题记:“法庭在解决任何关涉……儿童养育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儿童的福祉。”《儿童法案》第一款(a)(1989年)

  《儿童法案》是麦克尤恩出版于2014年的一部小型杰作。直到2017年,它的中译本才姗姗与大家见面,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女主角菲奥娜是一个严谨理性的高等法院女法官,她以合理睿智地处理各类案件而闻名。然而,这个手握职权,外表光鲜的女法官却在年近六旬时遇到了人生的劫难,她遭遇丈夫的出轨,原本幸福得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正当菲奥娜开始怀疑以往笃定的爱情选择,不断纠结在与丈夫三十多年婚姻生活琐碎的回忆中时,十七岁的男孩亚当“闯入”了她的生活。这个患有白血病的男孩和他的父母同样处于生命的震荡之中。作为耶和华见证教的忠实信徒,亚当和他的双亲都秉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拒绝接受他人的输血,然而这样势必会让亚当付出生命的代价。矛盾就在于,医院诉求法院作出准予对亚当进行输血治疗的法案,恰好,该案件由菲奥娜奉审理。在经过了第一次开庭审理之后,菲奥娜并没有得出判决的结论,但是庭审中各方对未满十八岁的亚当是否应当接受输血已经亚当是否具有“吉利克能力”(与我国民事行为能力意思相当)的争辩,让菲奥娜对这个即将殒命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她决定前往医院探望亚当。不出意外的,在医院见到苍白而脆弱的亚当时,正处于感情极度脆弱的菲奥娜与亚当产生了共鸣。他们心心相惜、相互慰藉,他们聊起诗歌和艺术,他们歌唱和诵读,他们用人文艺术驱赶生活的复杂多变和生命的反复无常,他们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对抗生命的不公。最终,菲奥娜以儿童的福祉出发,做出了强制输血的判决,挽救了这个苍白却俊美的男孩。

  然而故事并未在此戛然而止。最初,亚当也为自己的身体注入了其他人的血液感到恶心,并痛骂大法官菲奥娜。但是,当他看到笃信耶和华见证教的父母因判决喜极而泣的时候,他的信仰第一次出现怀疑的裂缝,他甚至认为此前的信仰是荒唐可笑的,而菲奥娜拯救了他。随后他不断给菲奥娜写信,或是诗歌,或是自己的心情随笔。尽管菲奥娜置之不理,亚当依然暗中跟随菲奥娜。亚当逐渐地摒弃原来的信仰,并时常与父亲争吵。他将菲奥娜视为能指引自己人生方向的导师,他甚至不远千里追踪菲奥娜到一个乡间别墅,在那里,他表达想同菲奥娜住在一起,并将努力工作以支付租金,这一请求被菲奥娜当场否定。菲奥娜找来司机要将亚当送回家,然而临行前,菲奥娜却鬼使神差的吻了亚当。此后,菲奥娜的理性自持保证她自那以后再未联系亚当,亚当在那之后寄给了菲奥娜一首诗。几个月以后,菲奥娜听说亚当白血病复发,已年满十八岁的亚当此时决定拒绝输血,最终离开了人世,奥菲娜深感不安和忧伤,读罢,法官菲奥娜在婚姻危机中心力交瘁的模样、法庭上关于是否应当对耶和华见证教徒进行输血的激辩、亚当孱弱而苍白的面容交织成一面网,沉重地笼罩在我的心间。小说并未说明亚当拒绝输血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是其对宗教信仰的回归?亦或其对菲奥娜的感情无法得到回应?这也正是作者留给读者最深的思考,《儿童法案》将有关亚当生死的选择置于宗教信仰和世俗道德激烈交锋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悖论。

  读这本书的时候,《阳关下的法庭》恰好正在央视热播。不论是《儿童法案》,还是《阳光下的法庭》,作为一名前法官(现在为辅助人员),笔者都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菲奥娜用法官的理性强压着因丈夫出轨带来的各种杂乱思绪,每天都有条不紊的审理每一个案件;白雪梅面对儿子的交通事故、丈夫信访、群众闹访,依然保持一名法官的沉稳;穆国柱多年面对患有严重肌肉萎缩的妻子和当事人的报复,坚持审完了最后一个环保案。所有的这些都表明,法袍之下,法官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个体,他们同样每天经历着生活的琐碎、心酸,甚至痛苦的挣扎,但神圣的使命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让他们始终坚如磐石,不论个人的生活遭遇怎样的窘境,法庭之上,他们都是一名心无旁骛的法官,这是两部作品均呈现给受众的共性之一。

  其实,两部作品呈现了东西方司法的另一个共性——司法者都不该是冰冷的个体,而应是有温度的存在。这一共性在两部作品中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表达。

  穆国柱在离职时送给了同事一本《安徒生童话》并说道:“我们作为一名法官,要经历无数的人间黑暗,案子审多了,心也就变硬了,我希望用这本书提醒你,永远做一个有温度的司法者”。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笔者,正好契合了《阳光下的法庭》所要表达的主旨,也是这部剧极力要带给观众最大的感受。诚如白雪梅在环保案中作出的创新判决结果,判后又促成了志成化工的并购升级;又如白雪梅在炎热的太阳下,坐在台阶上与群众释法明理,让忐忑的群众吃下定心丸。《阳光下的法庭》传达了这样的主旨,法庭内外,法官都是有温度的存在。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法治题材影视,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迎合了当下依法治国的需求,能够让观众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法治现状和法官生态。

  《儿童法案》则用亚当的死亡反衬菲奥娜庭外的冷漠(当然,这并不是这部作品要传达的主要旨趣)。亚当最后为何再度拒绝输血?我倒觉得不是他重拾了耶和华见证教的信仰,而是无所适从的信仰使然,他视为人生导师的奥菲娜完全漠视他,当一个人信仰破碎的时候,最需要的,是重构人生方向所必须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亚当的宗教狂父母给不了他的,而他最信任的奥菲娜又遥不可及,这份空白造就了他的恐慌和不甘,造成了他对生命的放弃。因此,菲奥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缺乏温度的。菲奥娜可以在裁判中恰到好处的阐述英国儿童法案以儿童福祉为根本着眼点的原则,却在判决作出后冷漠的对待当事人。这不禁令人感到遗憾。当然,这并不是说菲奥娜应当接受亚当初始、懵懂的仰慕或者爱意,或许她要做的只是在亚当成长的道路上再多一次指引,多一次耐心的疏导。问题在于,菲奥娜将“优先考虑儿童的福祉”这一极具司法温度的原则刻板的限定在法庭之内,或许她认为对法庭外的亚当不具有任何的义务,何况亚当的要求与其作出的法案没有任何关联。从这点来说,温度,是司法者高贵而稀缺的品格。

  但,白雪梅做到了。或许,这也是中国法官与英国法国最大的差异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