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知产法庭 三位女将和她们眼中的创新
2018-04-23 13:56:2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吟秋 周元卿
  • 刘佳欣
  • 范瑶
  • 王宏丞
  创新是用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是用执著的梦想编织的彩虹,是用专业的知识筑起的靓丽风景。而全国首家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派出法庭——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中关村法庭的法官和法官助理们在知识产权司法的最前沿工作,他们不拘一格,敢于放开思路,用智慧和实干更快更好地适应了日新月异变化的司法改革。近日,记者走进中关村法庭,带您体验一下该庭的独特魅力。

  ■员额法官刘佳欣:信息化助力速裁

  人间四月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当天上午9时,中关村法庭速裁组员额法官刘佳欣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法庭,等待她的是上下午各5个类案速裁案件。

  与刘佳欣搭档的书记员张立刚早已在场,他麻利地把一份材料放到刘佳欣面前。目前,这对搭档组成的知识产权速裁团队承担了法庭三分之一的简易案件的审判工作,去年年结案量达到1550件,结案率达96.5%,为全市知识产权审判口结案数第一名。

  “近几年,法庭案多人少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庭长陈昶屹在一番论证后,决心改革案件处理的生产方式,利用司法大数据,以信息化手段为突破口,将法官从技术含量低的程序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到案件的实体裁判中。”刘佳欣介绍说,基于上述原因,中关村法庭尝试进行案件管理,把法律关系和性质类似的批量案件集中起来,成立速裁组来专门办理,并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加速案件流转。

  “高效的背后一定离不开辛勤的工作、科学的方法和不断的学习,同时还要努力发挥书记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其适应自己的工作方法。”原来,实施全流程全要素速裁机制和审判标准管理是这对搭档取得佳绩的秘密武器。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探索实施了利用知识产权、人格权案件“权属—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各要素较为齐整的特点,引导当事人规范举证,简化庭前会议,并与庭审程序有效结合,同时探索要素式文书,在充分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基础上精简环节;从分案后到送达诉讼材料再到法官开庭、当庭宣判、文书送达做到无缝衔接,总结出一整套全流程全要素速裁工作方法;启用“互联网+”的创新审理模式,在知识产权速裁案件中全流程适用各种信息系统,并尝试适用远程视频审理案件,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

  快乐生活,美丽工作是刘佳欣对自己的要求。她敬业踏实,创新开拓,调研能力突出,在案件审理中坚持“边审边研”,所参与撰写的案例、调研报告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显示了一名知产法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访谈

  记者:自2013年中关村法庭成立至今,您一直在法庭工作,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刘佳欣:2012年,我刚进入海淀法院就被分配到中关村法庭,当时法庭尚在筹备成立阶段,大家戏称我是“中关村法庭第一人”。

  5年多的中关村法庭生涯,让我对它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我开始了从法学院学生向法院法官的转变;在这里,我打开了实现自我梦想的天窗。更自豪的是,由于所审理案件的特殊性,中关村法庭常常成为热搜和焦点,有时在大街上走路随便看到的品牌都可能是正在手里审理的案件,有时看个电影都在想这片子可能要来我们这儿起诉了。知产案件是风向标,法律的背后是市场和产业问题,我们法官在审理每个案件时都要保持慎之又慎。

  记者:中关村法庭和一般的派出法庭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

  刘佳欣:作为全国第一家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派出法庭,中关村法庭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我觉得可用又“新”又“专”来概括。

  “新”,一方面是指受理的案件“新”,中关村法庭管辖范围内集合了百度、搜狐、新浪等高新技术企业,决定了受理的案件紧跟时下热点,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多为理论、实务界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是审判机制的创新,中关村法庭一贯贯彻“快审快结”“打造精品”的原则,打造全流程速裁审判机制与探索建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信息化审判机制是中关村法庭对审判机制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专”,是指中关村法庭虽然成立时间只有5年,但是却以其专业化的审判著称。随着辖区内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企业间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审理的案件涉及各个行业,包括综合性网站、数字图书馆、视频网站、垂直搜索网站、社交网络、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全部类型,其中涌现了很多专业性法官,如庭长陈昶屹、法官郭振华、法官王宏丞等。

  记者:中关村法庭现有的法官和法官助理全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更有一位博士后、两位博士的豪华阵容,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佳欣:中关村法庭带给我的宝贵财富之一是有这么多的好老师,他们不仅教给了我很多专业知识,还教会了我很多处理案件的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时常被身边优秀的同事、专家辅助人以及当事人律师的专业水准给“头脑风暴”,感觉每天都在挑战自己,但也促使自己每天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法官助理范瑶:

  经验传递助推成长

  “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我感觉司法工作无小事,只有从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联系、组织调解、草拟文书等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扎实地做好,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范瑶,中关村法庭法官助理。做事努力,细致认真,条理性强,柔弱清秀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侠义之心,是熟悉范瑶的人对她的评价。

  范瑶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硕士、荷兰莱顿大学欧盟和国际商法硕士(LLM),自2013年入院起在中关村法庭担任法官助理,主要协助法官办理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及涉网络人格权纠纷案件。自今年始,她负责法庭诉前调解工作,勇于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诉调对接多元化纠纷解决经验,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纠纷化解及案件繁简分流识别效果。

  “积累了法律知识及纠纷解决的能力,养成了对于事实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更为重要的是见到了利益和生活的复杂性以及获得了维护公平正义的满足感。”谈起工作收获,范瑶沉思了一会儿,她用轻柔的话语说道,但眼神坚定,瞬间让人感受到她纤细身躯内充满了力量。

  访谈

  记者:作为一名法官助理,在中关村这样一个“明星法庭”工作,您有什么感受?

  范瑶:法庭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自己获益颇丰。我们法庭目前有25人,11名入额法官。既有全国优秀法官陈昶屹,还有像审理过滴滴打车商标侵权案、同性恋人格权案这样的资深法官王宏丞,但更多的是像我这样的法官助理及书记员。法庭始终没有把“充电”落下。法庭组织的“海知讲堂”邀请知名法学院校的知识产权教授担当主讲、“中关村论坛”吸引着各互联网公司的“大咖”前来切磋、“海知专业法官会议”上法官们讨论着审判实务中遇到的难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自己收获很多。

  “大家都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把司法观点、司法规则提炼出来,这样后来者、年轻人可以站在他们的肩上继续前行,而不必重复摸索。”范瑶介绍说,今年,海淀法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借此契机,陈昶屹在庭室提出知识管理的目标,节约了探索的成本,加速了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极大助推了像她这样的年轻人的成长。

  记者:近三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关村法庭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直线上升,你们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

  范瑶:立案登记制实施后,案件数量增长确实较快。为加快案件流转、提高审判效率,中关村法庭经多次讨论,确立了全流程化速裁审判机制,在建立速裁组之余,探索实行诉前调解。

  中关村法庭一般是把案件事实清晰简单、原告权属无问题、一些批量案件等纳入诉前调解范畴。当然,这部分工作正处于摸索阶段,但我们是用研究和严谨的态度在认认真真做工作。

  值得强调的是,任何创新工作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这是红线不能碰。但我庆幸自己有机会去做诉前调解这方面的探索工作,事实上,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法官的工作压力。

  记者:您今年开始负责诉前调解工作,感受如何?

  范瑶:我和我身边的人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进入法院工作,之前的学习经历似乎都指向另外的领域。但来到法院之后见到了许多为司法事业默默付出的优秀且极具专业素养的法官,非常敬佩。另外,坐在法台上的感觉真好,我很珍惜这个位置。

  ■资深法官王宏丞:

  专业审判创制“首例”

  4月17日,中关村法庭法官王宏丞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认真拿起放在桌上的案卷,开始为一场庭审做准备。

  上午9时30分,在站起身的一刻,她再次快速翻阅了一遍一起纠纷需要着重注意的部分之后,然后大步向法庭走去。

  这是一起侵犯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原告诉被告侵犯商标权。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庭审正式开始。王宏丞坐在审判席上,认真聆听着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对每一个重要细节、每一个疑点都反复确认,并用自己的节奏控制着庭审进程,整个庭审过程严格按照庭审流程规则进行,气氛庄严肃穆。

  经历过王宏丞庭审的当事人和代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她不仅专业素养高,而且气场强大,是个让人信得过的法官。

  有例为证:王宏丞2014年审理的首例同性恋人格权侵权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选,原告主体的特殊性和其要求法院确认对同性恋治疗侵犯一般人格权的诉讼请求,使其诉讼目的并不局限于个案,审慎的审理使该案未被扩展至泛指的某个群体,又对当事人的人身权利给予了积极的保护。

  2015年审结的滴滴打车侵犯商标权一案入选2015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该案针对“互联网+”服务平台中的借助智能手机,使用移动应用程序APP,搭建软件信息平台的经营方式中均不可避免地使用通信和互联网作为定位和联系的方式和工具,确认对此类应用程序分类的确定应参考其实际功能和商标权人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性判断,不应仅以使用通讯网络等手段,认定其侵犯通信类商标的专有使用权。

  “没有先例可循,我们不停探索创新,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依法判决,尽力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传播、利益和价值的平衡,促进知识产权使用和竞争的良性发展。”198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的王宏丞,2000年取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已在海淀法院工作30年。因所审理案件的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2016年她撰写的裁判文书获得海淀法院金玫奖。

  在王宏丞看来,将自身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司法判决,提炼出规则,上升为社会法律规范,这是她和同事们坚持的方向。

  访谈

  记者:作为资深知产法官,您眼中的中关村法庭与其他法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宏丞:中关村法庭的队建特色主要集中于“网络”“科技”“知识”三大方面,主要审理包括涉网络知识产权案件、涉网络媒体侵权及涉网络人格权侵权案件。法庭成立5年多以来,已审理各类案件1.2万余件,其中不乏全国、全市的首例创新审判机制。此外,每年都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联合发布前沿性调研报告,提升了中关村法庭的审判影响力、司法公信力、业界引领力。

  记者:在工作中,您感觉中关村法庭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是哪一点?

  王宏丞:司法改革背景下,中关村法庭完善庭内繁简分流与配套审判模式的对接机制,探索实施全流程全要素速裁机制和审判标准化管理。通过对庭内案件类型的调研分析,将案件类型区分为串案、类案、普案、重案等标准类型,建立案件与审判单元对应性台账,在分案时通过繁简分流机制,将相应的案件导入诉前调解、速裁团队、普通团队,实现分案的类型与导入标准化。同时,针对速裁审判及普通审判的差异性,庭内通过流程导图、标准化繁简手册、庭审要点归纳、审理计划、庭审观摩、节点分析、“中关思享”业务分享会等一系列措施,对速裁审判流程与普通审判流程进行节点分析与标准化导流,对类型化案件的要素准备与审理要点实施归入类型化、类型要素化、要素标准化,提升原有审判模式从流程到实体的的规范性与效率性。

  记者:工作30年来,您有怎样的工作感受和体会?

  王宏丞:作为中关村法庭的一名一线办案法官,就要紧跟网络时代,运用科技力量,做好知识管理,培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工作习惯,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审判质效,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保驾护航,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悉,中关村法庭像刘佳欣、范瑶、王宏丞这样奋力拼搏在岗位上的法官和其他司法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在这个优秀的大家庭里一起卖力生长,一起茁壮成长,一起走过繁花似锦、春华秋实的四季风光。
责任编辑:庞宇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