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顽瘴痼疾 保障合法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
2018-03-12 09:25:3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白龙飞 王珊珊
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之年,任务十分繁重,人民法院将全力以赴,整体联动,不畏艰难险阻,确保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坚决攻克这一妨碍公平正义、损害人民权益的顽瘴痼疾。
两年前,周强院长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两年时间里,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执行难终将成为“过去时”
“执行工作不是粗活,执行工作是一门艺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认为,执行工作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要下力气提高执行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
“春雷行动”“夏日雷霆”“百日会战”,全国各地法院纷纷展开专项执行行动,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涉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成重点工作。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格局,建立网络查控体系,健全执行管理机制,强力实施信用联合惩戒,一张执行大网已全面拉开……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224.6万件,执结2100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了82.4%、74.4%和164.1%。
“如今,各级法院为基本解决执行难多措并举、攻坚克难,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说,相信执行难问题终将成为“过去时”。
坚决维护生效判决和法律权威
生效判决无法得到执行,就是对司法公信力的践踏和破坏。破解执行难,就是要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生效判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查人找物难,财产变现难,一直是困扰执行工作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厉莉说,要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执行改革工作不断前进,力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有效破解了查人找物的难题。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已与公安部、银监会等10多个单位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共查询案件3910万件次,冻结款项2020.7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执行效率。
为破解财产变现难题,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实施网络司法拍卖,将拍卖流程公开,将司法拍卖置于阳光下。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2017年3月上线以来,共进行网络拍卖36.9万次,成交额2545.3亿元,溢价率52%,为当事人节省佣金78亿元。
联合惩戒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现在明火执仗抗拒执行的少了,但规避执行的手段花样翻新、隐蔽性强,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吴偕林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也有相同的感受,“在执行实践中,由于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够健全,很多被执行人东躲西藏,甚至举家外迁,故意逃废债务。”寇昉说,还有的被执行人以“假离婚、假破产、关联交易”等手段隐匿、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给执行工作带来困难。
还有些失信被执行人利用虚假诉讼转移财产,利用互联网金融转移、隐匿财产等来规避执行,“这类情况多发且花样百出,亟待继续加强打击、加大惩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城街道西安村党委书记章联生说。
两年时间里,各级法院布织天罗地网打击失信被执行人,运用执行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核查,对拒不履行的失信被执行人穷尽一切执行措施和执行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联合国家发改委等60多个单位构建信用惩戒网络。全国法院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996.1万人次,限制1014.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391.2万人次乘坐动车和高铁,221.5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加大对抗拒执行行为惩治力度,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罪犯9824人。
“法院的联合惩戒失信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健全。”朱列玉认为,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纳入“黑名单”的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惩戒格局已基本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市长雷应敏说,人民法院这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做成了讲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而没有做成的大事,让“老赖”无处藏身,破解执行难问题力度很大。
两年前,周强院长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两年时间里,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执行难终将成为“过去时”
“执行工作不是粗活,执行工作是一门艺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认为,执行工作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要下力气提高执行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
“春雷行动”“夏日雷霆”“百日会战”,全国各地法院纷纷展开专项执行行动,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涉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成重点工作。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格局,建立网络查控体系,健全执行管理机制,强力实施信用联合惩戒,一张执行大网已全面拉开……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2224.6万件,执结2100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了82.4%、74.4%和164.1%。
“如今,各级法院为基本解决执行难多措并举、攻坚克难,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说,相信执行难问题终将成为“过去时”。
坚决维护生效判决和法律权威
生效判决无法得到执行,就是对司法公信力的践踏和破坏。破解执行难,就是要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生效判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查人找物难,财产变现难,一直是困扰执行工作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厉莉说,要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执行改革工作不断前进,力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有效破解了查人找物的难题。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已与公安部、银监会等10多个单位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共查询案件3910万件次,冻结款项2020.7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执行效率。
为破解财产变现难题,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实施网络司法拍卖,将拍卖流程公开,将司法拍卖置于阳光下。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2017年3月上线以来,共进行网络拍卖36.9万次,成交额2545.3亿元,溢价率52%,为当事人节省佣金78亿元。
联合惩戒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现在明火执仗抗拒执行的少了,但规避执行的手段花样翻新、隐蔽性强,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吴偕林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也有相同的感受,“在执行实践中,由于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够健全,很多被执行人东躲西藏,甚至举家外迁,故意逃废债务。”寇昉说,还有的被执行人以“假离婚、假破产、关联交易”等手段隐匿、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给执行工作带来困难。
还有些失信被执行人利用虚假诉讼转移财产,利用互联网金融转移、隐匿财产等来规避执行,“这类情况多发且花样百出,亟待继续加强打击、加大惩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城街道西安村党委书记章联生说。
两年时间里,各级法院布织天罗地网打击失信被执行人,运用执行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核查,对拒不履行的失信被执行人穷尽一切执行措施和执行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联合国家发改委等60多个单位构建信用惩戒网络。全国法院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996.1万人次,限制1014.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391.2万人次乘坐动车和高铁,221.5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加大对抗拒执行行为惩治力度,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罪犯9824人。
“法院的联合惩戒失信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健全。”朱列玉认为,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纳入“黑名单”的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惩戒格局已基本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市长雷应敏说,人民法院这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做成了讲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而没有做成的大事,让“老赖”无处藏身,破解执行难问题力度很大。
责任编辑:刘瑞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