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流动办案的“轻骑兵”
——记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新疆昭苏法院察汗乌苏法庭庭长巴图巴依尔
2018-02-28 15:34:3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书林 吴新民 李姗姗
巴图巴依尔(左一)带领法庭干警们乘马车赴牧区办案。 殷长虹 摄
  个人简介:巴图巴依尔,蒙古族,1977年9月出生,西北民族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98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人民法院察汗乌苏人民法庭庭长。他长期工作在基层化解纠纷一线,结合执法办案开展法治宣讲、参与平安综治,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2018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

  巴图巴依尔所在的察汗乌苏法庭,地处新疆伊犁边境线上,海拔2018米,高寒缺氧,冬长夏短,6月飘雪,气候变化无常。人民法庭管辖的4个乡镇(场)蜿蜒在48000平方公里边境线上。

  练就多种语言

  人民法庭辖区的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族等7.6万农牧民分散居住,多民族、多语种。2007年10月,巴图巴依尔初来,最大的困难还不是落后的办案条件,而是多语种的语言障碍。因为,审理案件化解纠纷需要靠语言沟通进而做动员疏导,参与综治做群众工作同样也要靠深入谈心交流。

  巴图巴依尔下定决心,一定要攻下多种语言关。从那时起,他制订了学习计划,买来互译词典等相关书籍,带领全庭4名干警共同学习,多说、多写、多练。法庭走廊里挂起了语言学习小黑板,一天学一句,相互提问,不忘练习。最重要的是走近各族群众请教,在与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练就语言。

  如今,巴图巴依尔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用不同语言与这里的农牧民群众沟通交流。能够运用汉、蒙、哈萨克、柯尔克孜4种语言文字审理案件、制作法律文书。昭苏县人大代表、胡松图哈尔逊乡喀拉苏村党支部书记孙茂称赞巴图巴依尔:“练就多种语言,亲近了群众,增进了理解,提升了办案公信力。”

  坚持流动办案

  辖区点多线长、纠纷繁多,农牧民诉讼困难。农牧区交通不便,巴图巴依尔就骑马巡回,“马背法庭”便利了各族群众。到了严寒隆冬,大雪堵阻了去路,就用马拉爬犁办案,“爬犁法庭”穿梭流动在边境线上。察汗乌苏乡乡长孟克包力德由衷赞叹道:“巴图巴依尔心系群众,宁愿自己多跑路,也让牧民少跑腿。”

  去年2月转场前,昭苏林场的哈萨克族牧民哈里别克想卖掉自己的一匹骒马。为能卖个好价钱,他谎称骒马已怀胎俩月。牲畜交易巴扎(集市)上,夏塔柯尔克孜民族乡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祖力甫哈尔看上了这匹骒马,他轻信了“骒马已怀胎俩月”的谎话,以9800元高价买到了骒马。

  秋去冬来,骒马也没生出马驹来, 祖力甫哈尔找哈里别克讲理。哈里别克则认为,买卖已经成交且已过数月,不能反悔,为此引发诉讼。

  立案后,巴图巴依尔组织双方反复调解,未能达成一致。尔后,他来回奔跑在哈里别克所在的阔斯托别村和祖力甫哈尔所在的达尔吉村,耐心阐释刚颁布的民法总则相关规定。调解最终,骒马返还,哈里别克退还祖力甫哈尔9800元马款,并赔偿饲养骒马的草料费2800元。

  塔吾加普为张博等3人合伙承包的1450亩耕地进行犁、靶、播等机械作业,约定作业完成后支付劳务费。作业工序完成,张博等3人以土地未经丈量、作业存在瑕疵为由,拒绝支付7.6万元劳务费。双方发生纠纷直至争吵斗殴,塔吾加普提起诉讼。

  庭审中,原、被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翌日,巴图巴依尔带书记员驱车前往察汗乌苏乡新乌苏村,约双方来到作业的承包地里。张博等3人情绪激动,要求丈量土地。此时,1450亩油菜已近成熟,轻轻一碰菜籽就会滑落,丈量土地不利于纠纷化解。巴图巴依尔组织双方当事人坐在地头的土堆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反复梳理调解了一天,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得以即时履行。县人大代表别开太·加马力说:“巴图巴依尔精心调解,真正体现了惠民司法。”

  甘做“拼命三郎”

  处在化解纠纷的第一线,巴图巴依尔注重察民情、听民声,在各族农牧民诉求节点上发力,解民忧、纾民困,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人民司法的温暖。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巴图巴依尔带领法庭干警,结合执法办案,用多种语言深入开展法治宣讲,引导各族群众坚决抵制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凝心聚力,全力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迎风冒雪,长期奋战在边陲牧区,巴图巴依尔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天天伴随着他。在法庭工作10年,年均结案360件,平均审理周期仅在10天,调解成功率63.98%、调撤率98.26%。察汗乌苏乡党委副书记张新志评价巴图巴依尔:“助推乡村振兴的‘拼命三郎’,边境线上流动办案的‘轻骑兵’。”
责任编辑:李宁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