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智慧法院”:让诉讼更快捷 “逼”审执提质效
2018-01-25 17:09:4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徐政武
科技法庭开庭现场
  1月11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首个“诉讼服务微平台”在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法院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通过与微信支付等多方系统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微信立案、缴费、查询、评价等全过程服务线上自助。据江西高院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全省将全面推开“微法院”建设。这是江西高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西全省法院初步实现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率先在全国法院实现网上办案100%,建成司法公开四大平台、诉讼服务平台等,打造了法媒银、网上办案、收转发E中心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司法品牌。

  当事人动动手指“打官司”

  1月5日,笔者跟随马先生就一起农村土地纠纷立案来到萍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在递交了相关材料完成立案程序后,该院诉讼服务自助终端根据马先生身份证信息,很快便生成了一个唯一的二维码,马先生用手机轻扫该二维码,即可查询确认送达方式、开庭时间、法律文书等相关案件信息,“除了开庭要我本人来之外,其他全部诉讼业务可在家里通过手机操作完成。”

  网上预约立案、网上缴纳诉讼费、电子送达诉讼文书、微信查询、智能化诉讼导引、二维码诉讼流程显示……借助互联网技术,江西法院积极构建“互联网+立案”工作新模式,搭建了以网络为基础的“零距离”诉讼服务平台,当事人或其代理人足不出户便能办完立案手续,实现了法院与当事人及代理人的共通互赢。

  “我在外地工作,短时间无法回去立案,该怎么办啊?”前不久,刘某心急如焚地给景德镇市昌江区法院打来电话。他是昌江人,想到法院起诉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但他在外地打工,无法赶回。

  “您别着急,只要登录法院的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就可以在线立案了。”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刘某在网上填写并提交了自己的相关信息,上传民事诉状及身份信息。很快,此案就通过审核,法院予以立案。

  上面这个事例,说的是“跨域立案”。“跨域立案”指的是让老百姓打官司无需因法院辖区而奔波诉讼,可就近选择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为彻底解决群众异地诉讼难、诉讼累的问题,南昌、景德镇等中院率先在该省创立跨域立案诉讼服务平台,去年5月开发上线跨域诉讼服务信息系统,将全市诉讼服务中心及人民法庭连为一体,畅通“家门口立案”,为当事人提供跨域立案与法院跨域送达同步完成的司法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诉累和负担。

  不仅仅立案、缴费等手续办理快捷,江西一些法院为了方便当事人,还尝试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开庭审理案件,微信庭审便是其一。

  2017年12月18日上午,一起离婚案件的微信庭审正在瑞昌法院进行。当事双方,被告丈夫何某远在福建打工,原告妻子刘某在四川老家,均不能赶来法院参加庭审。法官通过微信的方式对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双方接受了调解离婚,刘某将小孩抚养费直接打到了法院执行账户。原被告双方都省去了来回奔波。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江西法院开辟了司法为民的新领域和新窗口,创新利用微信平台打造“微法院”等服务群众平台,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庭上庭下多样化司法服务格局,让群众获取更便捷、更廉价、更个性化的诉讼服务,使司法更具人性化。

  “微法院”充分发挥微信双向、即时通讯的核心功能,将联络、告知、送达、调解等互动型办案事项,全部延伸到手机移动终端,充分利用法官和当事人的时间,实现时时互动、随时在线。让老百姓真正可以在线打官司。

  同时,为了防止微信庭审的“滥用”,导致审判不公,贵溪市人民法院制定了《微信庭审实施细则》,明确了四类可以适用微信庭审的案件:即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合同纠纷;适用小额诉讼审理的民商事案件;矛盾不大的离婚纠纷案件;其他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同时规定,对于涉及人身关系、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案件一律不适宜用微信庭审。

  “以前,当事人尽管有调解意愿,但会因为一些原因来不了法庭,造成一些案子审限拉长。现在,只要当事人有意愿解决纠纷,就可以拉进‘微法院’里调解,真正给群众带来了便利。”贵溪法院泗沥法庭周淑琴庭长说。

  互联网+打造“阳光司法”

  去年11月24日,抚州市临川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件原告张某与被告某建筑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在“江西庭审直播网”和“诉讼无忧网”同时公开直播,法院立案庭内的自助电脑也同时实时直播,一些前来立案的当事人正在观看庭审的现场直播。

  抚州市是建筑之乡,此类建筑劳务纠纷案件具有一定代表性,受到社会关注。就本案是否属于劳动争议受理的范围,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之上展开激烈争论。

  去年,临川区法院通过网络、微博直播案件187件,社会各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仅公开旁听案件,更通过网络实时监督并旁听庭审,对法院庭审直播给予高度评价。

  为保障庭审公开的效果,临川区法院不断强化对庭审直播工作的管理。明确界定庭审公开案件的范围,出台了《关于庭审网络直播录播的暂行办法》,凡符合规定的全部公开。同时强化信息化保障公开,院机关和基层法庭全部建立高清数字法庭,所有庭审实现同步录音录像、异地质证,并实现了刑事远程提讯。同时,将庭审直播纳入员额法官业绩考核。

  临川区人大代表周国高表示:“看得见的公正才能让人民群众信服,审判执行工作全程透明,每一个细节都能让当事人看得到,看得清,保障当事人利益的同时,更是对司法作风、司法公信的检验。”

  近年来,江西法院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庭审直播四大公开平台建设和应用,主动推送案件节点信息8047万余条、公布裁判文书75.9万余篇、公开执行信息2538万余条、开展庭审网络直播2.2万余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庭审直播和审判信息公开,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法院“阳光司法”的评价。

  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减少中间环节,2017年5月推行以来,推送拍品6717件次,成交额43.56亿余元,节省佣金1.43亿余元。并坚持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实行庭审“三同步两公开”,即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笔录,公开展示庭审证据,公开展示适用的法律法规。

  2017年10月8日,国庆长假一结束,被执行人赖某来到宁都县人民法院,主动要求立即履行还款义务。两天后,赖某会同原告向法院递交了和解协议,并当场结清100万债务。至此,这起纠结近3年的案件得以顺利执结。

  原来,赖某是一起债务纠纷的被执行人,虽然有履行能力,但却拒不履行法定义务。宁都法院将其个人信息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在网上公布,并限制其出境和高消费。

  2017年9月26日,赖某正欲像往常一样出入香港时被深圳边检部门控制,护照也被查扣。此时赖某慌了神,急忙与宁都法院执行法官联系,要求立即履行还款义务。

  江西高院联合江西日报社和18家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首创“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获得中宣部、中政委、最高法院、银监会的推介。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2.9万例,联合相关部门每季度发布“诚信红黑榜”。定期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推送失信名单,在高消费、融资信贷、行政审批等领域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全面限制,促进社会诚信。

  通过江西高院法媒银平台信息网,“老赖”信息被公开,截至2017年12月底,该省法院公开失信被执行人22.9万人,约954万人通过平台查询失信名单,曝光了3.82万名“老赖”典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老赖”纷纷主动找到法院履行义务,截止去年底,共有7143名老赖主动到法院履行还款义务,标的额达6.67亿元。

  以信息化建设促“阳光司法”,已经成为江西各级法院的共识。近年来,该省法院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和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庭审直播公开平台“四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司法公开平台在资讯提供、意见搜集和信息反馈方面的作用,提升互动服务效能,并通过平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审判管理、审判监督、纪检监察和改进工作提供了依据,公开成为法院工作的新常态。

  信息化提升审判效率

  2017年7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讼材料“收转发E中心”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该平台对诉讼材料进行统一登记管理,对各类材料、庭审、合议等审判活动笔录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案件流程节点信息,将审判流程系统由“登记信息”模式转变为“自动服务”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电子送达方式,对诉讼材料进行集约化送达并同步公开给当事人。全省共有3000多名律师在“收转发E中心”平台登记注册。2017年下半年以来,全省法院平均电子送达成功占比36.21%,较好地化解了“送达难”的问题。

  收转发E中心帮助立案法官实现了立案信息快速、准确、完整的录入,也为卷宗归档及全流程网上审判奠定了基础。“诉讼材料的电子化占用了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大量精力和时间,通过启用收转发E中心,充分缓解了法官团队办案压力,将人员从打印文书、扫描卷宗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上饶中院立案庭法官助理毛莉莉说。

  南昌市东湖区法院地处中心城区,案多人少矛盾较为突出。对于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捷,该院执行局法官朱金辉感慨颇多。

  过去,由于信息滞后,只能一家一家银行跑,一个一个账户查,却事倍功半。经常是刚刚得到线索,被执行人已经通过网银把钱转走。年底,手头上积压的案子越来越多,申请执行人对法院信心不足,寝食难安。“现在,当事人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很快就拉出一张清单来,明明白白。我一个月的查控量比过去一年还多。”朱金辉说。

  近年来,江西三级法院全面建成执行指挥中心,建设“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覆盖7大类、50余项被执行人财产和身份信息,将存款、房产、车辆、证券等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全省实现了信息数据共享,“找人查物”不再是难题,光纤取代了车辆,鼠标键盘代替了各种纸质文书。

  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运用,法官不仅没有被激增的案件“淹没”,反而得到缓解,提高了工作效率。曾声伟是信丰县人民法院的一名书记员。两年前,一开庭他就紧张,生怕记录速度跟不上。而当引入“智能语音庭审系统”之后,“现在说得再快我都可以轻松应付。”曾声伟说。笔者获悉,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实时将现场语音转化为文字,显示在电子笔录里。即使是带本地口音的普通话,系统也能识别,庭审时间因此缩短了30%至50%。信丰法院民二庭审判长曾君红说,原来一个上午最多只能安排1个庭,现在可以安排2个庭甚至3个庭。

  智慧法院建设带来数据量的快速增加。江西高院副院长柯军告诉笔者,实现全省法院案件信息汇聚、管理、分析和服务,用大数据思维发现审判规律、提高审判质效,给江西法院审判质效管理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刑事案件、金融案件等实体对比分析软件系统提供基础数据40余万条,法官点击总数2万余次。输入被告性别、年龄、职业、作案事由、证据等案件要素就可得到大致的判罚区间,避免了因为信息闭塞造成的同案不同判现象。

  执行线索分析软件系统使执行法官较快找出案件与主体的关联,已为全省4.6万余件执行案件提供线索分析查找服务。

  统一裁判文书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对裁判文书中51项要素的智能分析,推进文书智能化纠错,提高了审判质量。

  智审系统实现对基本案情、裁判结果、裁判理由、案情注解的自主机器学习,利用分析的全要素案件数据,支持一键生成应诉通知书等制式文书,自动生成除“查明事实”和“本院认为”主观部分外的裁判文书,智能推送与案件最为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辅助法官完成文书撰写,实现自动归目、自动关联、自动文书生成、自动类推四大功能,法官案头工作量减少1/3。

  2017年,江西全省法院汇聚的“司法大数据”资源目前已涵盖全省272.6万件案件、659.4万条当事人信息、474余万份文书、121.3万份卷宗,实现了案件数据上传合格率100%。

  在“大数据+司法改革”的推动下,2017年,江西全省法院结案率为91.94%,位居全国第八,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江西高院受理案件13585件,结案13329件,上升56.7%和52.3%。上诉、申诉率显著下降,体现出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大数据助力决策科学化

  江西三级法院在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司法大数据的作用,使之成为反映民生民意的“直通车”、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数据库”。

  2015年以来,江西高院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定期分析全省房地产纠纷情况、民间借贷和金融贷款合同纠纷数量和金额、省属重点企业涉诉情况,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趋势,将分析情报提供给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2015年下半年,针对近年来江西全省各级法院受理的金融纠纷案件数量和标的额大幅上扬的情况,通过“司法大数据”分析平台,省高院发现,民间借贷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数量和金额明显增长,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导致部分企业向银行贷款和借贷时又相互“联保”,从而出现“一家企业倒下,连累一片企业”,如果处理不好,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为此,省高院立即联合多家单位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出台了《关于审理金融债权纠纷案件的若干意见》,从金融债权纠纷案件审判效率、质量和审判机制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及时的司法保障。

  去年,针对江西旅游资源丰富,游客逐年增加,旅游合同案件纠纷呈稳步增长的新情况,省高院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新增了井冈山和南昌市湾里区两个生态旅游法庭,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办法,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旅游合同公益诉讼制度,为该省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