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记忆
2017-12-13 15:54:1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锋华
在国人心目中,开庭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儿时看秦腔戏中就常有击鼓升堂,官老爷惊堂木一拍开始审案的情节,大多冤情都是在公堂上得以伸张,如《三滴血》、《周仁回府》、《苏三起解》,尤其是包公在《铡美案》中,更是塑造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包黑子”形象,在民间树立起极为朴素的司法正义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正司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96年,18岁的我机缘巧合进入县法院的基层法庭工作,正式和“公堂”结下不解之缘。初到法庭工作,根本不是常人想象的那样高大上,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乡村的离婚与债务案件,绝大多数都是走调解程序。那时我是法庭的书记员,大部分时间都是送达传票,协助审判员记谈话笔录、调解笔录等,后来自己也独立承办一些简单的案件,当然开庭时还是审判员审理。当时法庭需要开庭的案件很少,每年就十来件。开庭的前一天晚上要准备庭审笔录的提纲,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打印设备,全法院就一台DOS版操作系统的386电脑。印发一份文书,要校对好手写文稿,由领导签发,再骑摩托车10余公里去院机关打印。到了打印室先用电脑打好,排版,再用蓝色打印纸打印,然后用油墨印出来,盖院章、核对章、骑缝章等。当时法庭只有几份打印好庭审提纲,开庭前都是照着打印的提纲用手写庭审笔录提纲,其实就是把一些必要的话提前写出来,到开庭时“填空”。那时的书记员是可以坐在合议庭法官的旁边的,法官和书记员都穿着肩扛天平的蓝色审判制服(夏装是灰色的),戴有国徽的大盖帽。法庭记录是全程手写,根据案件情况,将当事人的主张、证据、辩论意见等主要内容记上,开庭结束后叫当事人签字捺印。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夏天一次书记员业务技能比赛,全院十个书记员坐成一排,为一个刑事案件做法庭记录,看谁记得内容完整、段落清晰、字迹工整、速度快,当时的场面让人至今难忘。
2001年法院成立了书记员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书记员,我则由于其他原因去了办公室工作。即使不在办案一线,也会时常去旁听案件审理。这时,书记员已经不再审判台上坐了,在审判台正下方,有一张桌子,放一台电脑、一台速录仪,书记员基本上都是用速录仪和电脑制作庭审笔录。法官和书记员也都改穿2000式审判服,就是一套黑色西装,左侧翻领处多了一个法徽,开庭时戴大法徽,日常工作戴小法徽,夏装改为“老鼠灰”短袖,小翻领左侧戴法徽。2003年,开庭时开始使用法槌,合议庭组成人员开始穿法袍,之后不久,代理律师也开始穿律袍。2008年,法官夏装改为月白色短袖,黑裤子,配以红领带,左侧仍带法徽。
2011年,我“侥幸”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助理审判员,算是“准法官”了。虽然仍在行政部门工作,偶尔有些庭室的案子太多忙不过来,我也去帮忙办案。这时的我又坐在了审判台上,只是参加合议庭,习惯上称为“陪审”。不再关注书记员的记录,更多的是考虑案子的纠纷争议情况,能不能调解,案件如何判决。这一时期的司法理念是“深入基层”,一时间其他地方很多法官开庭开到村委会或案发地,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出现了法官背着国徽去山村开庭的景象。
2015年,我被任命为审委会委员,此时的我大多是在会议上听承办法官对案件审理情况的汇报,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评判观点去判断案件的结果。
2016年,我来到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雪域阿里,在一个基层法院挂职任副院长,由于分管民事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我又回到了审判台上,关注全院每一个案件的进度和质量,从“依法治藏”和“稳定和谐”的角度去处置每一个纠纷。西藏的一大特色就是“巡回审判”,高院给每个基层法院配备越野车,不安装警灯警报,挂地方牌照,仅在车的侧身喷上“流动法庭”字样,更显亲民。车子开到基层乡镇、牧区进行法制宣传,巡回办案,就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效果极佳。
通过内地多年的援藏,西藏基层法院的硬件配置还是很先进的,每个法院都有科技法庭,可以同步录音录像。2017年5月4日,我亲自策划并组织实施的阿里地区首次网络庭审直播在噶尔县法院科技法庭进行,通过制定方案、分工负责、舆情研判等周密细致的部署安排,案件庭审和网上直播顺利完成,并在网上取得良好的舆论效果。不久前,由于安保维稳的需要,维稳值班要求特别严格,而我承办的一起买卖合同案件审限将近,于是乎我把审判台搬到值班室旁边的空地上,在各方的配合下完成了庭审。当事人和代理律师的评价是“法官也很拼”。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历经风雨,方见彩虹。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责任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日臻完善,庭审的规范化程度和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回忆经历的各种类型的开庭模式,各种艰辛、曲折、荣耀的背后亦是人民法院发展进步的一串串脚印,或者说是我国司法进程中的一个个缩影。“改革发展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愿与大家共享。
作者单位: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人民法院
1996年,18岁的我机缘巧合进入县法院的基层法庭工作,正式和“公堂”结下不解之缘。初到法庭工作,根本不是常人想象的那样高大上,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乡村的离婚与债务案件,绝大多数都是走调解程序。那时我是法庭的书记员,大部分时间都是送达传票,协助审判员记谈话笔录、调解笔录等,后来自己也独立承办一些简单的案件,当然开庭时还是审判员审理。当时法庭需要开庭的案件很少,每年就十来件。开庭的前一天晚上要准备庭审笔录的提纲,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打印设备,全法院就一台DOS版操作系统的386电脑。印发一份文书,要校对好手写文稿,由领导签发,再骑摩托车10余公里去院机关打印。到了打印室先用电脑打好,排版,再用蓝色打印纸打印,然后用油墨印出来,盖院章、核对章、骑缝章等。当时法庭只有几份打印好庭审提纲,开庭前都是照着打印的提纲用手写庭审笔录提纲,其实就是把一些必要的话提前写出来,到开庭时“填空”。那时的书记员是可以坐在合议庭法官的旁边的,法官和书记员都穿着肩扛天平的蓝色审判制服(夏装是灰色的),戴有国徽的大盖帽。法庭记录是全程手写,根据案件情况,将当事人的主张、证据、辩论意见等主要内容记上,开庭结束后叫当事人签字捺印。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夏天一次书记员业务技能比赛,全院十个书记员坐成一排,为一个刑事案件做法庭记录,看谁记得内容完整、段落清晰、字迹工整、速度快,当时的场面让人至今难忘。
2001年法院成立了书记员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书记员,我则由于其他原因去了办公室工作。即使不在办案一线,也会时常去旁听案件审理。这时,书记员已经不再审判台上坐了,在审判台正下方,有一张桌子,放一台电脑、一台速录仪,书记员基本上都是用速录仪和电脑制作庭审笔录。法官和书记员也都改穿2000式审判服,就是一套黑色西装,左侧翻领处多了一个法徽,开庭时戴大法徽,日常工作戴小法徽,夏装改为“老鼠灰”短袖,小翻领左侧戴法徽。2003年,开庭时开始使用法槌,合议庭组成人员开始穿法袍,之后不久,代理律师也开始穿律袍。2008年,法官夏装改为月白色短袖,黑裤子,配以红领带,左侧仍带法徽。
2011年,我“侥幸”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助理审判员,算是“准法官”了。虽然仍在行政部门工作,偶尔有些庭室的案子太多忙不过来,我也去帮忙办案。这时的我又坐在了审判台上,只是参加合议庭,习惯上称为“陪审”。不再关注书记员的记录,更多的是考虑案子的纠纷争议情况,能不能调解,案件如何判决。这一时期的司法理念是“深入基层”,一时间其他地方很多法官开庭开到村委会或案发地,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出现了法官背着国徽去山村开庭的景象。
2015年,我被任命为审委会委员,此时的我大多是在会议上听承办法官对案件审理情况的汇报,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评判观点去判断案件的结果。
2016年,我来到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雪域阿里,在一个基层法院挂职任副院长,由于分管民事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我又回到了审判台上,关注全院每一个案件的进度和质量,从“依法治藏”和“稳定和谐”的角度去处置每一个纠纷。西藏的一大特色就是“巡回审判”,高院给每个基层法院配备越野车,不安装警灯警报,挂地方牌照,仅在车的侧身喷上“流动法庭”字样,更显亲民。车子开到基层乡镇、牧区进行法制宣传,巡回办案,就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效果极佳。
通过内地多年的援藏,西藏基层法院的硬件配置还是很先进的,每个法院都有科技法庭,可以同步录音录像。2017年5月4日,我亲自策划并组织实施的阿里地区首次网络庭审直播在噶尔县法院科技法庭进行,通过制定方案、分工负责、舆情研判等周密细致的部署安排,案件庭审和网上直播顺利完成,并在网上取得良好的舆论效果。不久前,由于安保维稳的需要,维稳值班要求特别严格,而我承办的一起买卖合同案件审限将近,于是乎我把审判台搬到值班室旁边的空地上,在各方的配合下完成了庭审。当事人和代理律师的评价是“法官也很拼”。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历经风雨,方见彩虹。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责任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日臻完善,庭审的规范化程度和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回忆经历的各种类型的开庭模式,各种艰辛、曲折、荣耀的背后亦是人民法院发展进步的一串串脚印,或者说是我国司法进程中的一个个缩影。“改革发展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愿与大家共享。
作者单位: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