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2017-11-24 14:16:1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常靖
“我们这些人就像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走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被安排得太有秩序了。我觉得简直太可怕了。”——题记
“思变”似乎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段心路历程,没有人能够逃脱。然而大部分人仅仅是想,甘愿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有一些人无法摆脱思想的钳制,把生活过成普通人艳羡却永远不能到达的“诗和远方”。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他拥有在现在看来也十分不错的生活:一位漂亮贤惠的妻子,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一份薪水不错的职业。然而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突然抛弃了这一切,决定离开家去画画。似乎有一种超脱灵魂之外的东西要他不得不去全力追寻。
我曾想既然人人都想得到“诗和远方”,为何大家不去寻求,反而为琐屑而平庸的生活所桎梏呢?似乎答案也并不难得到,这个世界上你想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全身心投入到画画之中,释放自己的感情,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离开了妻子儿女,每天租住在狭窄的小阁楼里,甚至饥寒交迫,需得忍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与长久的孤独。他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东西,惯以讥讽的目光看待世人,然而大多数人有太多割舍不掉的牵挂,在平庸生活的泥潭里无法抽身。
我想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大部分人都渴望成功,渴望的他人的认可,我们倾尽去全力去干某件事情,也不过是希望这件事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事实上,思特里克兰德生前并未取得我们所谓的“成功”,他生前并未卖出去过画作,他也不愿意将那些画作展示给别人,在他失明之后创作的巨幅壁画也被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塔按照他的遗愿付之一炬了。在他逝世之后的第四年,他才开始声名鹊起,他的画作愈发值钱,很多错过购买他的画作的人都因此而懊悔不已。然而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本人来说,在他情感的宣泄完成之后,这些画作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似乎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但其实很多因为某种情感需要而撰写文字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在宣泄完爱慕、喜悦或愤怒之情之后,我们一般并不愿意看自己写的东西,更不用说向他人展示了。
历史上像思特里克兰德这种人也不少见,譬如生前并未发表过任何作品,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的卡夫卡;“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至死也未能完成《红楼梦》,一生长恨的曹雪芹等等。于他们而言创作似乎是响应了自己内心的号召,不得不去进行,但是创作完成之后就没有了过多的意义,而且作品也远不能将内心的感受充分表达。
但对于不敢跳出固有圈子的大多人来说,我们倦于目前的生活,却又无法得到释放和消遣,于是拾人牙慧,追寻前人走过的足迹便也不失为一种寄托。所以那些作品的价值便被一再夸大,就如书中所说:“怎样才知道一个人的画得好不好?”“只有一个办法——出了名画得就好。”难道卡夫卡和曹雪芹老先生的作品就没有瑕疵吗?并不是。我们往往忽略缺点,被一种称为“经典”的东西所震慑,无法辩驳。亦或是我们根本没有达到辨别这些作品好坏的高度,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我们便也附和称好。
我们每个人都是信徒,但少有虔诚地信仰自己的内心并敢于去做的人。生活中总有人说:“去做吧,趁你还年轻!”我想这句话是有偏见的。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就可以肆意妄为,那么当我们不再年轻的时候,就不能随心所欲了吗?
任何时候,人想不“以心为形役”,便只能做自己的信徒。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度过一生好像缺少点什么。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后记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人民法院
“思变”似乎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段心路历程,没有人能够逃脱。然而大部分人仅仅是想,甘愿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有一些人无法摆脱思想的钳制,把生活过成普通人艳羡却永远不能到达的“诗和远方”。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他拥有在现在看来也十分不错的生活:一位漂亮贤惠的妻子,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一份薪水不错的职业。然而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突然抛弃了这一切,决定离开家去画画。似乎有一种超脱灵魂之外的东西要他不得不去全力追寻。
我曾想既然人人都想得到“诗和远方”,为何大家不去寻求,反而为琐屑而平庸的生活所桎梏呢?似乎答案也并不难得到,这个世界上你想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全身心投入到画画之中,释放自己的感情,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离开了妻子儿女,每天租住在狭窄的小阁楼里,甚至饥寒交迫,需得忍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与长久的孤独。他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东西,惯以讥讽的目光看待世人,然而大多数人有太多割舍不掉的牵挂,在平庸生活的泥潭里无法抽身。
我想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大部分人都渴望成功,渴望的他人的认可,我们倾尽去全力去干某件事情,也不过是希望这件事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事实上,思特里克兰德生前并未取得我们所谓的“成功”,他生前并未卖出去过画作,他也不愿意将那些画作展示给别人,在他失明之后创作的巨幅壁画也被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塔按照他的遗愿付之一炬了。在他逝世之后的第四年,他才开始声名鹊起,他的画作愈发值钱,很多错过购买他的画作的人都因此而懊悔不已。然而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本人来说,在他情感的宣泄完成之后,这些画作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似乎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但其实很多因为某种情感需要而撰写文字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在宣泄完爱慕、喜悦或愤怒之情之后,我们一般并不愿意看自己写的东西,更不用说向他人展示了。
历史上像思特里克兰德这种人也不少见,譬如生前并未发表过任何作品,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的卡夫卡;“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至死也未能完成《红楼梦》,一生长恨的曹雪芹等等。于他们而言创作似乎是响应了自己内心的号召,不得不去进行,但是创作完成之后就没有了过多的意义,而且作品也远不能将内心的感受充分表达。
但对于不敢跳出固有圈子的大多人来说,我们倦于目前的生活,却又无法得到释放和消遣,于是拾人牙慧,追寻前人走过的足迹便也不失为一种寄托。所以那些作品的价值便被一再夸大,就如书中所说:“怎样才知道一个人的画得好不好?”“只有一个办法——出了名画得就好。”难道卡夫卡和曹雪芹老先生的作品就没有瑕疵吗?并不是。我们往往忽略缺点,被一种称为“经典”的东西所震慑,无法辩驳。亦或是我们根本没有达到辨别这些作品好坏的高度,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我们便也附和称好。
我们每个人都是信徒,但少有虔诚地信仰自己的内心并敢于去做的人。生活中总有人说:“去做吧,趁你还年轻!”我想这句话是有偏见的。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就可以肆意妄为,那么当我们不再年轻的时候,就不能随心所欲了吗?
任何时候,人想不“以心为形役”,便只能做自己的信徒。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度过一生好像缺少点什么。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后记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赞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