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点赞司改成绩单
2017-10-17 09:09:50 | 来源:长安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10日,当孟建柱同志在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时,与会人员和通过视频收看会议的全国百万政法干警无不备受鼓舞、心潮澎湃。
触及利益最深的一场改革
事非经过不知难。本轮司法体制改革自2014年开启,一直被认为是第四轮司法改革,前几轮主要改工作机制,本轮以司法责任制为“牛鼻子”,重在改革体制,是改革层次最多、触及利益最深、最需要勇气的一场改革。
员额制改革号称司改“最硬的骨头”,数十万司法人员面临身份与利益的重新洗牌。改革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思想观念束缚、拆除利益固化藩篱的过程。如今,在总编制未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法院、检察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了办案一线,办案力量增加了20%以上,人均办案数量增长20%以上,结案率上升18%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司改推进情况与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认为分类管理与员额制改革使法官检察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办案质量提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认为,改革打破了多年的司法行政化,更加符合司法规律,让进入员额的司法人员真正拥有办案权,同时与司法责任制结合,实现了“谁办案谁负责”。
动自己的奶酪,增强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司法责任制改革,是“人”的改革,是“权”的改革,是事关“责任”、事关“公信力”的改革,更是一场考验信念、智慧和担当的改革。政法机关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勇担改革大业。
改革就要敢于动真碰硬。吉林省检察机关针对内设机构过多过滥导致职能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先后撤并内设机构500多个,一线办案力量和效能大幅增加。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克勤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司法体制改革定了向、指了路、布了局、鼓了劲,让一线抓改革的同志备受鼓舞,为大家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实际效果也是好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做改革上的实干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和相关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效率和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杨克勤表示。
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改革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除旧”需要勇气与决心,“迎新”更需要无穷的创造力。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破解的难题。
如何将司法改革与科技创新相互融合,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
近3年来,中央政法委每年召开一次司改推进会,每次围绕一个主题部署开展工作。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给司法体制改革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政法机关探索司法运行新模式、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贵州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谌贻琴表示,贵州省将把握大数据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欠发达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面对“案多人少”这一老大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现代科技不断突破人在体力、智力上的局限,借助“司法生产力”革命性的变化,让法官、检察官从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司法核心业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认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到刑事诉讼活动中,开启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的先河,让司法真正成为科学。”
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风险型经济犯罪“云端2017”专项行动。通过构建扁平化指挥机制和一体化作战模式,正在实现对各类经济犯罪活动的持续性、全领域、分区域、快节奏打击。公安部经侦局局长高峰表示:“创新和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变就要落后。我们必须以变应变,沿着信息化建设、数据化实战之路坚定地走下去,以更高更强的忠诚履职能力,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总要求,回应党和人民的期待、重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两个坚定不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政法机关提出的明确要求。
今年是本轮司改决战之年。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确定的129项司改任务中,118项已经出台改革意见,11项正在制定方案。司改“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司法队伍活力不断迸发,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司法规律,以公正为核心价值、以高效为重要目标、以权威为基本保障,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司法制度。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寅认为:“无论是司法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还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都是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础上,使改革得以有效推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开弓没有回头箭。伴随着改革的深化,深层次问题将不断显现,每一次突破利益束缚与观念藩篱的难度也必然加大,如果不能迎难而上,就会一退千里。
孟建柱同志明确要求政法机关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引领时代潮流的司法运行新模式,强调一手抓体制机制改革,一手抓与之相辅相成的大数据智能运用,把经验理性与司法实际相结合,实现司法理念、司法实务的现代化变革。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世界法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路径。
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全国政法战线正在凝心聚力,就进一步推动落实司改各项措施作出详细部署,朝向中国司法新的高度迈进。
触及利益最深的一场改革
事非经过不知难。本轮司法体制改革自2014年开启,一直被认为是第四轮司法改革,前几轮主要改工作机制,本轮以司法责任制为“牛鼻子”,重在改革体制,是改革层次最多、触及利益最深、最需要勇气的一场改革。
员额制改革号称司改“最硬的骨头”,数十万司法人员面临身份与利益的重新洗牌。改革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思想观念束缚、拆除利益固化藩篱的过程。如今,在总编制未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法院、检察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了办案一线,办案力量增加了20%以上,人均办案数量增长20%以上,结案率上升18%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司改推进情况与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认为分类管理与员额制改革使法官检察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办案质量提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认为,改革打破了多年的司法行政化,更加符合司法规律,让进入员额的司法人员真正拥有办案权,同时与司法责任制结合,实现了“谁办案谁负责”。
动自己的奶酪,增强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司法责任制改革,是“人”的改革,是“权”的改革,是事关“责任”、事关“公信力”的改革,更是一场考验信念、智慧和担当的改革。政法机关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勇担改革大业。
改革就要敢于动真碰硬。吉林省检察机关针对内设机构过多过滥导致职能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先后撤并内设机构500多个,一线办案力量和效能大幅增加。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克勤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司法体制改革定了向、指了路、布了局、鼓了劲,让一线抓改革的同志备受鼓舞,为大家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实际效果也是好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做改革上的实干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和相关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效率和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杨克勤表示。
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改革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除旧”需要勇气与决心,“迎新”更需要无穷的创造力。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破解的难题。
如何将司法改革与科技创新相互融合,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
近3年来,中央政法委每年召开一次司改推进会,每次围绕一个主题部署开展工作。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给司法体制改革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政法机关探索司法运行新模式、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贵州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谌贻琴表示,贵州省将把握大数据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欠发达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面对“案多人少”这一老大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现代科技不断突破人在体力、智力上的局限,借助“司法生产力”革命性的变化,让法官、检察官从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司法核心业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认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到刑事诉讼活动中,开启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的先河,让司法真正成为科学。”
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风险型经济犯罪“云端2017”专项行动。通过构建扁平化指挥机制和一体化作战模式,正在实现对各类经济犯罪活动的持续性、全领域、分区域、快节奏打击。公安部经侦局局长高峰表示:“创新和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变就要落后。我们必须以变应变,沿着信息化建设、数据化实战之路坚定地走下去,以更高更强的忠诚履职能力,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总要求,回应党和人民的期待、重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两个坚定不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政法机关提出的明确要求。
今年是本轮司改决战之年。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确定的129项司改任务中,118项已经出台改革意见,11项正在制定方案。司改“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司法队伍活力不断迸发,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司法规律,以公正为核心价值、以高效为重要目标、以权威为基本保障,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司法制度。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寅认为:“无论是司法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还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都是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础上,使改革得以有效推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开弓没有回头箭。伴随着改革的深化,深层次问题将不断显现,每一次突破利益束缚与观念藩篱的难度也必然加大,如果不能迎难而上,就会一退千里。
孟建柱同志明确要求政法机关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引领时代潮流的司法运行新模式,强调一手抓体制机制改革,一手抓与之相辅相成的大数据智能运用,把经验理性与司法实际相结合,实现司法理念、司法实务的现代化变革。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世界法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路径。
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全国政法战线正在凝心聚力,就进一步推动落实司改各项措施作出详细部署,朝向中国司法新的高度迈进。
责任编辑:刘瑞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